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育儿答疑,如何正确引导,做个轻松妈妈

编者按

0-3幼儿独抚妈妈项目开启以来,我们在5-8月发布了18期关于独自抚养0-3岁幼儿的专家音频课程,成立了0-3岁儿童独抚母亲社群,机构发起人魏雪漫也为妈妈们做了一期声音疗愈的工作坊,同时开展了第一期线上的心理重建小组。 

这次,我们又在8月7日邀请到了录制育儿音频的主讲老师之一、一个母亲专家志愿者杨健老师为妈妈们进行社群答疑。以下是内容回顾,展示出来希望能支持到更多的妈妈。

妈妈答疑

妈妈A

双双,30个月,女,固执、任性。规则定了,不愿遵守的时候撒泼撒娇。着急的时候扔东西、打人。

问题:这段时间怎么慢慢引导孩子学习听话和忍耐呢?

杨健老师

2岁半的小女孩,有情绪的时候会“撒泼”“扔东西”“打人”。我想借着这个问题,先来聊聊小孩子的“不听话”和“愤怒”。

在所有的孩子当中,不听话的孩子占多大比例呢?在一百个孩子里面,有一百个孩子不听话。也就是说,“不听话”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这个天性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天性就是先天本能。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所有的先天本能都具有专门的意义,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如同孩子会本能的吃奶,爬一样。不听话也是一种本能。如果你的孩子长大一点,面对同龄孩子的冲突,有别的孩子威胁你的孩子,你会希望你的孩子乖乖听话吗?

2000年的时候,在美国做过青少年吸毒的调查,发现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都是被别的孩子拉去吸毒的。这些孩子都知道不应该去吸毒的,但是明明知道,还是在同龄人的面去妥协了,因为这些孩子缺少不妥协的能力。

对于人的生存最重要的保障,除了食物、空气、还有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的更重要的基础能力,是尽量不被他人控制。这个本能已经被写进了我们的基因里。这个能力需要在后天得到足够的练习。比如孩子多练习,才能爬得好,爬得好,身体的协调性就更好。不听话也是一个需要锻炼的能力,需要在最安全的人这里练习,因为最亲密的人是最安全的人,如果硬要孩子听话,那么一定会和孩子冲突不断。孩子不听话是孩子正常成长的重要标准。孩子不听话,不是因为我们不称职,更不是因为孩子有问题。

孩子小时候不听话,长大了就会很糟糕吗?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就知道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不听话的熊孩子。等孩子再大一点,不听话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就好比孩子最开始的行动方式是爬,但是我们并不担心他长大了不会走,事实上他爬得越好,今后的运动能力越好。

同样的道理,孩子在不听话的过程中充分练习了坚持自己,不轻易妥协的能力,而这项能力,将帮助他在将来,有力量面对更复杂的人际交往。理解了这些,当大家面对自己的小宝宝不听话的时候,可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负面情绪。

当然,咱们每天的生活得照常进行。我们要生活得有秩序,还要心情好,那么对于小年龄的宝宝,最好的方式,就是优化我们的沟通方式,和孩子好好说话,耐心的倾听,多用游戏的方法和孩子沟通。

比如,你带孩子出去玩儿,说好了六点回家吃饭,到了时间你叫她回家,她就是不肯回,这是很正常的,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也没有建立起来时间观念,我们就可以提前提醒孩子,给到孩子一个心理缓冲的时间。比如提前十分钟提醒一次,提前五分钟提醒一次,然后最后的三分钟,每分钟提醒一次。孩子着急的时候扔东西、打人,是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好,她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来做孩子的外在的情绪调节器。外在的情绪调节器,就是妈妈接得住这个情绪,看到孩子着急,愤怒,你的情绪不会被孩子带跑,你可以平静的安抚孩子。

安抚的方法,可以是动作,比如抱抱孩子。也可以是语言,比如:妈妈知道,你现在特别想吃那根棒棒糖,妈妈不让你吃,你特别难过。但是吃糖对牙齿不好,会让你嘴巴里的小虫子把牙齿凿坏的,今天你吃甜食的份额已经用完了,只能下次再吃了。比如孩子想打人的时候,稳稳地抱住孩子,告诉她:妈妈知道,你现在特别生气,而且特别想打人,妈妈生气的时候也会这样,但是不能打人。

孩子就在一次一次的这些微小互动里,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知道界限所在,从而慢慢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妈妈B

开心果,17个月,男,看见大人吃东西就会闹着要,想要的东西就一直闹,给了才可以,要怎么引导?我平时工作忙,孩子在父母家,家里顾的阿姨照看,现在这么大也有不错的私立幼儿园可以去,从育儿心理角度出发,哪一个对孩子身心更好一些?

