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是一件工业品还是艺术品?

我一直有的一个遗憾是大学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去不同的企业里面参加实习,也没有好好的为自己做下职业规划。导致的后果就是毕业后完全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加上本身学的是英语专业,就几乎是个没有什么特定就业方向的专业,感觉只适合做些文职类的工作,比如人事、行政之类的。

我现在依然对当时找工作时慌乱的情况记忆犹新。在宁波大学的2号楼,我参加了阳澄湖费尔蒙酒店关于活动策划岗位的面试,面试结束后我就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妈妈,说了我刚刚面试的情况,然后还担心以后如果不能经常回家要怎么办,做酒店里面的服务人员会不会很辛苦,被客人刁难了我要怎么处理......我记得我还去参加过德邦物流的管培生的面试,方太的管培生,还有各种大大小小外贸公司的跟单员的面试。

毕业前的几个月里,我至少参加了十几场的面试。室友说,我坐着公交车,几乎把整个宁波都跑遍了。

但是比较可怕的是,我几乎没有方向,我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点在哪里?我参加过学院里组织的职业规划的课程,但是似乎并没有什么帮助。最后,我胡乱的选择了一家外贸公司跟单员的职位,毕业前就去参加了实习,实习了才一个月吧,我就逃回了家,死活不愿意再去参加实习了,然后毕业后我就临时在舟山找了份工作。

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场荒唐的闹剧。如果当时的我能对工作是什么,公司是什么,公司里的各个岗位都是怎么工作以及怎么相互配合的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一定的实际接触,那我在职业道路上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

从事HR的工作后,我接触了很多和我当时一样,慌乱且没有方向的应届毕业生,所以,我越发觉得一个真正对他们有帮助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工业品还是艺术品?

今天要和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是我的一位前上司推荐给我的。在和这位前上司打交道的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她做的很多事情我其实是不以为然的,有时候甚至是完全和她持有相反的看法。现在回想起来,和她共事的这段时间,她对我帮助最大的可能就是给我推荐了这本很有价值的书,同时很坦诚的和我分享了她的职业发展经历。

因为最近一直在做应届生培养方案,在讨论到如何设计一门课程来帮助应届生做好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本书。我希望这门人生设计的课程能帮助迷茫的应届生们看到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帮助他们更加坚定的相信,对于未来的选择权,一直都在自己手上,你有能力和权利做任何你觉得合适的选择,只不过选择带来的责任和后果你也必须毫不退缩的去面对。 

这本书的推荐序是古典写的,他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你的人生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这个问题的答案见仁见智,无所谓对错。选择将自己的人生变成一款标准化、风险低的工业品也不是什么坏事,只不过对于那些更加追求人生乐趣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太平淡无奇了。

我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当初毕业的时候,我虽然对于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几乎没啥头绪,但是我非常清晰的明白,那种一成不变的公务员,老师的生活是我不喜欢的方式。我不喜欢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人生好漫长,不弄点有趣的,好玩的事情做做,怎么熬的过去!

所以,我非常确信,我的人生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是不是符合大众审美,不重要,只要它是符合我自己的价值观,符合我自己的工作理念就可以。

艺术品不同于工业品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多元化,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它没有一张提前设计好的精细的图纸,没有标准化的生产制造流程,没有可参考的模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融入不同的元素,可以往任何你感兴趣的方向去探索,可以添加你身上很多独一无二的特质。对于艺术品,我们使用的方式是从零到一的创造;而对于工业品,我们更多的是模仿现有的成功案例。模仿的优势是风险小,失败的几率小,但也会因此失去很多自由创作的乐趣。

不要坚持初心,要重新定义问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一句曾经非常火的网红句子。很多人喜欢以此来激励自己坚持不懈的超既定的方向努力,绝不轻言放弃,也绝不轻易改变方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直固执的在一条道路上死磕,即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种方式也是不变通,执拗的体现。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最适合你的生活方式,你的选择可以有很多很多,而且你时刻拥有着去重新做选择的权利,前提是你愿意做一些取舍。

我们所谓的初心,是在我们漫长人生道路中的某一阶段,某一时刻,自己对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职场精英,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名校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这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能够变得优秀然后被家人,被朋友、被社会认可的心是美好的。但是是否就必须通过你当初认定的那条路去实现,这个假设是存疑的。

Things happen, people change.我们所处的环境在时刻改变,我们自己也在不断成长,不断被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我们脚下可以走的路在不断的增多。你最需要做的是,留着当初你许下初心时的那份热忱,那份激情,去勇敢的尝试脚下出现的那些新的道路。

人生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你需要跟上环境和你自己的变化,去不断的更新对于问题的定义。是的,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份合适的工作至少应该帮你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它是否能解决你面临的经济问题?

