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 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后答案 期末复习

明天考试,今天学习!

(答案内容多的就少写点,我就是为了搞详细点)。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1.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2.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3.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1.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3. 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4.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人生目的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5. 正确的人生观

- 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的人生追求。

-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真务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1. 既要看贡献的大小,也要看尽力的程度。

2. 既要尊重物质贡献,也要尊重精神贡献。

3. 既要尊重社会贡献,也要注重自身完善。

7.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1. 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 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 不断增强能力和本领。

4. 持之以恒。

8.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1. 正确看待得与失。

2. 正确看待苦与乐。

3. 正确看待顺与逆。

4. 正确看待生与死。

5. 正确看待荣与辱。

9. 反对错误人生观

1. 反对拜金主义

2. 反对享乐主义

3.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10. 如何成就出彩人生

1. 与历史同向。

2. 与祖国同行。

3. 与人民同在。

4.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 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 理想具有超越性。

2. 理想具有实践性。

3. 理想具有时代性。

4.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1. 信念具有执着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2. 信念具有支撑性。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3. 信念具有多样性。环境不同。

3.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1.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2.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3. 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

4. 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

5.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4. 如何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1.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2.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 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1.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2. 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1. 伟大创造精神。

2. 伟大奋斗精神。

3. 伟大团结精神。

4. 伟大梦想精神

3.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1. 一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二是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 三是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四是爱自己的国家。

5. 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6. 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1. 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2.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4. 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7.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1. 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2.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3.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4. 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1.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2.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1. 先进性。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2. 人民性。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3. 真实性。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2. 提高国家社会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3. 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5.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扣好人生的扣子。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要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1. 社会主义道德,坚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3.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4. 集体主义道德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

5.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2.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 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

4.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6.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7. 中国革命的道德的当代价值

1.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4.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8. 道德实践

1. 遵守社会公德。

2. 恪守职业道德。

3. 弘扬家庭美德。

4. 锤炼个人品德。

#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肯定和保护合法行为,否定和制裁非法行为。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反应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1. 法律制定。

2. 法律执行。

3. 法律适用。

4. 法律遵守。

4.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5.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十一个坚持”。

6.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 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2.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3. 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7.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8. 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全面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

9. 公正是法治的声明线,是司法活活动最高的简直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10.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11. 我国宪法的地位。

1.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3.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4. 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12.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 党的领导原则。

2. 人民当家做主原则。

3.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4.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5. 民主集中制原则。

13.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 法律至上。

2. 权力制约。

3. 公平正义。

4. 权力保障。

5. 程序正当。

14. 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 相互依存: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响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也必须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根据。

2. 目的与手段: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

3. 复合型: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15.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1. 政治权利,是国家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和权利和自由的统称。

2. 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

3. 财产权利,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

4. 社会经济权利。

5. 宗教信仰自由。

6. 文化教育权利。

16.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1. 权利行使目的的正当性。

2. 权利行使的必要限度。

3. 权力行使方式的法定性。

4. 权利行使的正当程序。

17.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 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 依法纳税的义务。

18. 如何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1. 尊重法律权威。

2. 学习法律知识。

3. 养成守法习惯。

4. 提高用法能力。

# 第一章课后习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据此谈谈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然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人在受到社会制约的同时也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社会。

(2)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创造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3)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添加的简化答案)

①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③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2. 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矛盾?

一,要有自尊自爱的人格。

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人们常常难以控制。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却是自己可以坚守不变的。“富贵不、贫不、威武不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的做人准则。有了这样的做人准则,才能在顺境中不狂安自满,在逆境中不妥协丧志。

二,要淡化个人名利,做到“心底无私大地宽”。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充满私欲的人,容易惠得惠失,前顾后,难以实现宏图大业。一些人一生的许多苦恼,多源于个人私欲的不满足:当人们从私欲中解脱出来,就会发现,许多所谓的逆境,不过是由于私欲难填而杜出来的虚幻。况且,即使真正陷入人生的逆境,只要置个人得失于不顾,视荣毁誉如浮云,就能做到无私无畏,勇敢抗争,从而战胜困难,走出逆境

