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04.01-结构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

文章目录

  • 引言
  • 代理模式【常用】
    • 静态代理
    • 动态代理
    • cglib代理
    • 代理模式的原理解析
    • 动态代理的原理解析
    • 代理模式的应用场景
      • 业务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开发
      • 代理模式在 RPC、缓存中的应用
      • 代理模式在缓存中的应用
  • 桥接模式【常用】
    • Demo案例-手机操作问题
      • 需求
      • 传统方案解决手机操作问题分析
      • 使用桥接模式的代码
        • Brand【接口】
        • Phone【抽象类】
        • Vivo
        • XiaoMi
        • FoldedPhone
        • UpRightPhone
        • Client
    • 桥接模式的原理解析
    • 桥接模式的应用举例
    • 桥接模式的注意事项和细节
  • 装饰器模式【常用】
    • Demo案例-咖啡订单项目
      • 星巴克咖啡订单项目
      • 方案一
      • 方案二
      • 装饰器模式代码
        • Drink【抽象类-主体Component】
        • Decorator
        • Coffee
        • ShortBlack
        • LongBlack
        • DeCaf
        • Espresso
        • Chocolate
        • Milk
        • Soy
        • CoffeeBar
    • 装饰者模式原理
    • Java IO 类的“奇怪”用法
    • 基于继承的设计方案
    • 基于装饰器模式的设计方案
  • 适配器模式【常用】
    • Demo案例-充电器
      • 类适配器代码实现
        • Voltage220V
        • IVoltage5V
        • Phone
        • VoltageAdapter
        • Client
      • 对象适配器实现
        • VoltageAdapter
        • Client
    • 适配器模式的原理与实现
    • 适配器模式应用场景总结
      • 封装有缺陷的接口设计
      • 统一多个类的接口设计
      • 替换依赖的外部系统
      • 兼容老版本接口
      • 适配不同格式的数据
      • 剖析适配器模式在 Java 日志中的应用
    • 代理、桥接、装饰器、适配器 4 种设计模式的区别

1、文章可能会优先更新在Github,个人博客【包括文章纠错与增加内容】。其它平台会晚一段时间。个人博客备用地址

2、如果Github很卡,可以在Gitee浏览,或者电子书在线阅读,个人博客。电子书在线阅读和个人博客加载速度比较快。

3、转载须知:转载请注明GitHub出处,让我们一起维护一个良好的技术创作环境!

4、如果你要提交 issue 或者 pr 的话建议到 Github 提交。

5、笔者会陆续更新,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不妨Github点个Star~。你的Star是我创作的动力。

6、所有更新日志,写作计划,公告等均在此发布 ==> 时间轴。

引言

创建型模式比较好理解,后面的结构型和行为型设计模式不是那么好理解。如果遇到不好理解的设计模式,我一般会在开头举比较简单的Demo案例来帮助理解。

代理模式【常用】

  1. 前面几节,我们讲了设计模式中的创建型模式。创建型模式主要解决对象的创建问题,封装复杂的创建过程,解耦对象的创建代码和使用代码。
  2. 其中,单例模式用来创建全局唯一的对象。工厂模式用来创建不同但是相关类型的对象(继承同一父类或者接口的一组子类),由给定的参数来决定创建哪种类型的对象。建造者模式是用来创建复杂对象,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可选参数,“定制化”地创建不同的对象。原型模式针对创建成本比较大的对象,利用对已有对象进行复制的方式进行创建,以达到节省创建时间的目的。
  3. 现在,我们讲另外一种类型的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结构型模式主要总结了一些类或对象组合在一起的经典结构,这些经典的结构可以解决特定应用场景的问题。结构型模式包括: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门面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今天我们要讲其中的代理模式。它也是在实际开发中经常被用到的一种设计模式。
  4. 代理模式有不同的形式, 主要有三种 静态代理动态代理 (JDK 代理、接口代理)和 Cglib 代理 (可以在内存 动态的创建对象,而不需要实现接口, 他是属于动态代理的范畴) 。下面先通过几个比较简单的例子理解一下代理模式

静态代理

实例具体要求

  1. 定义一个接口:ITeacherDao
  2. 目标对象 TeacherDAO 实现接口 ITeacherDAO
  3. 使用静态代理方式,就需要在代理对象 TeacherDAOProxy 中也实现 ITeacherDAO
  4. 调用的时候通过调用代理对象的方法来调用目标对象.
  5. 特别提醒:静态代理类与被代理类要实现相同的接口,然后通过调用相同的方法来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ITeacherDao

//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TeacherDao {
	
	void teach(); // 授课的方法
}

TeacherDao —> 被代理类

public class TeacherDao implements ITeacherD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each()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老师授课中  。。。。。");
	}
}

TeacherDaoProxy —> 代理类

//代理对象,静态代理
public class TeacherDaoProxy implements ITeacherDao{
	
	private ITeacherDao target; // 目标对象,通过接口来聚合
	
	
	//构造器
	public TeacherDaoProxy(ITeacherDao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void teach()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开始代理  完成某些操作。。。。。 ");//方法
		target.teach();
		System.out.println("提交。。。。。");//方法
	}

}

Client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创建目标对象(被代理对象)
		TeacherDao teacherDao = new TeacherDao();
		
		//创建代理对象, 同时将被代理对象传递给代理对象
		TeacherDaoProxy teacherDaoProxy = new TeacherDaoProxy(teacherDao);
		
		//通过代理对象,调用到被代理对象的方法
		//即:执行的是代理对象的方法,代理对象再去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teacherDaoProxy.teach();
	}

}

动态代理

  1. 代理对象,不需要实现接口,但是目标对象要实现接口,否则不能用动态代理
  2. 代理对象的生成,是利用 JDK 的 API,动态的在内存中构建代理对象
  3. 动态代理也叫做:JDK 代理、接口代理
  4. 代理类所在包:java.lang.reflect.Proxy
  5. JDK 实现代理只需要使用 newProxyInstance 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接收三个参数,完整的写法是:

static Object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Class[] interfaces,InvocationHandler h )

ITeacherDao

//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TeacherDao {

   void teach(); // 授课方法
   void sayHello(String name);
}

TeacherDao

public class TeacherDao implements ITeacherD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each()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老师授课中.... ");
   }

   @Override
   public void sayHello(String nam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hello " + name);
   }
   
}

ProxyFactory

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import java.lang.reflect.Proxy;

public class ProxyFactory {

   //维护一个目标对象 , Object
   private Object target;

   //构造器 , 对target 进行初始化
   public ProxyFactory(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给目标对象 生成一个代理对象
   public Object getProxyInstance() {
      
      /* 说明
         public static Object 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
                                          Class[] interfaces,
                                          InvocationHandler h)
                                          
            1. ClassLoader loader : 指定当前目标对象使用的类加载器, 获取加载器的方法固定
            2. Class[] interfaces: 目标对象实现的接口类型,使用泛型方法确认类型
            3. InvocationHandler h : 事情处理,执行目标对象的方法时,会触发事情处理器方法, 
             会把当前执行的目标对象方法作为参数传入
       */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new Invocation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JDK代理开始~~");
                  //反射机制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Object returnVal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System.out.println("JDK代理提交");
                  return returnVal;
               }
            }); 
   }
}

Client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创建目标对象
      ITeacherDao target = new TeacherDao();
      
      //给目标对象,创建代理对象, 可以转成 ITeacherDao
      ITeacherDao proxyInstance = (ITeacherDao)new ProxyFactory(target).getProxyInstance();
   
      // proxyInstance=class com.sun.proxy.$Proxy0 内存中动态生成了代理对象
      System.out.println("proxyInstance=" + proxyInstance.getClass());
      
      //通过代理对象,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proxyInstance.teach();
      
      proxyInstance.sayHello(" tom ");
   }

}

cglib代理

  1. 静态代理和 JDK 代理模式都要求目标对象是实现一个接口,但是有时候目标对象只是一个单独的对象,并没有实现任何的接口,这个时候可使用目标对象子类来实现代理-这就是Cglib代理

  2. Cglib代理也叫作**子类代理****,**它是在内存中构建一个子类对象从而实现对目标对象功能扩展, 有些书也将Cglib代理归属到动态代理。

  3. Cglib 是一个强大的高性能的代码生成包,它可以在运行期扩展 java 类与实现 java 接口.它广泛的被许多 AOP 的 框架使用,例如 Spring AOP,实现方法拦截

  4. 在 AOP 编程中如何选择代理模式:

    • 目标对象需要实现接口,用 JDK 代理

    • 目标对象不需要实现接口,用 Cglib 代理

  5. Cglib 包的底层是通过使用字节码处理框架 ASM 来转换字节码并生成新的类

  6. 需要引入 cglib 的 jar 文件,在内存中动态构建子类,注意代理的类不能为 final,否则报错

    java.lang.IllegalArgumentException,目标对象的方法如果为 final/static,那么就不会被拦截,即不会执行目标对象额外的业务方法.