它是否能让你觉得充实,给你带来快乐?

它是否能给你一个适合你成长的环境?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对这几个问题的定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我大学的时候,我觉得一个月2000块就足够解决我的经济问题了。但是工作了这么多年后,我觉得一个月至少得有8-9千才能活下来。对于在工作中获得充实感和快乐,我原先以为时刻保持忙碌的状态,永远让自己有事情做我就会很快乐。但现在看来也并不是这样,做那些琐碎的,重复的,不能自由发挥的事情只会降低我的能量值。

我们对于这几个问题的理解在随着我们对于世界和自己的理解的改变而改变。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对于这几个问题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人生设计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你在生命中的某些特殊时刻,某些转折点,一次次的去推翻旧的规划,然后去尝试新的可能。

不忘初心是好的,但是固执的要恪守自己当初的价值判断而不愿去尝试任何新的可能,那就是可怕的。

正确认识“选择”这件事

作为HR,你会遇到无数次不得不和员工进行谈判的场景。比如员工想要升职,加薪,加人,调岗等等,让我比较头疼的员工是那些想要做选择,但是同时不接受新的选择所附加的附属条件的人。也就是说,他想要升职,但是不想承担更多的责任;想要加薪,但是不想提升个人的能力;想要加人,但是又不想花时间去培养这个新人;想要调岗,但是又不愿放弃现有岗位的一些好处。

通常,这类的人我都会认为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还没有长大。在他提出一个要求,想要做一个选择的时候,他没弄清楚需要因此放弃或者付出的是什么?所有的选择,都是带有条件的,所有的得到,必定伴随着失去。但是即便是这样,多一个选择也总是好的,至少你还可以比较。

但是选择也并非是越多越好,过多的选择只会浪费你更多的时间在纠结和比较上,同时给你一种假象,似乎你一旦选了其中一条路,就损失了剩下的99条路可能给你带来的收益。过多的选择让你感觉自己选择的成本似乎变高了。

《人生设计课》这本书里为选择安排了以下四个步骤,能够很好的帮你解决一些选择障碍症或者选错后悔症。

第一步:收集和创建选项

第二步:缩小范围

第三步:选择

第四步:放手,向前看

这四个步骤的思路是,先让自己不要被局限,收集任何可以尝试的选择,不要在意数量。然后从所有的这些选项中,逼着自己先做一些筛选,将选择的范围缩小至5个选项以内会比较合适。接着,在最终入围的这几个选择中做出最终的决定。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选择结束后就需要放手,向前看。继续纠结自己是否有选对是没有意义。关于人生的选择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

设计人生是一种生活态度

用设计师的思维,来看待自己的人生,不以成败或者对错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方式。人生设计课想要给予你的不只是一份适合你的职业,它更希望将这种重视成长,拥抱变化,勇于尝试也勇于不断重新开始的生活态度传授与你。

世界在不断的改变,我们自己也在不断的成长更新,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找工作最重要的是稳定,现在找工作最重要的恐怕是有意思,有趣。90后,95后所亟需解决的问题必然是和80后,70后所不一样的。但是只要你能用设计师的方式来看待人生,所有这些的变化对你来说就不难接受。甚至,你也加入这场职场的革命,来为自己重新开辟出一条职业发展的道路。

所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都在被不断的重新定义,然而我们最需要重新定义的,其实是自己。设计思维中的第一步就是运用你的同理心,尽可能多的去感受别人的感受,然后去尝试用别人的视角看待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突破原先的局限,看到自己身上一些原先被你忽略的特质。而这些你新发现的特质,也许就会为你开启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人生是一件工业品还是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