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知道母亲的胸怀无法复制

  母亲离开我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了,每当我走在街上,看到和母亲年龄相近的老人,一种难言的滋味便会涌上心头,对我而言,母亲苦难、厚重的一生就象一本书,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今天,当我再一次回顾母亲时,泪水仍是忍不住的的浸湿眼帘,我的呼唤和那深不见底的思念,都在心中淙淙流淌,穿过岁月。

  母亲1928年9月出生在兰州的一个小县城,她的幼年和少女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虽然母亲家里的境况不是太好,但外公外婆极尽疼爱这个女儿。外公在当地很有声望,但也是一个封建十足的老人。母亲在她六岁时终没能逃过缠足的厄运,这给她的一生都带来了难言的痛苦。做为她的女儿,我也是从来没有彻底了解过缠足的,我并不知道这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在母亲离开我五年之后,也是一个偶然的时间,我从《读者》的一篇文章里不经意的看到了缠足的整个细节,它一点点的在我面前呈现着,我一下子被震撼了、惊呆了,我没有想到缠足竟然是脚趾断裂,脚心的骨头全部压碎,然后由她的母亲把松散的骨头,破碎的脚紧紧地包裹起来,塑造成新的形状。这样的恢复需要一年的时间,我那少不更事的母亲接受了。她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提起过。就是因为这样,我心里难过了好久,我的眼泪也是在那一刻总是抑制不住的要流下来,我心疼那年幼的母亲,小小年纪竟然要承受这样的伤痛。在母亲的身体刚刚恢复的时候,苦难又一次降临了,外婆因为有病,没能及时治疗,永远的离开了她。我那七岁的母亲和大姨、小姨,姐妹三人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早早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外公家教极严,从不允许女孩子出门。母亲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却是非常聪明的,她做的家务和针线活总是受到邻里的称赞。

  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是由外公一手包办的,父亲在家是独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是奶奶独自一人将他拉扯成人。父亲个子很高,人长得也非常的英俊,浓眉大眼,棱角分明的,在现在看来,也是一美男子。但就是脾气不好,性格也很暴躁,加上奶奶的溺爱,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关心人、爱护人,尽管他比母亲大八岁。自从母亲嫁给他之后,他们的生活也一直过的不怎么和谐,从小失去外婆的母亲,对奶奶特别的孝顺,可以说是毕恭毕敬的,但奶奶看母亲温柔贤淑,性情敦厚,也就越发的刁难母亲了。那些年,母亲得不到父亲的庇护,相反,还要受他母子二人的气,心中的痛苦自是不言而喻。

  母亲婚后的照片我见过一张,不难看出当时的母亲是多么的美丽,一米六五的高挑个,白皙的肤色,瓜子型的脸盘,一双眼睛楚楚动人,却流露出淡淡的惆怅,没有一点为人妻、人母的喜悦。

  清苦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着,为了生活,母亲给别人缝制衣服,做点零活来贴补家用,活少的时候,母亲就挨家挨户,收脏了的被褥,拿回来,洗好、晾干,再送回别人家里。维持生活是那样的不易,没想到父亲在那时候又染上了大烟,家里赌的赌,卖的卖,母亲一气之下去寻死,幸好邻居发现得早,那一年,母亲二十岁。

  1949年,全国解放了,父亲有了工作,母亲参加了扫盲学习班,老年的母亲提起那时候,眼角都是抑制不住的快乐,有老师教,有同龄的女孩子相伴,在一起学习是多么开心的事,母亲如笼中的小鸟,自由而舒畅,这样的生活是母亲心之向往的,但又是奶奶所不能容忍的,她觉得已婚的小媳妇在外抛头露面是伤风败俗的表现,她斥责父亲将母亲强行拉回了家。母亲当学生的期限仅仅是三个月。

  日子就这样继续着,我的大姐、大哥也相继出生,这给母亲孤寂的心里多少带了点快乐和安慰,但母亲也更加辛苦劳累了。

  1958年,母亲随父亲来到了玉门市,父亲上班,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就在那时,我的两个姐姐也陆陆续续出生了,六零年,正值全国上下都在闹饥荒,饿死人的事常有,我不知道父亲和母亲是怎样熬过那段日子的,只听母亲说过,山上的野菜都被人挖完了,有一次,看电影《马兰花》,剧中人物在吃大饼,母亲心想什么时候也能吃上大饼呀,那时的心酸真不是我能想得到的。