TeacherDao

public class TeacherDao {

   public String teach() {
      System.out.println(" 老师授课中  , 我是cglib代理,不需要实现接口 ");
      return "hello";
   }
}

ProxyFactory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import net.sf.cglib.proxy.Enhancer;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Interceptor;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Proxy;

public class ProxyFactory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

   //维护一个目标对象
   private Object target;
   
   //构造器,传入一个被代理的对象
   public ProxyFactory(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返回一个代理对象:  是 target 对象的代理对象
   public Object getProxyInstance() {
      //1. 创建一个工具类
      Enhancer enhancer = new Enhancer();
      //2. 设置父类
      enhancer.setSuperclass(target.getClass());
      //3. 设置回调函数
      enhancer.setCallback(this);
      //4. 创建子类对象,即代理对象
      return enhancer.create();
      
   }
   

   //重写  intercept 方法,会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arg0,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MethodProxy arg3) throws Throwabl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Cglib代理模式 ~~ 开始");
      Object returnVal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System.out.println("Cglib代理模式 ~~ 提交");
      return returnVal;
   }

}

Client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创建目标对象
      TeacherDao target = new TeacherDao();
      //获取到代理对象,并且将目标对象传递给代理对象
      TeacherDao proxyInstance = (TeacherDao)new ProxyFactory(target).getProxyInstance();

      //执行代理对象的方法,触发intecept 方法,从而实现 对目标对象的调用
      String res = proxyInstance.teach();
      System.out.println("res=" + res);
   }

}

代理模式的原理解析

  1. 代理模式(Proxy Design Pattern)的原理和代码实现都不难掌握。它在不改变原始类(或叫被代理类)代码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装饰器是增强功能,代理是附加新的功能】。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段话。
  2. 我们开发了一个 MetricsCollector 类,用来收集接口请求的原始数据,比如访问时间、处理时长等。在业务系统中,我们采用如下方式来使用这个 MetricsCollector 类: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
  private MetricsCollector metricsCollector; // 依赖注入

  public UserVo login(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long start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省略login逻辑...

    long end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responseTime = endTimeStamp - startTimestamp;
    RequestInfo requestInfo = new RequestInfo("login", responseTime, startTimestamp);
    metricsCollector.recordRequest(requestInfo);

    //...返回UserVo数据...
  }

  public UserVo register(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long start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省略register逻辑...

    long end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responseTime = endTimeStamp - startTimestamp;
    RequestInfo requestInfo = new RequestInfo("register", responseTime, startTimestamp);
    metricsCollector.recordRequest(requestInfo);

    //...返回UserVo数据...
  }
}
  1. 很明显,上面的写法有两个问题。第一,性能计数器框架代码侵入到业务代码中,跟业务代码高度耦合。如果未来需要替换这个框架,那替换的成本会比较大。第二,收集接口请求的代码跟业务代码无关,本就不应该放到一个类中。业务类最好职责更加单一,只聚焦业务处理。
  2. 为了将框架代码和业务代码解耦,代理模式就派上用场了。代理类 UserControllerProxy 和原始类 UserController 实现相同的接口 IUserController。UserController 类只负责业务功能。代理类 UserControllerProxy 负责在业务代码执行前后附加其他逻辑代码,并通过委托的方式调用原始类来执行业务代码。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IUserController {
  UserVo login(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UserVo register(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 implements IUserController {
  //...省略其他属性和方法...

  @Override
  public UserVo login(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省略login逻辑...
    //...返回UserVo数据...
  }

  @Override
  public UserVo register(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省略register逻辑...
    //...返回UserVo数据...
  }
}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Proxy implements IUserController {
  private MetricsCollector metricsCollector;
  private 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

  public UserControllerProxy(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 {
    this.userController = userController;
    this.metricsCollector = new MetricsCollector();
  }

  @Override
  public UserVo login(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long start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委托
    UserVo userVo = userController.login(telephone, password);

    long end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responseTime = endTimeStamp - startTimestamp;
    RequestInfo requestInfo = new RequestInfo("login", responseTime, startTimestamp);
    metricsCollector.recordRequest(requestInfo);

    return userVo;
  }

  @Override
  public UserVo register(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long start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UserVo userVo = userController.register(telephone, password);

    long end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responseTime = endTimeStamp - startTimestamp;
    RequestInfo requestInfo = new RequestInfo("register", responseTime, startTimestamp);
    metricsCollector.recordRequest(requestInfo);

    return userVo;
  }
}

//UserControllerProxy使用举例
//因为原始类和代理类实现相同的接口,是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
//将UserController类对象替换为UserControllerProxy类对象,不需要改动太多代码
I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 = new UserControllerProxy(new UserController());
  1. 参照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的设计思想,将原始类对象替换为代理类对象的时候,为了让代码改动尽量少,在刚刚的代理模式的代码实现中,代理类和原始类需要实现相同的接口。但是,如果原始类并没有定义接口,并且原始类代码并不是我们开发维护的(比如它来自一个第三方的类库),我们也没办法直接修改原始类,给它重新定义一个接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实现代理模式呢?
  2. 对于这种外部类的扩展,我们一般都是采用继承的方式。这里也不例外。我们让代理类继承原始类,然后扩展附加功能。原理很简单,不需要过多解释,你直接看代码就能明白。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UserControllerProxy extends UserController {
  private MetricsCollector metricsCollector;

  public UserControllerProxy() {
    this.metricsCollector = new MetricsCollector();
  }

  public UserVo login(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long start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UserVo userVo = super.login(telephone, password);

    long end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responseTime = endTimeStamp - startTimestamp;
    RequestInfo requestInfo = new RequestInfo("login", responseTime, startTimestamp);
    metricsCollector.recordRequest(requestInfo);

    return userVo;
  }

  public UserVo register(String telephone, String password) {
    long start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UserVo userVo = super.register(telephone, password);

    long end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responseTime = endTimeStamp - startTimestamp;
    RequestInfo requestInfo = new RequestInfo("register", responseTime, startTimestamp);
    metricsCollector.recordRequest(requestInfo);

    return userVo;
  }
}
//UserControllerProxy使用举例
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 = new UserControllerProxy();

动态代理的原理解析

  1. 不过,刚刚的代码实现还是有点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代理类中,将原始类中的所有的方法,都重新实现一遍,并且为每个方法都附加相似的代码逻辑。另一方面,如果要添加的附加功能的类有不止一个,我们需要针对每个类都创建一个代理类。
  2. 如果有 50 个要添加附加功能的原始类,那我们就要创建 50 个对应的代理类。这会导致项目中类的个数成倍增加,增加了代码维护成本。并且,每个代理类中的代码都有点像模板式的“重复”代码,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开发成本。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3. 我们可以使用动态代理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动态代理(Dynamic Proxy),就是我们不事先为每个原始类编写代理类,而是在运行的时候,动态地创建原始类对应的代理类,然后在系统中用代理类替换掉原始类。那如何实现动态代理呢?
  4. 如果你熟悉的是 Java 语言,实现动态代理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因为 Java 语言本身就已经提供了动态代理的语法(实际上,动态代理底层依赖的就是 Java 的反射语法)。我们来看一下,如何用 Java 的动态代理来实现刚刚的功能。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其中,MetricsCollectorProxy 作为一个动态代理类,动态地给每个需要收集接口请求信息的类创建代理类。

public class MetricsCollectorProxy {
  private MetricsCollector metricsCollector;

  public MetricsCollectorProxy() {
    this.metricsCollector = new MetricsCollector();
  }

  public Object createProxy(Object proxiedObject) {
    Class<?>[] interfaces = proxiedObject.getClass().getInterfaces();
    DynamicProxyHandler handler = new DynamicProxyHandler(proxiedObject);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proxiedObject.getClass().getClassLoader(), interfaces, handler);
  }

  private class DynamicProxy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Object proxiedObject;

    public DynamicProxyHandler(Object proxiedObject) {
      this.proxiedObject = proxiedObjec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long start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proxiedObject, args);
      long end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responseTime = endTimeStamp - startTimestamp;
      String apiName = proxiedObject.getClass().getName() + ":" + method.getName();
      RequestInfo requestInfo = new RequestInfo(apiName, responseTime, startTimestamp);
      metricsCollector.recordRequest(requestInfo);
      return result;
    }
  }
}

//MetricsCollectorProxy使用举例
MetricsCollectorProxy proxy = new MetricsCollectorProxy();
IUserController userController = (IUserController) proxy.createProxy(new UserController());