三,要有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行动。

乐观的精神,是战胜逆境的精神动力:积极的行动,是走出逆境的有效途径。没有乐观的精神,不可能在逆境中长期不解地坚持抗争;没有积极的行动,顶多是个盲目乐观主义者,不可能真正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型进行的,逆境与顺境的交替过程也是这样。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演进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顺境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境,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四、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添加的简化答案)

1.正确看待得与失。2. 正确看待苦与乐。3. 正确看待顺与逆。4. 正确看待生与死。5. 正确看待荣与辱。

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成就出彩人生?

虽然青年人生目标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成就出彩人生要做到这四点:**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与历史同向。**当代青年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尊重、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

**与祖国同行。**青年只有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进、同发展。

**与人民同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

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青年时就把

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就可以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解奋斗中

绽放丽之花。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社会实践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崇高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辉煌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一个人即使在头脑中有了再崇高、再伟大的想法,如果不付诸实践,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离开了创造人生价值的实践活动,任何价值都不可能产生。只有让所学服务于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并且踏踏实实地去劳动创造,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添加的简化答案)如何成就出彩人生 1. 与历史同向。2. 与祖国同行。3. 与人民同在。4.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第二章课后习题:

1. 李大钊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春之国家,春之民族。谈谈理想信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奋斗目标

①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进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复杂,也能使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②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只有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2)理想信念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前进动力

①一个人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解的努力成就事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康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落、走上邪路。

②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③大学生应当重视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人生富有价值。

(3)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

①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在精神生活领域“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的精神世界就如同无根之木、无基之塔。

②理想信念能够在人们遭遇挫折、经受考验的时候,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不为因

难所压倒,顽强斗直至战胜限难险阻。

③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避退缩、在糖衣炮弹的轮番炸下缴械投降

(4)理想信念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①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尺,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

②理想信念能够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避免精神空虚和迷范。

③理想信念能够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并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5)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起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大学生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学习进步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2.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第一站就到桂林市全州县的工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强调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种力量。结合身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 当前,党史教育正在扎实开展,其中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做到学史增信。2021 年 4 月,习近平考察广西时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 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信仰是什么?信仰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执着驾行的内在动力。信仰坚定,“钙质”就不会流失,骨头就硬就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成为失去方向感的陀螺;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与一盘沙无异。今天,我们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始终保持顽强意志,男敢战胜各种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

- 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念,是对一种理想目标的向往并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不解追求。这种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风雨无阻,前行。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我们才能义无反顾地在新征程上乘风破浪、男往直前。

- 要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源泉。信心可以使人时时保持自立自强,不畏限险,不怕折,为实现目标而奋发有为。实现民族复兴,凝结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我们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必胜信心,坚信我们党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无愧新时代的历史功绩。

-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愈勇、愈战愈勇,不关山千万重,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认准方向、前行,无往而不胜

3. 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辩证关系的角度,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肩负的责任。

- 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已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斗目标。

-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本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要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个人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

-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自我性,使个人理想符合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个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青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立鸿鸽志,做奋斗者。**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远大的志向就像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

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舱之舟漂泊不定。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青年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如果一个人不顾自身所处时代的召唤,脱离自己归属的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不仅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是错误的,而且这种需求因为脱离了国家、人民和时代的需要,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要立志做大事,不要

立志当大官。希望青年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已,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让青春在为祖国和人民利

益的不解奋斗中绽放丽之花

**自觉身实践,知行合一。**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与雄心壮志、力争上游并不矛盾,不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就无法攻尖端、攀高峰。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兴邦,在“真刀真枪”的实中成就番事业。

# 第三章课后练习:

1.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这是由其丰富内涵决定的。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1)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有四个方面: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四,爱自己的国家。

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革故鼎新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开

