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树》:你若有病,可问自己寻药

“我要做你最美的新娘,”陈树沉浸在向往中,“可惜只有一天,我还是有点不甘心。”

“像樱花一样。”

陈树,是一位能干的都市白领,罹患癌症的她,处于濒临死亡的困境中。她一边慨然赴死,期望获得解脱,给他人让出自己的位置;一边是难以遏制的不甘心,不甘心失去美好的爱人,不甘心为家人牺牲自己,也不甘心失去美好的自己。

她是小说《药树》里的主人公,而《药树》是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疗法”创始人朱建军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朱建军引领读者透过陈树在“意象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之旅,带大家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领悟如何寻回自我、寻回爱的能力。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读《药树》,只读一遍不够,它值得反复品读。

初次阅读,为陈树的遭遇心疼她,又为她涅槃重生的坚强赞美她。看着她努力地筹备婚礼,看着她面对着自己的“真爱”如此的患得患失,看着她与身体的病痛搏斗,看着她一点点地揭开潜意识里的阴暗面与负能量,看着她成功地与多个不同的子人格握手言和。

最让人感动的则是,看着她刚刚获得身心的胜利,却猛然跌入低谷,迎来最残酷的现实,终究她从跌倒处爬起,从头再来。

陈树和书里各个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现实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非常残酷的一面。但是,我们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也只能由自己作出选择。

再次阅读,我们会发现,《药树》讲的是心理咨询师为绝症病人做临终关怀的故事。透过故事的表面,我们可以读到所有人的心灵困境。

《药树》以筹备婚礼为开场白,以寻找“真爱”为线索,本质上是寻回自我——陷入三种重要关系里的自我,即与爱人的牵绊、与父母家人的纠葛、与自己多样人格的分裂与融合。

谁也逃不开这些重要关系带来的束缚,也逃不开因此而来的爱恨交加的矛盾纠结。品读《药树》的故事,走自己的心灵探索之旅,你将不虚此行。

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每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如温室般事事如意的人生,身体或心灵,都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是绝境。走出困境或绝境,不是意味着如童话般,公主和王子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是,我们拥有了爱的能力,让我们拥有接纳不完美并为获得美好而努力活着的平常心。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心理咨询的首要目标不是让一个人一直不死,而是让她每一天更有生的希望。”

这也是《药树》展现的第三重境界,“生病之处,必有解药。”此解药不能让人永生,不能阻止死神的来临,它是爱,让人经历生死,从而懂得生死。

因此,读过《药树》可知,我们都不是局外人。我们不能回避世界的残酷,但是我们有“药”,那“药”就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在那生活的不如意中、重重挫折中、乃至绝境一刻时。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相信自己,相信爱,你就寻回了最好的自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若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376333/

你可能感兴趣的:(《药树》:你若有病,可问自己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