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力】第十六讲 修炼心态的五个原则

【知识要点】


1、用“给予”礼物的心态去沟通,这个心态需要修炼,樊登老师提供了五个修炼原则

a.“给予”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b.你和他人有很多礼物可以相互“给予”;

c.要学会辨识和接受礼物,并慷慨地“给予”你的礼物;

d.从他人“给予”的礼物中学习成长;

e.无条件的“给予”才是“给予”。


2、沟通的重要基调

如果我们在跟别人沟通的过程当中,总是一味的想要索取,总是希望得到更多,总是希望不吃亏。那么到最后你会发现你的人际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张,越痛苦。



【学有所获】


1、演讲最重要的心态是什么?“送礼物的心态”。

我来做演讲,目的是来“给大家送一个礼物”。我把我想要给到对方的东西给出来,这又有什么好紧张的呢?他不要是他的事情,但是“给是我的责任”。

所以,用给予礼物的心态来进行沟通。


2、沟通(演讲)心态的五个原则

(1)“给予”是“价值”需求的一种表现行为

(2)互相给予“免费的礼物”

(3)去辨识、去接受、去给予礼物的能力

(4)从他人给予的礼物中学习和成长

(5)“无条件”的给予才是真正的给予


3、原则一:给予是一种“价值需求”[案例1]

在生活中,一个人从来不关心任何人,只是一味地索取,从来不吃亏,永远都是不断的“要”,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很“空虚”。

即:如果你很少给别人做给予的工作,你的内心就会很匮乏。


所以,多做一件好事是很疗愈的。

做好事的目的,不是真的别人缺你那几个钱,你向别人去施舍。

做好事的目的,是满足自己内心想要“去给予”的价值需求,是疗愈、是补偿我们自己。


4、原则二:互相给予“免费的礼物”

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给予,可能都被我们忽略了。

例如:微笑、鼓励、认可、赞美、拥抱、爱、分享知识、传递经验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让别人感觉和我们是一伙的。


5、原则三:去辨识、去接受、去给予礼物的能力[案例2] [案例3]

如果没有去辨识、去接受、去给予礼物的能力,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负担,充满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让生活变得很美好。


人的所有原理,到最后都是“激素”作用。(多巴胺、催产素)

爱的来源:催产素。你帮助了我,给予我礼物,我体内的“催产素”就出来了。

即,你体内分泌了催产素,此刻你就感受到了“被爱”。

你不能够分泌催产素,你的体内就没有感受过被爱。


6、原则四:从他人给予的礼物中学习和成长

从别人给予的礼物中,看一看有没有成长的机会。

甚至,他的这个礼物可能有点简单粗暴,但我能不能学到点什么。


7、原则五:无条件的给予才是真正的给予

不要在家庭中与孩子“交换”,不要在工作中用“威胁”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用威胁的方式,用“构造共同需求的方法”,用大家能够塑造一个共同目的的方法。

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的方法,会远远好过我们用威胁的方式,好过用交换的方式,好过用奖励的方式。

这一点再强调也不为过。我们是多么习惯讲条件,做一件事马上就想到说,那你又能为我做什么?你给我什么奖励?

所以,无条件的给予才是真正的给予。


8、孩子的“生物逻辑”(大脑中自动逻辑排序)[案例4][案例5]

用“奖励”的方式来有条件的给予别人东西,恶果是什么?

人是有逻辑的,孩子有自己的逻辑,他们的逻辑会进行一个排序,叫做“生物逻辑”。

这个逻辑能排列出来,哪个东西好,哪个东西不好。


奖励的条件=需要付出的代价。

我需要付出“代价A”,才能够得到“特权B”。所以A不是好东西,B才是好东西,才更加珍贵。

由于我们的引导,我们的逻辑,我们的条件,导致原本是客观一样的A和B两个的东西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小心我们的逻辑,小心我们给予对方条件的时候,给予对方礼物的时候,附加的那个条件让礼物变了味。(这个礼物根本没有给到,变成了一种“威胁”,一种让那件事变得更加糟糕的东西。)


9、沟通的基调(基本心态)

重要基调:要付出、要给予别人礼物。

如果我们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总是一味的想要索取,总是希望得到更多,总是希望不吃亏,那么到最后你会发现你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痛苦。

认识到,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是一个礼物。



【补充案例集】


[案例1:上海女强迫卖淫却捐赠希望小学]

上海女用暴力行为强迫女孩卖淫,却发现竟然是一个慈善家,捐赠了很多的希望小学。

人格矛盾,在自己的生意里做着这么糟糕的事情,为什么又会捐赠这么多的钱呢?

——“代偿”行为。需要用外部的力量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案例2:父母住一起常被唠叨]

和父母住一起,爸爸妈妈天天唠叨她。老婆回来抱怨:“我的头都要炸掉了!”樊登老师:“有可能很多年以后,你会怀念这个唠叨。”

——父母的唠叨其实是一种礼物,所以我们要学会辨识和接受礼物。很多年以后,发现自己想要找一个人在身边唠叨你,味道都不对,都不是自己父母的那种感觉了。


[案例3:樊登老师的跑步改变]

一个半月前,气喘吁吁地跑500米。一个半月后,配速7轻松6公里。

——一句关爱的话,一个肯定,就是慷慨地给予礼物。被给予者的自尊水平不断提升,才会有动力跑步。一个缺乏自尊水平的人,是不会克服这件事情的,他会觉得太难了。


[案例4:好好学习不是个好东西]

“孩子,你今年成绩考得好,我就给你买个自行车。”“好好学习,妈妈更爱你噢!”

——自行车好,还是考试成绩好?当然自行车好呀,因为如果学习是个好东西,为什么要拿自行车和爱来换呢?


[案例5:冰淇淋好吃,还是芹菜好吃?]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会觉得冰淇淋好吃?因为小时候父母“先吃蔬菜,吃完再吃冰淇淋”。

——孩子大脑中进行了一个“逻辑排序”,冰淇淋第一,蔬菜第二,甚至蔬菜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因为蔬菜是我的“代价”,我付出了这个“代价”才能吃到冰淇淋。


心理学实验:要求吃完冰淇淋才能吃芹菜,结果大家都抢着吃芹菜,觉得芹菜才是“特权”。(芹菜特别难得,特别好,特别珍贵)

——孩子的逻辑天然会排序。芹菜本身和冰淇淋的味道,对一个人来说都是能够接受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引导,我们的逻辑,我们的条件,导致这两个的东西变得完全不一样。



【学以致用】

完成“给予”心态的修炼练习。在给予中,让我们学会感恩。

尝试回忆一下:自己的孩子曾经给过你什么?你又给予他人什么?


导图来自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力】第十六讲 修炼心态的五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