放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和精神特征。

③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1.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2.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一文,字字泣血,唤醒了中国亿万同胞的爱国之情,鼓舞了许许多多的优秀青年走上救国道路。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1)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只有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的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2)要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①推进祖国统一,必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②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④推进两岸交流合作。⑤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⑥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

(3)要促进民族团结。坚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4)要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①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5)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①要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②要增强国防意识。③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3. 2021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应如何走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前列。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①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改革创新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人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随波逐流,有人则意气风发、力争上游、拼搏进取。改革创新充满艰辛、奉献甚至牺牲,没有强烈的责任感,

很难克服和战胜改革创新过程中的艰难曲折。青年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身改革创新的实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②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陈规最易束缚人的思维和手脚,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充满艰辛。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敢于质疑现有定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敢于大胆突破陈规甚至常规,敢于大胆探索尝试,善于观察发现、思考批判,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是青年在学习与实践中创新创造的重要前提。

③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创新就是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既谈不上创新也是没有出路的。未知领域可能是人类认识的盲区,也可能是人类实践的处女地。未知的风险常令人心生怯意,但未知领域也蕴含着发现的沃土和创新的机遇。青年应是常为新、敢创造的,理当锐意创新创造,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①夯实创新基础。推行任何一项改革,作出任何一项创新,都是站在前人累积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推陈出新,提出前人不曾提出的新思想,推出令世人敬仰叹服的新创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改革创新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大学生作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应从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起步和入手,而不能好高骛远,空谈改革创新。

②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与守旧思维的区别在于,守旧思维往往求同、模仿,创新思维则注重求异、批判而不甘落入窠臼和俗套;守旧思维被动回答问题,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守旧思维往往机械、线性、封闭,创新思维则灵活而开放,发散而多维;守旧思维提出的观

点人们往往因熟悉而易于接受,创新思维则常常因“异想天开”而被怀疑甚至嘲讽。青年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应自觉培养创新型思维,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

③投身改革创新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当代大学生既置身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历史机遇期,又置身于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应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深深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锤炼改革创新的意志,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3)珍惜宝贵的青年时期青年往往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盛,敢于尝试新事物,这些都是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重要条件。如果不把握好这个时期,将会错过很多,甚至抱憾终身。纵观世界历史,许多重要创造,都是产生于创造者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

年时期。大学生应当珍惜人生中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宝贵时期,有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锐气,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在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演绎精彩。

# 第四章课后习题:

1.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你是如何理解核心价值观的?

(1)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通俗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映与判断,是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的总观念。特点:价值观对人的具体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价值观在人们的观念体系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世界观、人生观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

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

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2. 提高国家社会软实力的迫切要求3. 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2. 习近平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显著特征。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3)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4)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3.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成才,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青年先进代表。

(1)扣好人生的扣子。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青年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同频同 向,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领和担当勾勒出国家的形象和力量。当代大学生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加强价值观 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大学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 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于实处用力,做到知行合一,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 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目标高远,保持定力、不懈奋 进,又要脚踏实地,严于律己、精益求精。新时代大学生要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正心、 笃实以为功,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 的壮丽篇章

# 第五章课后练习:

1. 道德的力最是无穷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结合实际,谈谈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就生动表达了道德的作用。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巩固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道德作为激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源千人的社会生活需要, 又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二、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 规范功能、 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1)道德具有认识功能,可以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可以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 效与能力。道德往往运用善恶、 荣辱、 义务、良心等范畴, 反映人类的道 德实践活动和道德关系, 从中揭示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势, 为

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南。

(2)道德具有规范功能,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3)道德具有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通过调节人与 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而使之逐步完善和谐。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人们内心的法律。

(4)道德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巩固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道德作为激励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 由道德所反 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 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 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 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持久的、深入的, 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 为和品格, 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谈谈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

为入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制度保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是为人民服务的广泛社会基础。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更在于强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引导下,每个市场主体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道德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原因在于:

(一)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能分割的。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不是靠抑制一方来发展另一方,而是要力求做到共同发展、相互增益、相得益彰。