  我和小妹是孪生姐妹,母亲怀我们俩的时候,属高龄产妇,加上母亲身体又弱,原本是可以不要的,但母亲还是决定将我们俩生了下来。我不敢想象,那九个月母亲是怎样熬过来的,白天要照顾一家人,晚上还要纳鞋底、缝衣服,身体的不适和那一双小脚要承受的的是怎样的承重。

  我和小妹生下来,一个4斤,一个4斤4两,母亲说跟小猫一样大,许多人一看太小,怕不好活,就劝母亲把我们俩送人算了,等过了几天,真有人想抱走的时候,母亲又不忍心了。那年月,家家的日子都不好过,白面又少,除了鸡蛋,也没有什么营养品,母亲又奶水不足,她就将包谷面研细,做成糊糊,一点点的喂我们。那时大姐下乡在农村,长我十岁的小姐替母亲分担了所有的家务,所以我们每成长一步,无不渗透母亲的心血和姐姐们的疼爱。母亲的手极巧,每次给我和小妹缝制的衣服,在一摸一样的同时,用布头做两个不同的小动物,在胸前,在衣服的小口袋上,每次出门,总会引起别人的赞扬。

  我和小妹对父亲来说是老来得女,他放下以前对哥哥姐姐的威严,对我们俩自然是非常的宠爱,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每天下班回来,总是要将我抱一抱,亲一亲,用胡子扎一下我的脸,我会觉得特别的开心,那时的父亲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亲。然而他对母亲有时的态度并没有因我们的日益长大有所改变,相反,却更加的粗暴无礼。从我记事开始,一年总有那么两三次,父亲都会以莫名其妙的理由将母亲毒打一顿,每次他都要把我关在门外,他气急败坏的语气和母亲无助、凄厉的惨叫,夹杂着我们苦苦哀求的哭声,那一幕到现在我都无法忘却,我哭自己不能保护母亲,虽然父亲最疼爱于我,可是我仍然恨他,恨他这样对我的母亲。有好几次,母亲执意要离婚,可父亲又以我和小妹太小为借口而不去办理,母亲看着我忍不住大哭的时候,我年幼的心被撕成了几片。为了我们,母亲一次次的妥协了,母亲的精神遭受了更深的痛苦,这样的情形,一直到我上完中学,才算是彻底的告落。那时候,我就对自己发誓,将来要嫁的人可以没有很多钱,但必须是对我好的。

  后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我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1986年,我参加了工作。对我来说,每次只要踏进家,希望第一眼能看到的就是母亲,她慈爱的目光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让我依恋。

  1993年,在我婚后的第一年,父亲被医院确诊为胃窦癌,已是晚期,母亲什么话也没有说,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工作,母亲毅然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整整五个月,在父亲饱受病痛折磨的日子里,母亲几乎是寸步不离的相守着,她对父亲的服侍极其周到,每天都给他洗身、擦身,吃的饭只是一点点,都有母亲用小勺给他喂,父亲离世的时候,我刚生完女儿,不在身边,想必父亲应该是怀着对母亲的愧疚走的。母亲用她的豁达包容了父亲,用她的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亲人。

  父亲走后楼上楼下的阿姨有空总会来陪母亲说话,每次我们一家三口回家,母亲抱着小孙女,看着丈夫对我的那份疼爱,心中甚是喜悦,我和母亲也依然象好朋友一样无话不谈,有时聊到深夜也不觉得疲倦。这样的快乐持续到女儿三岁的时候,母亲走了,她走的那天,正好是父亲的生日。

  下葬的那天,来送母亲的人很多,不认识的面孔都是母亲曾经帮助过的人,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是我永远也不知道的。

  母亲走后,我常常想起她这一生所走过的路,多么的艰辛和沉重啊,在唯一的一次婚姻,长达几十年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女人应该有的快乐和呵护,有的是痛苦、无奈,辛劳和对儿女无怨无悔的责任。从我懂事到父母亲过世,从来没有见他们在一起相亲相挽的走过,我从母亲身上看到了传统的中国女性,那种温良恭俭,勤劳善良、坚韧豁达、仁爱宽厚的品质。

  母亲,您走了,我才真正的懂得“子欲亲而亲不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实际上,母亲的代名词就是家,家中如果没有了母亲,心是空荡荡的,少了生机、少了活力、少了温暖、少了喊你乳名的人,就不成为家了。

  母亲,我爱您!!!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中年,才知道母亲的胸怀无法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