实际上,Spring AOP 底层的实现原理就是基于动态代理。用户配置好需要给哪些类创建代理,并定义好在执行原始类的业务代码前后执行哪些附加功能。Spring 为这些类创建动态代理对象,并在 JVM 中替代原始类对象。原本在代码中执行的原始类的方法,被换作执行代理类的方法,也就实现了给原始类添加附加功能的目的。

代理模式的应用场景

业务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开发

代理模式最常用的一个应用场景就是,在业务系统中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比如:监控、统计、鉴权、限流、事务、幂等、日志。我们将这些附加功能与业务功能解耦,放到代理类中统一处理,让程序员只需要关注业务方面的开发。实际上,前面举的搜集接口请求信息的例子,就是这个应用场景的一个典型例子。

如果你熟悉 Java 语言和 Spring 开发框架,这部分工作都是可以在 Spring AOP 切面中完成的。前面我们也提到,Spring AOP 底层的实现原理就是基于动态代理。

代理模式在 RPC、缓存中的应用

实际上,RPC 框架也可以看作一种代理模式,GoF 的《设计模式》一书中把它称作远程代理。通过远程代理,将网络通信、数据编解码等细节隐藏起来。客户端在使用 RPC 服务的时候,就像使用本地函数一样,无需了解跟服务器交互的细节。除此之外,RPC 服务的开发者也只需要开发业务逻辑,就像开发本地使用的函数一样,不需要关注跟客户端的交互细节。

代理模式在缓存中的应用

  1. 假设我们要开发一个接口请求的缓存功能,对于某些接口请求,如果入参相同,在设定的过期时间内,直接返回缓存结果,而不用重新进行逻辑处理。比如,针对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需求,我们可以开发两个接口,一个支持缓存,一个支持实时查询。对于需要实时数据的需求,我们让其调用实时查询接口,对于不需要实时数据的需求,我们让其调用支持缓存的接口。那如何来实现接口请求的缓存功能呢?
  2. 最简单的实现方法就是刚刚我们讲到的,给每个需要支持缓存的查询需求都开发两个不同的接口,一个支持缓存,一个支持实时查询。但是,这样做显然增加了开发成本,而且会让代码看起来非常臃肿(接口个数成倍增加),也不方便缓存接口的集中管理(增加、删除缓存接口)、集中配置(比如配置每个接口缓存过期时间)。
  3. 针对这些问题,代理模式就能派上用场了,确切地说,应该是动态代理。如果是基于 Spring 框架来开发的话,那就可以在 AOP 切面中完成接口缓存的功能。在应用启动的时候,我们从配置文件中加载需要支持缓存的接口,以及相应的缓存策略(比如过期时间)等。当请求到来的时候,我们在 AOP 切面中拦截请求,如果请求中带有支持缓存的字段(比如 http://…?..&cached=true),我们便从缓存(内存缓存或者 Redis 缓存等)中获取数据直接返回。

桥接模式【常用】

  1.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第一种结构型模式:代理模式。它在不改变原始类(或者叫被代理类)代码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代理模式在平时的开发经常被用到,常用在业务系统中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比如:监控、统计、鉴权、限流、事务、幂等、日志。
  2. 今天,我们再学习另外一种结构型模式:桥接模式。桥接模式的代码实现非常简单,但是理解起来稍微有点难度,并且应用场景也比较局限,所以,相当于代理模式来说,桥接模式在实际的项目中并没有那么常用,你只需要简单了解,见到能认识就可以,并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3. 我们依旧是先看比较简单的例子

Demo案例-手机操作问题

需求

现在对不同手机类型的不同品牌实现操作编程(比如:开机、关机、上网,打电话等),如图:

设计模式-04.01-结构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_第1张图片

传统方案解决手机操作问题分析

传统方法对应的类图

设计模式-04.01-结构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_第2张图片

  1. 扩展性问题(类爆炸),如果我们再增加手机的样式(旋转式),就需要增加各个品牌手机的类,同样如果我们增加一个手机品牌,也要在各个手机样式类下增加。
  2. 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当我们增加手机样式时,要同时增加所有品牌的手机,这样增加了代码维护成本.
  3. 解决方案-使用桥接模
  4. Bridge 模式基于类的最小设计原则,通过使用封装、聚合及继承等行为让不同的类承担不同的职责。它的主要特点是把抽象(Abstraction)与行为实现(Implementation)分离开来,从而可以保持各部分的独立性以及应对他们的功能扩展

使用桥接模式的代码

Brand【接口】

//接口
public interface Brand {
   void open();
   void close();
   void call();
}

Phone【抽象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Phone {
   
   //组合品牌
   private Brand brand;

   //构造器
   public Phone(Brand brand) {
      super();
      this.brand = brand;
   }
   
   protected void open() {
      this.brand.open();
   }
   protected void close() {
      brand.close();
   }
   protected void call() {
      brand.call();
   }
   
}

Vivo

public class Vivo implements Bran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Vivo手机开机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Vivo手机关机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Vivo手机打电话 ");
   }

}

XiaoMi

public class XiaoMi implements Bran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pe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小米手机开机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小米手机关机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小米手机打电话 ");
   }

}

FoldedPhone

//折叠式手机类,继承 抽象类 Phone
public class FoldedPhone extends Phone {

   //构造器
   public FoldedPhone(Brand brand) {
      super(brand);
   }
   
   public void open() {
      super.open();
      System.out.println(" 折叠样式手机 ");
   }
   
   public void close() {
      super.close();
      System.out.println(" 折叠样式手机 ");
   }
   
   public void call() {
      super.call();
      System.out.println(" 折叠样式手机 ");
   }
}

UpRightPhone

public class UpRightPhone extends Phone {
   
      //构造器
      public UpRightPhone(Brand brand) {
         super(brand);
      }
      
      public void open() {
         super.open();
         System.out.println(" 直立样式手机 ");
      }
      
      public void close() {
         super.close();
         System.out.println(" 直立样式手机 ");
      }
      
      public void call() {
         super.call();
         System.out.println(" 直立样式手机 ");
      }
}

Client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获取折叠式手机 (样式 + 品牌 )
      
      Phone phone1 = new FoldedPhone(new XiaoMi());
      
      phone1.open();
      phone1.call();
      phone1.close();
      
      System.out.println("=======================");
      
      Phone phone2 = new FoldedPhone(new Vivo());
      
      phone2.open();
      phone2.call();
      phone2.close();
      
      System.out.println("==============");
      
      UpRightPhone phone3 = new UpRightPhone(new XiaoMi());
      
      phone3.open();
      phone3.call();
      phone3.close();
      
      System.out.println("==============");
      
      UpRightPhone phone4 = new UpRightPhone(new Vivo());
      
      phone4.open();
      phone4.call();
      phone4.close();
   }

}

这种简单的demo例子可能比较好理解桥接模式,下面来看看原理和实际应用

桥接模式的原理解析

  1. 桥接模式,也叫作桥梁模式,英文是Bridge Design Pattern。这个模式可以说是 23 种设计模式中最难理解的模式之一了。我查阅了比较多的书籍和资料之后发现,对于这个模式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2. 当然,这其中“最纯正”的理解方式,当属 GoF 的《设计模式》一书中对桥接模式的定义。毕竟,这 23 种经典的设计模式,最初就是由这本书总结出来的。在 GoF 的《设计模式》一书中,桥接模式是这么定义的:“Decouple an abstraction from its implementation so that the two can vary independently。”翻译成中文就是:“将抽象和实现解耦,让它们可以独立变化。”
  3. 关于桥接模式,很多书籍、资料中,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方式:“一个类存在两个(或多个)独立变化的维度,我们通过组合的方式,让这两个(或多个)维度可以独立进行扩展。”通过组合关系来替代继承关系,避免继承层次的指数级爆炸。这种理解方式非常类似于,我们之前讲过的“组合优于继承”设计原则,所以,这里我就不多解释了。我们重点看下 GoF 的理解方式。
  4. GoF 给出的定义非常的简短,单凭这一句话,估计没几个人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通过 JDBC 驱动的例子来解释一下。JDBC 驱动是桥接模式的经典应用。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利用 JDBC 驱动来查询数据库。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 加载及注册JDBC驱动程序
    String url = "jdbc:mysql://localhost:3306/sample_db?user=root&password=your_password";
    Connection co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
    Statement stmt = con.createStatement();
    String query = "select * from test";
    ResultSet rs = stmt.executeQuery(query);
    while (rs.next()) {
      rs.getString(1);
      rs.getInt(2);
    }
  1. 如果我们想要把 MySQL 数据库换成 Oracle 数据库,只需要把第一行代码中的 com.mysql.jdbc.Driver 换成 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就可以了。当然,也有更灵活的实现方式,我们可以把需要加载的 Driver 类写到配置文件中,当程序启动的时候,自动从配置文件中加载,这样在切换数据库的时候,我们都不需要修改代码,只需要修改配置文件就可以了。
  2. 不管是改代码还是改配置,在项目中,从一个数据库切换到另一种数据库,都只需要改动很少的代码,或者完全不需要改动代码,那如此优雅的数据库切换是如何实现的呢?
  3. 源码之下无秘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从 com.mysql.jdbc.Driver 这个类的代码看起。我摘抄了部分相关代码,放到了这里,你可以看一下。
package com.mysql.jdbc;
import java.sql.SQLException;

public class Driver extends NonRegisteringDriver implements java.sql.Driver {
  static {
    try {
      java.sql.DriverManager.registerDriver(new Driver());
    } catch (SQL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Can't register driver!");
    }
  }