(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强调,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时做出牺牲。集体主义要求个人为国家、社会作出牺牲不是随意的,只有在不牺牲个人利益就不能保全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才要求个人作出牺牲。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四)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集体主义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使个人的才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但与

集体主义不矛盾,而且正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只有在国家、社会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3. 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中国革命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红色基因。结合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复古论”,另一种是“虚无论”。

(二)如何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大学生发扬革命道德、传承红色基因,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实践,自觉同各种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努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

4.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1) 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协调。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①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a.文明礼貌b.助人为乐c.爱护公物d.保护环境e.遵纪守法

③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a.正确使用网络工具b.健康进行网络交往c.自觉避免沉迷网络d.养成网络自律精神e.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有序

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

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e.办事公道.d.服务群众e.奉献社会

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每

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对于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b.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c.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d.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⑧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

素质。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要深刻认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注重这方面的修养和

锻炼。

a.学习职业道德规范b.提高职业道德意识c.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3)家庭美德

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a.注重家庭b.注重家教c.注重家风

②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a.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包括:

第一,尊重人格平等第二,自觉承担责任.第三,文明相亲相爱

b.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其一,尊老爱幼。其二,男女平等。其三,夫妻和睦。其四,勤俭持家。其五,邻里团结。

③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a.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b.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c.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d.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e.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f.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应当处理好这样几种关系:

第一,恋爱与学习的关系第二,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第三,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4)个人品德

①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个人品德的作用有:

a.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b.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e.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②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道德修养是指个体自觉地将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及要求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以促进

人格的自我陶冶、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的实践过程。

一个人加强道德修养,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并结

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身体力行。

a.学思并重的方法。b.省察克治的方法。c.慎独自律的方法。d.知行合一的方法。

e.积善成德的方法。

③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a.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b.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c.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 第六章课后练习:

1. 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反映全体人民共同意志,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致,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引领、规范和保障。

2. 2020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谈谈什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出发,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体系完备、博大精深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其核心要义如下。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全面依法治国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具体落实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各环节。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的主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崇高价值。要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道路和正确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我们要学习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5)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必由之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在宪法范围内和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目标和总抓手。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推进。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民心,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公众号【三号教学楼】有更多资料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重点推进,率先突破。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格局中,科学立法是前提条件,严格执法是关键环节,公正司法是重要任务,全民守法是基础工程。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建设法治强国的必然要求。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发展和涉外法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加强国际法治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坚持立

德树人,德法兼修,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问题。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断提高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他们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坚持依法治权,用宪法和法律法规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

3. 有人说,宪法规定的大多是一些原则性内容且很抽象,而且司法判决一般也不援引宪法条文,因而宪法是一部与公民生活关系不大、高高在上的“闲法”。谈谈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1.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宪法确认了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辉煌成果,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根本制度,明确了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总的目标,是党的指导思想、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长期执政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根本法作用。

2.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1)从宪法的地位来看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障。

②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③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我国宪法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不断增强宪法意识。

4.  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应怎样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谈谈如何提升法治素养。

(1).依法行使法律权利要求我们行使权利时应严格依据法律进行,以法律的相关规定为界限,超出这个界限就可能侵犯到他人的权利或者损害到国家、社会的利益。

(2)保证权利行使目的的正当性。我们在行使法律权利时,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确定的基本原则,保障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此外,行使权利不得破坏公序良俗,妨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价值的实现。

(3)权利行使是有必要限度的。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4)保证权利行使的法定性。我国权利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书面和行为方式。根据法律的要求正确选择行为方式。

(5)遵循权利行使的正当程序。在权利行使过程中,根据法律要求,遵循程序正当的原则。法律权利的行使必须伴随着法律义务的履行,但法律义务更需要由法律加以规定。义务法定,一方面是说义务的设定必须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是说法定的义务应当履行,否则会承担不

利的法律后果。

我们应当:

(1)依法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是整个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整个法律制度存在的基础。同时,国家统一也是公民实现法律权利与自由的前提。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同破坏国家统一、威胁国家公共安全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文化习惯,参与乃至帮助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同一切危害民族团结的言论与行为作斗争,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事。

