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的衰落是必然还是偶然? 一分钟了解建盏衰落历史!

建盏的衰落是必然还是偶然? 一分钟了解建盏衰落历史!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建盏——建盏的衰落

建盏,黑釉瓷器的代表,创烧于唐末、五代之初,两宋时期盛极一时,没于元初,绝于元末。直至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盒原建阳市瓷厂等大批机构的专家经数年研究试验后,成功烧制出仿古建盏,断承六百余年的建盏古老工艺才得以恢复。

那么,建盏,这一承载着历史、见证国朝兴衰的品茶圣器,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呢?宋朝的斗茶又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最终又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走向末路的呢?

上两篇,我们着重讲述了建盏起源、盛行的历史背景,本篇,我们来带您解读建盏衰落背后的故事。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建盏——建盏的起源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建盏——建盏的盛行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载:……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对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最为精辟的阐释。而建盏从起源、盛行到最后的衰落,则与“点茶”息息相关。

《延福宫曲宴记》中载: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先是,徽宗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然后亲自注汤击拂。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状,极富悠雅清丽之韵。接着,徽宗非常得意地分给诸臣,对他们说:"这是我亲手施予的茶。"诸臣接过御茶品饮,一一顿首谢恩。

“一盏万象”,是对点茶最好的诠释,加上宋徽宗赵佶的代言,建盏,这一专为点茶而生的品茗圣器,随着斗茶之风的盛行,被推到了顶峰。南宋末年,国力衰微,漠北草原的大蒙古国开始崛起,金戈铁马入侵中原。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宋代文人雅致、情趣的生活态度大相径庭,随着南宋的灭亡,“斗茶”之风渐渐消散,建盏,这一承载着大宋茶文化的国盏也逐渐衰落。

宋代的点茶是一件极为奢华的事,有“皇帝一盏茶,百姓三年粮”的说法,需要很多道具,包括茶筅,茶碗,茶壶,茶勺,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道具。现在日本人茶道用的基本道具就有50多种,而且还是在宋代的基础上简化了,可以想象宋代喝茶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情。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性勤俭,看不惯权贵的奢华生活,下令禁止大盏、大壶喝茶,禁止使用茶饼,禁止喝抹茶,上到皇亲国戚,下到贫民百姓都必须遵守。所有的斗茶活动不被允许,甚至建盏窑口也被封停。

元末明初,随着点茶法的消失,建盏传承彻底断绝。加上明朝炒青技术的极大提升,泡茶,这一更贴近底层大众的茶文化逐渐盛行,即便民间偶尔还有一些建盏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逐渐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民族的瑰宝,不应就此断绝,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盏,应当被民族铭记于心。蒙尘千载,一朝光生,必将照破山河万朵。

奉宋徽宗赵佶诗一首,以飨众君:

《宫词》

螺细珠玑宝合装,

玻璃瓮里建芽香。

兔毫连盏烹云液,

能解红颜入醉乡。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盏的衰落是必然还是偶然? 一分钟了解建盏衰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