  /**
   * Construct a new driver and register it with DriverManager
   * @throws SQLException if a database error occurs.
   */
  public Driver() throws SQLException {
  // Required for Class.forName().newInstance()
  }
}

结合 com.mysql.jdbc.Driver 的代码实现,我们可以发现,当执行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这条语句的时候,实际上是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要求 JVM 查找并加载指定的 Driver 类,第二件事情是执行该类的静态代码,也就是将 MySQL Driver 注册到 DriverManager 类中。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DriverManager 类是干什么用的。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当我们把具体的 Driver 实现类(比如,com.mysql.jdbc.Driver)注册到 DriverManager 之后,后续所有对 JDBC 接口的调用,都会委派到对具体的 Driver 实现类来执行。而 Driver 实现类都实现了相同的接口(java.sql.Driver ),这也是可以灵活切换 Driver 的原因。

public class DriverManag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CopyOnWriteArrayList<DriverInfo> registeredDrivers =  = new CopyOnWriteArrayList();

  // ...
  static {
    loadInitialDrivers();
    println("JDBC DriverManager initialized");
  }

  //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registerDriver(java.sql.Driver driver) throws SQLException {
    if (driver != null) {
      registeredDrivers.addIfAbsent(new DriverInfo(driver));
    } else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

  public static Connection getConnection(String url, String user, String password)
      throws SQLException {
    java.util.Properties info = new java.util.Properties();
    if (user != null) {
      info.put("user", user);
    }
    if (password != null) {
      info.put("password", password);
    }

    return (getConnection(url, info, Reflection.getCallerClass()));
  }
  // ...
}

桥接模式的定义是“将抽象和实现解耦,让它们可以独立变化”。那弄懂定义中“抽象”和“实现”两个概念,就是理解桥接模式的关键。那在 JDBC 这个例子中,什么是“抽象”?什么是“实现”呢?

实际上,JDBC 本身就相当于“抽象”。注意,这里所说的“抽象”,指的并非“抽象类”或“接口”,而是跟具体的数据库无关的、被抽象出来的一套“类库”。具体的 Driver(比如,com.mysql.jdbc.Driver)就相当于“实现”。注意,这里所说的“实现”,也并非指“接口的实现类”,而是跟具体数据库相关的一套“类库”。JDBC 和 Driver 独立开发,通过对象之间的组合关系,组装在一起。JDBC 的所有逻辑操作,最终都委托给 Driver 来执行。

设计模式-04.01-结构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_第3张图片

桥接模式的应用举例

在前面,我们讲过一个 API 接口监控告警的例子:根据不同的告警规则,触发不同类型的告警。告警支持多种通知渠道,包括:邮件、短信、微信、自动语音电话。通知的紧急程度有多种类型,包括:SEVERE(严重)、URGENCY(紧急)、NORMAL(普通)、TRIVIAL(无关紧要)。不同的紧急程度对应不同的通知渠道。比如,SERVE(严重)级别的消息会通过“自动语音电话”告知相关人员。

在当时的代码实现中,关于发送告警信息那部分代码,我们只给出了粗略的设计,现在我们来一块实现一下。我们先来看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实现方式。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enum 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 {
  SEVERE,
  URGENCY,
  NORMAL,
  TRIVIAL
}

public class Notification {
  private List<String> emailAddresses;
  private List<String> telephones;
  private List<String> wechatIds;

  public Notification() {}

  public void setEmailAddress(List<String> emailAddress) {
    this.emailAddresses = emailAddress;
  }

  public void setTelephones(List<String> telephones) {
    this.telephones = telephones;
  }

  public void setWechatIds(List<String> wechatIds) {
    this.wechatIds = wechatIds;
  }

  public void 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 level, String message) {
    if (level.equals(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SEVERE)) {
      // ...自动语音电话
    } else if (level.equals(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URGENCY)) {
      // ...发微信
    } else if (level.equals(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NORMAL)) {
      // ...发邮件
    } else if (level.equals(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TRIVIAL)) {
      // ...发邮件
    }
  }
}

// 在API监控告警的例子中,我们如下方式来使用Notification类:
public class ErrorAlertHandler extends AlertHandler {
  public ErrorAlertHandler(AlertRule rule,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super(rule, notifica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eck(ApiStatInfo apiStatInfo) {
    if (apiStatInfo.getErrorCount()
        > rule.getMatchedRule(apiStatInfo.getApi()).getMaxErrorCount()) {
      notification.notify(NotificationEmergencyLevel.SEVERE, "...");
    }
  }
}

  1. Notification 类的代码实现有一个最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有很多 if-else 分支逻辑。实际上,如果每个分支中的代码都不复杂,后期也没有无限膨胀的可能(增加更多 if-else 分支判断),那这样的设计问题并不大,没必要非得一定要摒弃 if-else 分支逻辑。
  2. 不过,Notification 的代码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为每个 if-else 分支中的代码逻辑都比较复杂,发送通知的所有逻辑都扎堆在 Notification 类中。我们知道,类的代码越多,就越难读懂,越难修改,维护的成本也就越高。很多设计模式都是试图将庞大的类拆分成更细小的类,然后再通过某种更合理的结构组装在一起。
  3. 针对 Notification 的代码,我们将不同渠道的发送逻辑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消息发送类(MsgSender 相关类)。其中,Notification 类相当于抽象,MsgSender 类相当于实现,两者可以独立开发,通过组合关系(也就是桥梁)任意组合在一起。所谓任意组合的意思就是,不同紧急程度的消息和发送渠道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在代码中固定写死的,我们可以动态地去指定(比如,通过读取配置来获取对应关系)。

按照这个设计思路,我们对代码进行重构。重构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MsgSender {
  void send(String message);
}

public class TelephoneMsgSender implements MsgSender {
  private List<String> telephones;

  public TelephoneMsgSender(List<String> telephones) {
    this.telephones = telephones;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nd(String message) {
    // ...
  }
}

public class EmailMsgSender implements MsgSender {
  // 与TelephoneMsgSender代码结构类似,所以省略...
}

public class WechatMsgSender implements MsgSender {
  // 与TelephoneMsgSender代码结构类似,所以省略...
}

public abstract class Notification {
  protected MsgSender msgSender;

  public Notification(MsgSender msgSender) {
    this.msgSender = msgSender;
  }

  public abstract void notify(String message);
}

public class SevereNotification extends Notification {
  public SevereNotification(MsgSender msgSender) {
    super(msgSend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notify(String message) {
    msgSender.send(message);
  }
}

public class UrgencyNotification extends Notification {
  // 与SevereNotification代码结构类似,所以省略...
}

public class NormalNotification extends Notification {
  // 与SevereNotification代码结构类似,所以省略...
}

public class TrivialNotification extends Notification {
  // 与SevereNotification代码结构类似,所以省略...
}

桥接模式的注意事项和细节

  1. 实现了抽象和实现部分的分离,从而极大的提供了系统的灵活性,让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独立开来,这有助于系统进行分层设计,从而产生更好的结构化系统。
  2. 对于系统的高层部分,只需要知道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的接口就可以了,其它的部分由具体业务来完成。
  3. 桥接模式替代多层继承方案,可以减少子类的个数,降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成本
  4. 桥接模式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理解和设计难度,由于聚合关联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进行设计和编程
  5. 桥接模式要求正确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抽象、和实现),因此其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需要有这样的应用场景。

装饰器模式【常用】

我们学习了桥接模式,桥接模式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理解方式是“将抽象和实现解耦,让它们能独立开发”。这种理解方式比较特别,应用场景也不多。另一种理解方式更加简单,类似“组合优于继承”设计原则,这种理解方式更加通用,应用场景比较多。不管是哪种理解方式,它们的代码结构都是相同的,都是一种类之间的组合关系。