(2)依法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还规定了若干具体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保守国家秘密。二是爱护公共财产。三是遵守劳动纪律。四是遵守公共秩序。每位公民必须维护公共秩序,并同一切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作斗争。五是尊重社会公德。

(3)依法履行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公民在享受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必须自觉地维护祖国利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并同损害祖国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如我国国家安全法规定,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4)依法履行服兵役的义务。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我国公民都有义务依法服兵役。

对于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尊重法律权威。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的行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稳定合理的社会秩序。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就大学生而言,作为一个公民,要在尊重法律权威方面加强砥砺,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作为,养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质,努力成为尊重法律权威、信仰法律的先锋。

(2)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具备法治素养。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都很重要。

(3)参与法治实践。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提升法治素养。现在,参与法治实践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

(4)养成守法习惯。法治思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与长期自觉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只有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问题做起,才能养成守法的习惯和法治思维。

(5)提升用法能力。学法是为了更好地用法,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通过运用法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一要增强权利意识,用法处理纠纷,依法维权护权。二要维护社会利益,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勇于抵制。大学生要遵法守规、遇事找法、善于用法,做新时代的守法人、护法人。

- 法律基础

# 宪法

1. 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指集中体现阶级统治意志、确立国家根本制度、规定基本人权和国家权利组织与活动秩序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2. 宪法的特征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 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严加严格。

2.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 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3. 宪法的基本原则

1. 人民主权原则。

2. 基本人权原则。

3. 权利制约原则。

4. 法治原则。

4. 国家性质

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2. 人民民主专政的标志。1.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2.工农联盟是我国的阶级基础。3.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5.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 平等权。

2. 政治自由。

3. 宗教信仰权。

4. 人身自由。

5. 社会经济权利。

6. 文化教育权利。

7. 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

6.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2. 遵守宪法和法律。

3. 维护祖国安全荣耀和利益。

4.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 依法纳税

6. 其他基本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7.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国家权力和智能,按照一定原则建立的国家机关的总称。从横向上看,国家机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从纵向上看,国家机关可以分为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

8.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包括:民主集中制原则、法治原则、责任制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精简和效率原则。

9. 我国国家机构的结构体系。

1. 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2. 国家主席。

3. 中央军事委员会。

4.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5. 监察委员会。

6.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 民法

1. 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民法的基本原则。

1. 平等原则。

2. 意思自治原则。

3. 公平原则。

4. 诚实信用原则。

5. 公序良俗原则。

6. 绿色原则。

3. 民事主体

1. 自然人。

2. 法人。

3. 非法人组织。

4. 民事权利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是以主体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与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的民事权利。

财产权,是以主体的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主要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虚拟财产权等。

5. 具体人格权。

1. 生命权。

2. 健康权。

3. 身体权。

4. 姓名权。

5. 名称权。

6. 肖像权。

7. 名誉权。

8. 荣誉权。

9. 隐私权。

10. 个人信息。

6. 婚姻概念:婚姻是男女双方以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

7. 婚姻家庭的基本原则。

1. 婚姻自由原则。

2. 一夫一妻原则。

3. 男女平等原则。

4. 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原则。

5. 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建设原则。

8. 结婚

结婚即婚姻的成立。

1. 结婚的必要条件: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3.符合一夫一妻制。

2. 结婚的禁止条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3. 结婚程序。

4. 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

9. 家庭关系。

1. 夫妻关系。

2. 父母子女关系。

3. 其他近亲属关系。

10. 离婚。

1. 登记离婚:登记结婚也称协议离婚。

2. 诉讼离婚。

3. 离婚的效力。

4. 离婚的救济。

11. 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后所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制度。

