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题记

唐朝时杜甫就在《春望》中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一份牵挂,也是当面不能言时的交谈。名人家书中也有麦家的《致儿子的一封信》,对青春期儿子的絮叨与执着,像极了过年才吃的那碗"福羹”;而《曾国藩家书》,严肃求实,犹如良药苦口,对子孙颇多教诲。《傅雷家书》则是求同存异,有浑然天成的中式书卷之气,又自带旁征博引、开明开放的西式格调,情感冷静、凝重,却传递着温暖的亲情。

轻轻地翻开那本米黄色封面的《傅雷家书》,心渐渐被那朴实无华但语重心长的文字润湿了。

《傅雷家书》不像小说那样让人想废寝忘食的读下去。通篇都是对子女与儿媳的思念甚至懊悔,以及开导,读起来就会想起自己父母数落我们时的画面,亲切又大同小异。

而文革期间,傅雷因不堪凌辱,自杀身亡。他与傅敏的大部分书信也因各种原因而被烧毁,只留下三封,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傅雷家书》大多是他寄给傅聪的信件。后来,傅敏重新将书信编纂起来,出版成册。

在书中,傅雷先生与长子傅聪的情感,亦师亦友,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值得现代家庭借鉴学习。文字的珠玑中,傅雷把对儿子各个方面的关怀、培养都寄托在了这一封封书信里,他希望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希望他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分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他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他无拘无束,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从傅雷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作为父亲的他在儿子长大成才的道路上所灌注的心血,在童年时代是这样,在形如隔世的大洋两岸,不是依旧如此吗?

这几百封的家书,是一个知识分子父亲的爱。朗读者里的作家麦加也用小心翼翼的一封信关切着远去他国求学的儿子;《背影》里朱自清的父亲,就用笨拙的身影和一捧橘子来阐释了对儿子的惦念;我们的父亲未必都这么善言,却依然在表达着对我们的爱。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在这个高速的讯息时代,很少有人再去盼望轻轻薄纸,片片话语的信。现在,短短几秒也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人就会互通音讯。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即使他们不能时时刻刻陪着我,给我讲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日常生活中却一直告诉我立身处世的准则。

就像《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家新成了奢侈,微信却也是一种表达。我们要学会在别人的感情里感受温暖,更重要的是要在别人的失去里珍惜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傅雷家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