今天,我们通过剖析 Java IO 类的设计思想,再学习一种新的结构型模式,装饰器模式。它的代码结构跟桥接模式非常相似,不过,要解决的问题却大不相同。

不过还是先看一个简单的demo案例,会比较好理解

Demo案例-咖啡订单项目

星巴克咖啡订单项目

  1. 咖啡种类/单品咖啡:Espresso(意大利浓咖啡)、ShortBlack、LongBlack(美式咖啡)、Decaf(无因咖啡)
  2. 调料:Milk、Soy(豆浆)、Chocolate
  3. 要求在扩展新的咖啡种类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改动方便、维护方便
  4. 使用 OO 的来计算不同种类咖啡的费用: 客户可以点单品咖啡,也可以单品咖啡+调料组合。

方案一

设计模式-04.01-结构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_第4张图片

  1. Drink 是一个抽象类,表示饮料
  2. des 就是对咖啡的描述, 比如咖啡的名字
  3. cost() 方法就是计算费用,Drink 类中做成一个抽象方法.
  4. Decaf 就是单品咖啡, 继承 Drink, 并实现 cost
  5. Espress && Milk 就是单品咖啡+调料, 这个组合很多
  6. 问题:这样设计,会有很多类,当我们增加一个单品咖啡,或者一个新的调料,类的数量就会倍增,就会出现类爆炸

方案二

前面分析到方案 1 因为咖啡单品+调料组合会造成类的倍增,因此可以做改进,将调料内置到 Drink 类,这样就不会造成类数量过多。从而提高项目的维护性(如图)

设计模式-04.01-结构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_第5张图片

  1. 方案 2 可以控制类的数量,不至于造成很多的类
  2. 在增加或者删除调料种类时,代码的维护量很大
  3. 考虑到用户可以添加多份 调料时,可以将 hasMilk 返回一个对应 int
  4. 考虑使用 装饰者 模式

注意:装饰器模式是对功能的增强,而不是附加新的功能。代理模式才是附加新的功能。

装饰器模式代码

设计模式-04.01-结构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_第6张图片

Drink【抽象类-主体Component】

public abstract class Drink {

   public String des; // 描述
   private float price = 0.0f;
   public String getDes() {
      return des;
   }
   public void setDes(String des) {
      this.des = des;
   }
   public float getPrice() {
      return price;
   }
   public void setPrice(float price) {
      this.price = price;
   }
   
   //计算费用的抽象方法
   //子类来实现
   public abstract float cost();
   
}

Decorator

public class Decorator extends Drink {
   private Drink obj;
   
   public Decorator(Drink obj) { //组合
      // TODO Auto-generated constructor stub
      this.obj = obj;
   }
   
   @Override
   public float cos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 getPrice 自己价格
      return super.getPrice() + obj.cost();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De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 obj.getDes() 输出被装饰者的信息
      return des + " " + getPrice() + " && " + obj.getDes();
   }
   
}

Coffee

public class Coffee extends Drink {

  @Override
  public float cos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return super.getPrice();
  }
}

ShortBlack

public class ShortBlack extends Coffee{
   
   public ShortBlack() {
      setDes(" shortblack ");
      setPrice(4.0f);
   }
}

LongBlack

public class LongBlack extends Coffee {

   public LongBlack() {
      setDes(" longblack ");
      setPrice(5.0f);
   }
}

DeCaf

public class DeCaf extends Coffee {

   public DeCaf() {
      setDes(" 无因咖啡 ");
      setPrice(1.0f);
   }
}

Espresso

public class Espresso extends Coffee {
   
   public Espresso() {
      setDes(" 意大利咖啡 ");
      setPrice(6.0f);
   }
}

Chocolate

//具体的Decorator, 这里就是调味品
public class Chocolate extends Decorator {

   public Chocolate(Drink obj) {
      super(obj);
      setDes(" 巧克力 ");
      setPrice(3.0f); // 调味品 的价格
   }

}

Milk

public class Milk extends Decorator {

   public Milk(Drink obj) {
      super(obj);
      // TODO Auto-generated constructor stub
      setDes(" 牛奶 ");
      setPrice(2.0f); 
   }

}

Soy

public class Soy extends Decorator{

   public Soy(Drink obj) {
      super(obj);
      // TODO Auto-generated constructor stub
      setDes(" 豆浆  ");
      setPrice(1.5f);
   }

}

CoffeeBar

public class CoffeeBa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 装饰者模式下的订单:2份巧克力+一份牛奶的LongBlack

      // 1. 点一份 LongBlack
      Drink order = new LongBlack();
      System.out.println("费用1=" + order.cost());
      System.out.println("描述=" + order.getDes());

      // 2. order 加入一份牛奶
      order = new Milk(order);

      System.out.println("order 加入一份牛奶 费用 =" + order.cost());
      System.out.println("order 加入一份牛奶 描述 = " + order.getDes());

      // 3. order 加入一份巧克力

      order = new Chocolate(order);

      System.out.println("order 加入一份牛奶 加入一份巧克力  费用 =" + order.cost());
      System.out.println("order 加入一份牛奶 加入一份巧克力 描述 = " + order.getDes());

      // 3. order 加入一份巧克力

      order = new Chocolate(order);

      System.out.println("order 加入一份牛奶 加入2份巧克力   费用 =" + order.cost());
      System.out.println("order 加入一份牛奶 加入2份巧克力 描述 = " + order.getDes());
   
      System.out.println("===========================");
      
      Drink order2 = new DeCaf();
      
      System.out.println("order2 无因咖啡  费用 =" + order2.cost());
      System.out.println("order2 无因咖啡 描述 = " + order2.getDes());
      
      order2 = new Milk(order2);
      
      System.out.println("order2 无因咖啡 加入一份牛奶  费用 =" + order2.cost());
      System.out.println("order2 无因咖啡 加入一份牛奶 描述 = " + order2.getDes());

   
   }

}

装饰者模式原理

  1. 装饰者模式就像打包一个快递

主体:比如:陶瓷、衣服 (Component) // 被装饰者

包装:比如:报纸填充、塑料泡沫、纸板、木板(Decorator)

  1. Component 主体:比如类似前面的 Drink

  2. ConcreteComponent 和 Decorator

ConcreteComponent:具体的主体, 比如前面的各个单品咖啡

  1. Decorator: 装饰者,比如各调料.

在Component 与 ConcreteComponent 之间,如果 ConcreteComponent 类很多,还可以设计一个缓冲层,将 共有的部分提取出来,抽象层一个类

Java IO 类的“奇怪”用法

Java IO 类库非常庞大和复杂,有几十个类,负责 IO 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如果对 Java IO 类做一下分类,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维度将它划分为四类。具体如下所示:

字节流 字符流
输入流 InputStream Reader
输出流 OutputStream Writer

针对不同的读取和写入场景,Java IO 又在这四个父类基础之上,扩展出了很多子类。具体如下所示:

设计模式-04.01-结构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适配器模式_第7张图片

说明

  1. InputStream 是抽象类, 类似我们前面讲的 Drink
  2. FileInputStream 是 InputStream 子类,类似我们前面的 DeCaf, LongBlack
  3. FilterInputStream 是 InputStream 子类:类似我们前面 的 Decorator 修饰者
  4. DataInputStream 是 FilterInputStream 子类,具体的修饰者,类似前面的 Milk, Soy 等
  5. FilterInputStream 类 有 protected volatile InputStream in; 即含被装饰者
  6. 分析得出在jdk 的io体系中,就是使用装饰者模式

在我初学 Java 的时候,曾经对 Java IO 的一些用法产生过很大疑惑,比如下面这样一段代码。我们打开文件 test.txt,从中读取数据。其中,InputStream 是一个抽象类,FileInputStream 是专门用来读取文件流的子类。BufferedInputStream 是一个支持带缓存功能的数据读取类,可以提高数据读取的效率。

InputStream in = new FileInputStream("/user/test.txt");
InputStream bin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in);
byte[] data = new byte[128];
while (bin.read(data) != -1) {
    //...
}

初看上面的代码,我们会觉得 Java IO 的用法比较麻烦,需要先创建一个 FileInputStream 对象,然后再传递给 BufferedInputStream 对象来使用。我在想,Java IO 为什么不设计一个继承 FileInputStream 并且支持缓存的 BufferedFileInputStream 类呢?这样我们就可以像下面的代码中这样,直接创建一个 BufferedFileInputStream 类对象,打开文件读取数据,用起来岂不是更加简单?