12. 继承的基本原则

1. 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2. 养老育幼原则。

3. 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4. 继承权的丧失。

13. 法定继承。

1. 法定继承的概念。

2. 法定继承的范围。

3. 法定继承顺序。

4. 代位继承和转继承。

14. 遗嘱继承。

1. 遗嘱继承的概念

2. 遗嘱继承的形式: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

3. 遗嘱的有效条件

4. 遗嘱的变更和撤回

5. 遗赠

# 刑法

1. 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2. 刑法的基本原则。

1. 罪罚法定原则。

2.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 刑法的效力范围

1. 刑法的空间效力:国内犯罪,国外犯罪。

2. 保护管辖:

4. 犯罪构成有四个共同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方面。

5. 主刑

1. 管制。

2. 拘役。

3. 有期徒刑。

4. 无期徒刑。

5. 死刑。

# 案例分析:

1. 甲男与乙女是一对恋人。一日,乙在电话中提出要和甲分手,甲说希望我们能见最后一面,道个别,乙同意了。甲来到乙的寓所,对乙说,“希望你不要和我分手,不然我就喝下这瓶毒药!”说着拿出一瓶液体状东西。乙认为甲是吓唬自己的,于是说,“你爱喝就喝,关我什么事。”甲一口喝光液体,满脸痛苦倒在床上。乙认为甲是假装的,掉头摔门而去。甲中毒身亡。

问:如何看待乙的行为?

答: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2. 余某与刘某结婚后生有两个儿子余甲、余乙。后余某与刘某因感情破裂离婚,两个儿子归刘某抚养,余某每月支付生活费若干。数年后,刘某与林某结婚,当时余甲已工作,余乙随刘某改嫁。刘某与林某又生一子林丙。余某离婚后未再婚,并于1999年去世,留下遗产4万元。2000年1月林某去世,留有家中财物共值12万元。

问:余某与林某的遗产该如何分割?请说明理由。

答:余某死亡时与刘某已不存在夫妻关系,因此余某的4万元由其子女即余甲、余乙,一人2万。林某死后,首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刘某可得一半遗产6万;剩余6万由刘某、余乙、林丙平分,各分2万。原因《继承法》第10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3. 宋某“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含冤入狱,妻子也离开了人世。1980年平反出狱。宋某有两个儿子宋甲和宋乙。宋甲在外地工作。宋某平反后随宋乙及儿媳妇黄某及孙子宋小乙共同生活。同时,因狱友姚某夫妇双双去世,宋某收养了他们的女儿姚小甲。1990年,宋乙因病去世。宋某随之瘫痪在床,一直由黄某尽心照顾。1994年宋某去世,留有遗产10万元和一份遗嘱.遗嘱写明给宋某的亲妹妹宋丁2万元,但宋丁于1993年去世。宋甲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遂将10万元全部取走。宋某的亲弟弟宋丙认为宋某当时在狱中,已故双亲全由自己养老送终,宋某的遗产应分一份给他,便起诉至法院。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要求得到给其母亲的2万元。

问:遗产该如何分配?说明理由。

答:宋某的妹妹宋丁比宋某去世的早,所以不发生遗嘱继承,而遗嘱继承是不能代位继承的,所以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没有权利继承宋某的财产。宋某的弟弟宋丙是第二继承顺序,当第一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仍然健在并没有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作为第二顺序的宋丙也没有继承权。因宋乙去世的比宋某早,所以宋乙的儿子宋小乙享有代位继承权,作为丧偶儿媳的黄某,对公公宋某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继承权。宋甲是宋某的亲生儿子,享有继承权。姚小甲是宋某收养的养女,同样享有继承权。因此,宋某的遗产由宋甲、姚小甲、黄某、宋小乙4人均分,每人2.5万元。

4. 被告人林某,32岁,某煤矿局汽车司机。1995年3月2日下午2时许,林某驾驶解放牌货车返回单位的路上,行至某村庄附近弯道处,迎面高速驶来一辆卡车。由于路面又滑又窄,眼看就要相撞,林某急向右打方向盘,车下公路撞倒一茅棚,而后又撞在供销社的墙上。尽管林某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是还是造成了供销社一面墙的一部分倒塌并砸坏一些商品,汽车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损失价值1万元,林某本人也负伤。

