为什么工资永远跟不上房价

在财经作家吴晓波写的一篇《中国正迎接“食利时代”的到来》中提到, 中国正在形成一个食利阶层

“那些拥有不动产、股票、有价证券、票据,仅仅靠利息、股息、地租就能获得稳定的甚至不断扩大的现金流的人”。比如持有四百栋楼收租的90后某女。

这些食利者的财富大多数是拜宽松货币所赐。吴晓波自己也是食利者中的一员。他成为亿万富翁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多年来不断买房子。


而大部分人依旧不明白,‘’

为什么自己的工资永远跟不上房价的涨幅。


也就是说普通人用来买房的钱的投资回报,反而比日常打工劳动回报多的多。你三年马不停蹄的劳动,攒了三十万,而你朋友买了套深圳的房子,三年涨了三百万。

原因就在于,在当下的时代,资本比劳动力更稀缺

劳动力不具有相对稀缺性,资本总是能找到可以替代的低价劳动力,完成资本增殖。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的运转强调员工要像“可以替换的螺丝钉”,只有这样,资本才可以没有任何风险的持续获利。

在北上广高档写字楼里喝着星巴克沾沾自喜的小白领,在资本的眼中,其实跟以前厂房内的纺织女工没有本质区别。


说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源更为稀缺,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现在不是到处都说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吗,怎么还资本稀缺?其实,所谓的资本过剩,只是某些行业过剩,但更多行业资本是稀缺的。所以,民间借贷利率高,民营企业融资难。某些资本过剩其实是资本配置错误,是畸形地集中到某些行业。


就本人深耕的房地产业而言,民企为了借到周转资金,不惜向银行申请10个点甚至以上的贷款,而能出面向银行借到钱的人,基本也是人脉通达的房企核心骨干。

归结起来一句话,当下社会即是,人赚钱难,钱赚钱易。


但是这不意味着你应该放弃打工去创业。创业九死一生,大部分人都有去无回。打工的目的从来就不是致富,而是维持现金流。

如果你不能使自己的技能或资源变得稀缺,那么就要做好被资本抛弃的准备,提前布局,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加好杠杆,否则20年一过,会被通胀吃的很惨。


工资跑不赢房价,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货币通胀的传导周期。

假设我们把整个社会分成 ABCD 四大类生产者,他们按顺序获得通货膨胀的货币收入利益。

在 A 群体(白手套)的货币收入已经增加 30%的时候,他们所购买的商品价格还未上涨。到 B 群体(食利阶级)的货币收入增加 20%时,物价平均上涨仅为 10%。但是当 C 群体(中产工薪)的货币收入增加 10%时,价格已经上涨了 15%。当 D 群体(底层人民)还没有等到货币收入增加时,他们所购买产品的平均价格已经上涨了 20%。

换句话说,排在最前面的几类生产者可以享受到通货膨胀所导致的更高的物价和工资所带来的好处,而这又必然是以排在最后面的几类生产者(作为消费者)由于提高物价或工资所遭受到的损失为代价



疯狂的资本的时代

 

其实,国民收入由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组成,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说明资本收入分得更多,有钱的人更加有钱,贫富差距会严重地扩大,进而带来社会危机。《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对此有大量的讨论。作为一个30岁不到的年青”后浪”,我还没办法去预判未来会是怎样。


现实总是比想象更残酷,人所能做的,就是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和圈层。而讽刺的是,成功者的传记都是粉饰的,只有认识他的人才知道他所谓的白手起家是怎么起的,是不是真的白手。

而这些假 “前浪”们,根本没给真 “ 后浪 ” 们留什么自由选择的余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工资永远跟不上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