InputStream bin = new BufferedFileInputStream("/user/test.txt");
byte[] data = new byte[128];
while (bin.read(data) != -1) {
    //...
}

基于继承的设计方案

如果 InputStream 只有一个子类 FileInputStream 的话,那我们在 FileInputStream 基础之上,再设计一个孙子类 BufferedFileInputStream,也算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继承结构还算简单。但实际上,继承 InputStream 的子类有很多。我们需要给每一个 InputStream 的子类,再继续派生支持缓存读取的子类。

除了支持缓存读取之外,如果我们还需要对功能进行其他方面的增强,比如下面的 DataInputStream 类,支持按照基本数据类型(int、boolean、long 等)来读取数据。

FileInputStream in = new FileInputStream("/user/test.txt");
DataInputStream din = new DataInputStream(in);
int data = din.readInt();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继续按照继承的方式来实现的话,就需要再继续派生出 DataFileInputStream、DataPipedInputStream 等类。如果我们还需要既支持缓存、又支持按照基本类型读取数据的类,那就要再继续派生出 BufferedDataFileInputStream、BufferedDataPipedInputStream 等 n 多类。这还只是附加了两个增强功能,如果我们需要附加更多的增强功能,那就会导致组合爆炸,类继承结构变得无比复杂,代码既不好扩展,也不好维护。这也是我们不推荐使用继承的原因。

基于装饰器模式的设计方案

在前面,我们还讲到“组合优于继承”,可以“使用组合来替代继承”。针对刚刚的继承结构过于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将继承关系改为组合关系来解决。下面的代码展示了 Java IO 的这种设计思路。不过,我对代码做了简化,只抽象出了必要的代码结构,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去查看 JDK 源码。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public abstract class InputStream {
  // ...
  public int read(byte b[])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read(b, 0, b.length);
  }
  public int read(byte b[], int off, int len) throws IOException {
    // ...
  }

  public long skip(long n) throws IOException {
    // ...
  }

  public int available()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0;
  }

  public void close() throws IOException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ark(int readlimi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reset() throws IOException {
    throw new IOException("mark/reset not supported");
  }

  public boolean markSupported() {
    return false;
  }
}

public class BufferedInputStream extends InputStream {
  protected volatile InputStream in;

  protected BufferedInputStream(InputStream in) {
    this.in = in;
  }

  // ...实现基于缓存的读数据接口...
}

public class DataInputStream extends InputStream {
  protected volatile InputStream in;

  protected DataInputStream(InputStream in) {
    this.in = in;
  }

  // ...实现读取基本类型数据的接口
}

看了上面的代码,你可能会问,那装饰器模式就是简单的“用组合替代继承”吗?当然不是。从 Java IO 的设计来看,装饰器模式相对于简单的组合关系,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第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装饰器类和原始类继承同样的父类,这样我们可以对原始类“嵌套”多个装饰器类。**比如,下面这样一段代码,我们对 FileInputStream 嵌套了两个装饰器类:BufferedInputStream 和 DataInputStream,让它既支持缓存读取,又支持按照基本数据类型来读取数据。

InputStream in = new FileInputStream("/user/test.txt");
InputStream bin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in);
DataInputStream din = new DataInputStream(bin);
int data = din.readInt();

**第二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装饰器类是对功能的增强,这也是装饰器模式应用场景的一个重要特点。**实际上,符合“组合关系”这种代码结构的设计模式有很多,比如之前讲过的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还有现在的装饰器模式。尽管它们的代码结构很相似,但是每种设计模式的意图是不同的。就拿比较相似的代理模式和装饰器模式来说吧,代理模式中,代理类附加的是跟原始类无关的功能,而在装饰器模式中,装饰器类附加的是跟原始类相关的增强功能。

// 代理模式的代码结构(下面的接口也可以替换成抽象类)
public interface IA {
    void f();
}

public class A impelements IA {
    public void f() { 
        //... 
    }
}

public class AProxy impements IA {
    private IA a;

    public AProxy(IA a) {
        this.a = a;
    }

    public void f() {
        // 新添加的代理逻辑
        a.f();
        // 新添加的代理逻辑
    }
}

// 装饰器模式的代码结构(下面的接口也可以替换成抽象类)
public interface IA {
    void f();
}

public class A impelements IA {

    public void f() { 
        //... 
    }
}

public class ADecorator impements IA {
    private IA a;
    public ADecorator(IA a) {
        this.a = a;
    }

    public void f() {
        // 功能增强代码
        a.f();
        // 功能增强代码
    }
}
  1. 实际上,如果去查看 JDK 的源码,你会发现,BufferedInputStream、DataInputStream 并非继承自 InputStream,而是另外一个叫 FilterInputStream 的类。那这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设计意图,才引入这样一个类呢?
  2. 我们再重新来看一下 BufferedInputStream 类的代码。InputStream 是一个抽象类而非接口,而且它的大部分函数(比如 read()、available())都有默认实现,按理来说,我们只需要在 BufferedInputStream 类中重新实现那些需要增加缓存功能的函数就可以了,其他函数继承 InputStream 的默认实现。但实际上,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3. 对于即便是不需要增加缓存功能的函数来说,BufferedInputStream 还是必须把它重新实现一遍,简单包裹对 InputStream 对象的函数调用。具体的代码示例如下所示。如果不重新实现,那 BufferedInputStream 类就无法将最终读取数据的任务,委托给传递进来的 InputStream 对象来完成。这一部分稍微有点不好理解,你自己多思考一下。
public class BufferedInputStream extends InputStream {
    protected volatile InputStream in;

    protected BufferedInputStream(InputStream in) {
        this.in = in;
    }

	// f()函数不需要增强,只是重新调用一下InputStream in对象的f()
    public void f() { 
        in.f();
    }
}

实际上,DataInputStream 也存在跟 BufferedInputStream 同样的问题。为了避免代码重复,Java IO 抽象出了一个装饰器父类 FilterInputStream,代码实现如下所示。InputStream 的所有的装饰器类(BufferedInputStream、DataInputStream)都继承自这个装饰器父类。这样,装饰器类只需要实现它需要增强的方法就可以了,其他方法继承装饰器父类的默认实现。


public class FilterInputStream extends InputStream {
    protected volatile InputStream in;

    protected FilterInputStream(InputStream in) {
        this.in = in;
    }

    public int read()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in.read();
    }

    public int read(byte b[])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read(b, 0, b.length);
    }

    public int read(byte b[], int off, int len)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in.read(b, off, len);
    }

    public long skip(long n)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in.skip(n);
    }

    public int available()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in.available();
    }

    public void close() throws IOException {
        in.close();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ark(int readlimit) {
        in.mark(readlimi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reset() throws IOException {
        in.reset();
    }

    public boolean markSupported() {
        return in.markSupported();
    }

}

适配器模式【常用】

  1. 前面我们学了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器模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比较常用的结构型模式:适配器模式。这个模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好理解的,应用场景也很具体,总体上来讲比较好掌握。
  2. 关于适配器模式,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它的两种实现方式,类适配器和对象适配器,以及 5 种常见的应用场景。同时,我还会通过剖析 slf4j 日志框架,来给你展示这个模式在真实项目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在文章的最后,我还对代理、桥接、装饰器、适配器,这 4 种代码结构非常相似的设计模式做简单的对比,对这几节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3.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将某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表示,主的目的是兼容性,让原本因接口不匹配不能一起工作的两个类可以协同工作。其别名为包装器(Wrapper) 。适配器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主要分为三类:类适配器模式、对象适配器模式、接口适配器模

Demo案例-充电器

基本介绍:Adapter 类,通过继承 src 类,实现 dst 类接口,完成 src->dst 的适配。

  • 以生活中充电器的例子来讲解适配器,充电器本身相当于 Adapter,220V 交流电相当于 src (即被适配者),我们 的目 dst(即 目标)是 5V 直流电

类适配器代码实现

Voltage220V

//被适配的类
public class Voltage220V {
   //输出220V的电压
   public int output220V() {
      int src = 220;
      System.out.println("电压=" + src + "伏");
      return src;
   }
}

IVoltage5V

//适配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Voltage5V {
   public int output5V();
}

Phone

public class Phone {

   //充电
   public void charging(IVoltage5V iVoltage5V) {
      if(iVoltage5V.output5V() == 5) {
         System.out.println("电压为5V, 可以充电~~");
      } else if (iVoltage5V.output5V() > 5) {
         System.out.println("电压大于5V, 不能充电~~");
      }
   }
}

VoltageAdapter

//适配器类
public class VoltageAdapter extends Voltage220V implements IVoltage5V {

   @Override
   public int output5V()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获取到220V电压
      int srcV = output220V();
      int dstV = srcV / 44 ; //转成 5v
      return dstV;
   }

}

Client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 类适配器模式 ====");
      Phone phone = new Phone();
      phone.charging(new VoltageAdapter());
   }