分析林某的行为性质。

答:林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林某为了使自己和卡车司机的人身权和自己的货车和对方的卡车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急向右打方向盘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另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着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案例中卡车从又滑又窄的乡村弯道附近高速驶来,引起险情的显然不是林某;而林某采取的措施引起的损害小于两车相撞引起的损害,因此未超出必要的限度,因此他也无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5. 某女青年袁某,婚后常遭到丈夫的打骂和婆婆的责怪。袁某认为,夫妻感情不好,完全是婆婆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毒死婆婆的念头。有一天,丈夫去外地干活,袁某趁作饭之机,把毒药放入锅中。由于投度量小,婆婆和小姑子吃饭后只略感不适,并无他恙。第二天,袁某又加大了药量投入锅中,结果,婆婆和小姑子均中毒,呕吐不止。袁某见状于心不忍,就跑去找医生抢救,婆婆和小姑子均脱险了。

分析袁某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

答:袁某有两次投毒的故意犯罪行为。第一次,袁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投毒),但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投毒量小)而未得逞所以,属于犯罪未遂。第二次,袁某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因于心不忍,跑去找医生抢救,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

实践中,犯罪的间接故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在其妻碗里投毒杀妻,明知孩子可能分食毒药,但由于杀妻心切而放任孩子中毒死亡。此案中,行为人在预见到孩子可能中毒死亡的情况下,为追求其妻死亡的结果,而放任孩子中毒死亡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行为人为了打野猪而对可能打死路人这种危害结果采取放任的态度,结果把行人打死。此案中,行为人在预见到路人可能中枪死亡的情况下,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路人中枪死亡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一些青少年临时起意,动辄行凶,不计后果,捅人一刀而去并致人死亡。在这些案例中,行为人对于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何种损害并无明确的认识和追求,但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在行为人主观预见范围内,并持放任其发生的态度。

6. 正在念初二的13岁女生李华用积下来的压岁钱给自己购买了一部价值1200元的南方高科S691型手机。其家长知道后,认为孩子还未成年,购买手机的行为没有经过家长同意,母亲要求退货。但商场不同意。

      问:(1)李华与商场间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答:(1)李华与商场间的买卖合同无效。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由于李华年仅13岁,在法律上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且以1200元购买手机,对于一个无任何收入的未成年人而言,标的数额也过大,其购买手机的行为是与其年龄、智力水平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且事后未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故买卖合同无效,

    (2)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哪几类

    (2)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

7. 某甲幼年丧母,由其父抚养长大。后其父再婚。某甲与其继母乙格格不造成父子关系也较紧张。后因矛盾激化,甲与其父立据宣布脱离父子关系几年后,甲父死亡,临终留下遗书:要求把其存款平均分给甲、其妻乙及其与乙的儿子丙;但在执行遗时,乙阻止将存款的1/3分给甲,声称甲与其父已脱离父子关系,已无权继承其父的遗产,并将该存款取走。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问:试析本案应如何处理?

    答案要点:依我国婚姻法、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父子系血亲关系,不能人为解除。甲父子所立脱离父子关系的字据,不发生法律效力。甲父所立遗是有效的,行;但由于该项存款系在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共同财产,应将其中一半划归其继母乙,其余的一半再按遗平均分配。

根据《民法典》第1155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1998年3月,吴某经人介绍与张某相识后恋爱,同年12月,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初,双方感情尚可,但1999年吴某生育一女孩后,双方为了孩子问题经常发生争吵。2000年9月,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吴某赌气离家外出打工。后结识男青年刘某,双方产生感情,并于2002年同居,2003年3月生育一子取名刘天。2004年3月,吴某返乡要求与张某离婚。张某得知吴某在外与人同居生子后,非常愤怒,于3月30日以吴某犯重婚罪为由向当地法院起诉。

因韦某尚在哺乳期,2005年8月19日被告人黄某被法院以犯重婚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本罪侵犯的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是我国民法典规定的原则,重婚行为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必须予以刑事处罚。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后答案 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