}

对象适配器实现

基本思路和类的适配器模式相同,只是将 Adapter 类作修改,不是继承 src 类,而是持有 src 类的实例,以解决 兼容性的问题。 即:持有 src 类,实现 dst 类接口,完成 src->dst 的适配 ,在系统中尽量使用关联关系(聚合,组合)来替代继承关系。

上面的例子代码基本没用什么改变,改变的只有以下两个类

VoltageAdapter

// 适配器类
public class VoltageAdapter implements IVoltage5V {

  private Voltage220V voltage220V; // 关联关系-聚合

  // 通过构造器,传入一个 Voltage220V 实例
  public VoltageAdapter(Voltage220V voltage220v) {

    this.voltage220V = voltage220v;
  }

  @Override
  public int output5V() {

    int dst = 0;
    if (null != voltage220V) {
      int src = voltage220V.output220V(); // 获取220V 电压
      System.out.println("使用对象适配器,进行适配~~");
      dst = src / 44;
      System.out.println("适配完成,输出的电压为=" + dst);
    }

    return dst;
  }
}

Client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 === 对象适配器模式 ====");
    Phone phone = new Phone();
    phone.charging(new VoltageAdapter(new Voltage220V()));
  }
}

适配器模式的原理与实现

顾名思义,这个模式就是用来做适配的,它将不兼容的接口转换为可兼容的接口,让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类可以一起工作。对于这个模式,有一个经常被拿来解释它的例子,就是 USB 转接头充当适配器,把两种不兼容的接口,通过转接变得可以一起工作。

原理很简单,我们再来看下它的代码实现。适配器模式有两种实现方式:类适配器和对象适配器。其中,类适配器使用继承关系来实现,对象适配器使用组合关系来实现。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其中,ITarget 表示要转化成的接口定义。Adaptee 是一组不兼容 ITarget 接口定义的接口,Adaptor 将 Adaptee 转化成一组符合 ITarget 接口定义的接口。

// 类适配器: 基于继承
public interface ITarget {
    void f1();
    void f2();
    void fc();
}

public class Adaptee {

    public void fa() { 
        //... 
    }

    public void fb() {
        //... 
    }

    public void fc(){
        //... 
    }

}

public class Adaptor extends Adaptee implements ITarget {

    public void f1() {
        super.fa();
    }

    public void f2() {
        //...重新实现f2()...
    }

// 这里fc()不需要实现,直接继承自Adaptee,这是跟对象适配器最大的不同点
}

// 对象适配器:基于组合
public interface ITarget {
    void f1();
    void f2();
    void fc();
}
public class Adaptee {

    public void fa() {
        //... 
    }

    public void fb() {
        //... 
    }

    public void fc(){
        //... 
    }

}

public class Adaptor implements ITarget {
    private Adaptee adaptee;

    public Adaptor(Adaptee adaptee) {
        this.adaptee = adaptee;
    }

    public void f1() {
        adaptee.fa(); //委托给Adaptee
    }

    public void f2() {
        //...重新实现f2()...
    }

    public void fc() {
        adaptee.fc();
    }
}

针对这两种实现方式,在实际的开发中,到底该如何选择使用哪一种呢?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 Adaptee 接口的个数,另一个是 Adaptee 和 ITarget 的契合程度。

  • 如果 Adaptee 接口并不多,那两种实现方式都可以。
  • 如果 Adaptee 接口很多,而且 Adaptee 和 ITarget 接口定义大部分都相同,那我们推荐使用类适配器,因为 Adaptor 复用父类 Adaptee 的接口,比起对象适配器的实现方式,Adaptor 的代码量要少一些。
  • 如果 Adaptee 接口很多,而且 Adaptee 和 ITarget 接口定义大部分都不相同,那我们推荐使用对象适配器,因为组合结构相对于继承更加灵活。

适配器模式应用场景总结

  1. 原理和实现讲完了,都不复杂。我们再来看,到底什么时候会用到适配器模式呢?

  2. 一般来说,适配器模式可以看作一种“补偿模式”,用来补救设计上的缺陷。应用这种模式算是“无奈之举”。如果在设计初期,我们就能协调规避接口不兼容的问题,那这种模式就没有应用的机会了。

  3. 前面我们反复提到,适配器模式的应用场景是“接口不兼容”。那在实际的开发中,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接口不兼容呢?我建议你先自己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再来看下面的总结 。

封装有缺陷的接口设计

  1. 假设我们依赖的外部系统在接口设计方面有缺陷(比如包含大量静态方法),引入之后会影响到我们自身代码的可测试性。为了隔离设计上的缺陷,我们希望对外部系统提供的接口进行二次封装,抽象出更好的接口设计,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适配器模式了。

  2. 具体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你直接看代码应该会更清晰。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CD { //这个类来自外部sdk,我们无权修改它的代码
    //...
    public static void staticFunction1() { //... }
        
    public void uglyNamingFunction2() { //... }
        
    public void tooManyParamsFunction3(int paramA, int paramB, ...) { //... }

    public void lowPerformanceFunction4() { //... }

}

// 使用适配器模式进行重构
public class ITarget {

    void function1();
    void function2();
    void fucntion3(ParamsWrapperDefinition paramsWrapper);
    void function4();
    //...
}

// 注意:适配器类的命名不一定非得末尾带Adaptor

public class CDAdaptor extends CD implements ITarget {
    //...
    public void function1() {
        super.staticFunction1();
    }

    public void function2() {
        super.uglyNamingFucntion2();
    }

    public void function3(ParamsWrapperDefinition paramsWrapper) { 
        super.tooManyParamsFunction3(paramsWrapper.getParamA(), ...);
    }

    public void function4() {
        //...reimplement it...
    }
}

统一多个类的接口设计

  1. 某个功能的实现依赖多个外部系统(或者说类)。通过适配器模式,将它们的接口适配为统一的接口定义,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多态的特性来复用代码逻辑。具体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
  2. 假设我们的系统要对用户输入的文本内容做敏感词过滤,为了提高过滤的召回率,我们引入了多款第三方敏感词过滤系统,依次对用户输入的内容进行过滤,过滤掉尽可能多的敏感词。但是,每个系统提供的过滤接口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法复用一套逻辑来调用各个系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适配器模式,将所有系统的接口适配为统一的接口定义,这样我们可以复用调用敏感词过滤的代码。
  3. 你可以配合着下面的代码示例,来理解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ASensitiveWordsFilter { // A敏感词过滤系统提供的接口
  // text是原始文本,函数输出用***替换敏感词之后的文本
  public String filterSexyWords(String text) {
    // ...
  }

  public String filterPoliticalWords(String text) {
    // ...
  }
}

public class BSensitiveWordsFilter { // B敏感词过滤系统提供的接口
  public String filter(String text) {
    // ...
  }
}

public class CSensitiveWordsFilter { // C敏感词过滤系统提供的接口
  public String filter(String text, String mask) {
    // ...
  }
}

// 未使用适配器模式之前的代码:代码的可测试性、扩展性不好
public class RiskManagement {
  private ASensitiveWordsFilter aFilter = new ASensitiveWordsFilter();
  private BSensitiveWordsFilter bFilter = new BSensitiveWordsFilter();
  private CSensitiveWordsFilter cFilter = new CSensitiveWordsFilter();

  public String filterSensitiveWords(String text) {
    String maskedText = aFilter.filterSexyWords(text);
    maskedText = aFilter.filterPoliticalWords(maskedText);
    maskedText = bFilter.filter(maskedText);
    maskedText = cFilter.filter(maskedText, "***");
    return maskedText;
  }
}

// 使用适配器模式进行改造
public interface ISensitiveWordsFilter { // 统一接口定义
  String filter(String text);
}

public class ASensitiveWordsFilterAdaptor implements ISensitiveWordsFilter {
  private ASensitiveWordsFilter aFilter;

  public String filter(String text) {
    String maskedText = aFilter.filterSexyWords(text);
    maskedText = aFilter.filterPoliticalWords(maskedText);
    return maskedText;
  }
}

// ...省略BSensitiveWordsFilterAdaptor、CSensitiveWordsFilterAdaptor...
// 扩展性更好,更加符合开闭原则,如果添加一个新的敏感词过滤系统,
// 这个类完全不需要改动;而且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代码的可测试性更好。
public class RiskManagement {
  private List<ISensitiveWordsFilter> filters = new ArrayList<>();

  public void addSensitiveWordsFilter(ISensitiveWordsFilter filter) {
    filters.add(filter);
  }

  public String filterSensitiveWords(String text) {
    String maskedText = text;
    for (ISensitiveWordsFilter filter : filters) {
      maskedText = filter.filter(maskedText);
    }

    return maskedText;
  }
}

替换依赖的外部系统

当我们把项目中依赖的一个外部系统替换为另一个外部系统的时候,利用适配器模式,可以减少对代码的改动。具体的代码示例如下所示:

// 外部系统A
public  interface  IA  {
//...
  void  fa();
}
public  class  A  implements  IA  {
//...
  public  void  fa()  { 
    //... 
  }
}

// 在我们的项目中,外部系统A的使用示例
public  class  Demo  {
  private IA a;
  public  Demo(IA a)  {
    this.a = a;
  }
  //... 

}

Demo d = new Demo(new A());

// 将外部系统A替换成外部系统B
public  class  BAdaptor  implemnts  IA  {
  private B b;
  public  BAdaptor(B b)  {
    this.b= b;
  }

  public  void  fa()  {
  //...
    b.fb();
  }
}

// 借助BAdaptor,Demo的代码中,调用IA接口的地方都无需改动,
// 只需要将BAdaptor如下注入到Demo即可。
Demo d = new Demo(new BAdaptor(new B()));

兼容老版本接口

  1. 在做版本升级的时候,对于一些要废弃的接口,我们不直接将其删除,而是暂时保留,并且标注为 deprecated,并将内部实现逻辑委托为新的接口实现。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使用它的项目有个过渡期,而不是强制进行代码修改。这也可以粗略地看作适配器模式的一个应用场景。同样,我还是通过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解释一下。
  2. JDK1.0 中包含一个遍历集合容器的类 Enumeration。JDK2.0 对这个类进行了重构,将它改名为 Iterator 类,并且对它的代码实现做了优化。但是考虑到如果将 Enumeration 直接从 JDK2.0 中删除,那使用 JDK1.0 的项目如果切换到 JDK2.0,代码就会编译不通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必须把项目中所有使用到 Enumeration 的地方,都修改为使用 Iterator 才行。
  3. 单独一个项目做 Enumeration 到 Iterator 的替换,勉强还能接受。但是,使用 Java 开发的项目太多了,一次 JDK 的升级,导致所有的项目不做代码修改就会编译报错,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不兼容升级。为了做到兼容使用低版本 JDK 的老代码,我们可以暂时保留 Enumeration 类,并将其实现替换为直接调用 Itertor。代码示例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Collections  {
  public  static Emueration emumeration(final Collection c)  {
    return  new Enumeration() {
      Iterator i = c.iterator();

      public boolean hasMoreElments()  {
        return i.hashNext();
      }

      public Object nextElement()  {
        return i.next():
      }
    }
  }
}

适配不同格式的数据

前面我们讲到,适配器模式主要用于接口的适配,实际上,它还可以用在不同格式的数据之间的适配。比如,把从不同征信系统拉取的不同格式的征信数据,统一为相同的格式,以方便存储和使用。再比如,Java 中的 Arrays.asList() 也可以看作一种数据适配器,将数组类型的数据转化为集合容器类型。

List<String> stooges = Arrays.asList("Larry", "Moe", "Curly");

剖析适配器模式在 Java 日志中的应用

  1. Java 中有很多日志框架,在项目开发中,我们常常用它们来打印日志信息。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log4j、logback,以及 JDK 提供的 JUL(java.util.logging) 和 Apache 的 JCL(Jakarta Commons Logging) 等。
  2. 大部分日志框架都提供了相似的功能,比如按照不同级别(debug、info、warn、erro……)打印日志等,但它们却并没有实现统一的接口。这主要可能是历史的原因,它不像 JDBC 那样,一开始就制定了数据库操作的接口规范。
  3. 如果我们只是开发一个自己用的项目,那用什么日志框架都可以,log4j、logback 随便选一个就好。但是,如果我们开发的是一个集成到其他系统的组件、框架、类库等,那日志框架的选择就没那么随意了。
  4. 比如,项目中用到的某个组件使用 log4j 来打印日志,而我们项目本身使用的是 logback。将组件引入到项目之后,我们的项目就相当于有了两套日志打印框架。每种日志框架都有自己特有的配置方式。所以,我们要针对每种日志框架编写不同的配置文件(比如,日志存储的文件地址、打印日志的格式)。如果引入多个组件,每个组件使用的日志框架都不一样,那日志本身的管理工作就变得非常复杂。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统一日志打印框架。
  5. 如果你是做 Java 开发的,那 Slf4j 这个日志框架你肯定不陌生,它相当于 JDBC 规范,提供了一套打印日志的统一接口规范。不过,它只定义了接口,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实现,需要配合其他日志框架(log4j、logback……)来使用。
  6. 不仅如此,Slf4j 的出现晚于 JUL、JCL、log4j 等日志框架,所以,这些日志框架也不可能牺牲掉版本兼容性,将接口改造成符合 Slf4j 接口规范。Slf4j 也事先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它不仅仅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定义,还提供了针对不同日志框架的适配器。对不同日志框架的接口进行二次封装,适配成统一的 Slf4j 接口定义。具体的代码示例如下所示:
// slf4j统一的接口定义
package org.slf4j;
public  interface Logger {
  public  boolean isTraceEnabled();
  public  void trace(String msg);
  public  void trace(String format, Object arg);
  public  void trace(String format, Object arg1, Object arg2);
  public  void trace(String format, Object[] argArray);
  public  void trace(String msg, Throwable t);
  public  boolean isDebugEnabled();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msg);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format, Object arg);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format, Object arg1, Object arg2);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format, Object[] argArray);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msg, Throwable t);

//...省略info、warn、error等一堆接口
}


// log4j日志框架的适配器
// Log4jLoggerAdapter实现了LocationAwareLogger接口,
// 其中LocationAwareLogger继承自Logger接口,
// 也就相当于Log4jLoggerAdapter实现了Logger接口。
package org.slf4j.impl;
public final class Log4jLoggerAdapter extends MarkerIgnoringBase
        implements LocationAwareLogger, Serializable {

  final transient org.apache.log4j.Logger logger; // log4j

  public  boolean isDebugEnabled() {
    return logger.isDebugEnabled();
  }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msg) {
    logger.log(FQCN, Level.DEBUG, msg, null);
  }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format, Object arg) {
    if (logger.isDebugEnabled()) {
      FormattingTuple ft = MessageFormatter.format(format, arg);
      logger.log(FQCN, Level.DEBUG, ft.getMessage(), ft.getThrowable());
    }
  }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format, Object arg1, Object arg2) {
    if (logger.isDebugEnabled()) {
      FormattingTuple ft = MessageFormatter.format(format, arg1, arg2);
      logger.log(FQCN, Level.DEBUG, ft.getMessage(), ft.getThrowable());
    }
  }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format, Object\[\] argArray) {
    if (logger.isDebugEnabled()) {
      FormattingTuple ft = MessageFormatter.arrayFormat(format, argArray);
      logger.log(FQCN, Level.DEBUG, ft.getMessage(), ft.getThrowable());
    }
  }

  public  void debug(String msg, Throwable t) {
    logger.log(FQCN, Level.DEBUG, msg, t);
  }

//...省略一堆接口的实现...
}
  1. 所以,在开发业务系统或者开发框架、组件的时候,我们统一使用 Slf4j 提供的接口来编写打印日志的代码,具体使用哪种日志框架实现(log4j、logback……),是可以动态地指定的(使用 Java 的 SPI 技术,这里我不多解释,你自行研究吧),只需要将相应的 SDK 导入到项目中即可。
  2. 不过,你可能会说,如果一些老的项目没有使用 Slf4j,而是直接使用比如 JCL 来打印日志,那如果想要替换成其他日志框架,比如 log4j,该怎么办呢?实际上,Slf4j 不仅仅提供了从其他日志框架到 Slf4j 的适配器,还提供了反向适配器,也就是从 Slf4j 到其他日志框架的适配。我们可以先将 JCL 切换为 Slf4j,然后再将 Slf4j 切换为 log4j。经过两次适配器的转换,我们能就成功将 log4j 切换为了 logback。

代理、桥接、装饰器、适配器 4 种设计模式的区别

  1. 代理、桥接、装饰器、适配器,这 4 种模式是比较常用的结构型设计模式。它们的代码结构非常相似。笼统来说,它们都可以称为 Wrapper 模式,也就是通过 Wrapper 类二次封装原始类。

  2. 尽管代码结构相似,但这 4 种设计模式的用意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要解决的问题、应用场景不同,这也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 代理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条件下,为原始类定义一个代理类,主要目的是控制访问,而非加强功能,这是它跟装饰器模式最大的不同。
  • 桥接模式:目的是将接口部分和实现部分分离,从而让它们可以较为容易、也相对独立地加以改变。
  • 装饰者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情况下,对原始类功能进行增强,并且支持多个装饰器的嵌套使用。
  • 适配器模式:是一种事后的补救策略。适配器提供跟原始类不同的接口,而代理模式、装饰器模式提供的都是跟原始类相同的接口。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