杨健老师

小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们会准确地知道什么方法有用,什么方法没用。尝试之后,有用的方法会一直使用,没用的方法就会放弃。如果孩子发现只要闹着要一样东西,最后总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么这个方法就会被孩子固化下来,反复使用。而如果孩子发现闹着要一样东西,大人并不会因为自己的闹而妥协,会用尊重的态度遵守既定的规则,那么孩子就会放弃用“闹”的方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因为他会发现“闹”是无效行为。

所以,咱们的原则是:如果这个东西可以给孩子,就痛痛快快的满足孩子。如果这个东西不可以给孩子,就平静的拒绝孩子,是否满足孩子不能取决于孩子闹不闹。孩子被拒绝了,会有情绪,大人理解孩子的挫败感,安抚到孩子的情绪就好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妈妈每天可以见到孩子,妈妈自己做到和善而坚定就可以了。孩子会体会到妈妈的界限,体会到妈妈和老人、阿姨的不同,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力一定超过其他家人。

是否去私立幼儿园,这件事需要综合评估哪个环境更稳定,能给到孩子更多的爱和安全感。对于一岁多的小宝宝,如果家中没有虐待、过份的忽视和控制,家人的身体状况能够允许,我倾向于让孩子每天和家人在一起。

妈妈C

Chris,20个月男娃,在外面玩的时候,被抢玩具不会还手。怎么引导能让他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杨健老师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有的孩子很乐于攻击,跟别人抢东西,有的孩子就非常不喜欢这样。不喜欢跟别人争抢东西,不叫胆小。一个人的胆量,要在适当的时候拿来用才是好的。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分辨,哪些事情对我重要,哪些不重要,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去较劲,有些时候争抢是没有意义,也是不必要的。

所以,要看到你的儿子是否受到伤害,如果他自己并没用感觉受到伤害,就不必理会。如果他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已经哭了,我们就可以教导他。比如在事后聊一聊:如果你不高兴,那你可以做什么呢?你可以教他一些方法。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使用我们的方法,我们也应该尊重孩子,不要勉强他。因为我们教的方法是我们自己这种个性的人会用的方法,而孩子可能是另一种人。

但最起码的,他可以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他可以说不喜欢,可以哭。不然的话,别的小朋友没办法知道他的“不喜欢”。

如果孩子一直退让,他会发现当自己的退让没有底线、没有度时,别人会来欺负他,但妈妈必须让孩子从这个真实的过程中学习成长。所以,我认为妈妈不必为孩子做过多的准备,不必因为怕孩子被欺负,而提前叮嘱和教导孩子。只有真的被伤害、被欺负了,孩子才能学习到。

你可以回想我们自己的成长,是不是都是在最真实的体验中去学习拿捏那个度的?比如我们可以对别人退让到哪里?面对什么样的人可以让,什么样的人不可以让?这需要大量的社会经验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不是妈妈教一教,用嘴巴讲讲,孩子就能懂的。

有时候,孩子对自己的退让感到无所谓,比较介意的是妈妈,面对这样的事情,妈妈一定会觉得心疼,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也一定要学习接受这种心疼。而且,一个孩子,如果在家里得到很好的尊重,自我价值感比较充盈,在外面也不大容易被欺负,因为他身上没有“好欺负”的味道。

妈妈D

庆喜,2岁5个月,女宝。一直都是很乖的天使宝宝。近期出现有要求还没说的清楚需求就先哭的情况。 不知道怎么样引导他,先缓缓说清楚需求。

杨健老师

2岁5个月的小女孩,有要求还没说清楚就先哭。大概是因为有比较强烈的情绪,需要先表达出来吧。不排除孩子最近只是暂时的表现,也许是孩子自己有积压的情绪,也许是最近家人的情绪不好被孩子察觉到了。所以孩子需要用哭来代谢掉这些情绪。

情绪是没有对错的,情绪来了,小孩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哭。不允许孩子哭的话,实质就是要求孩子咬紧牙关,把泪水憋回去。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我看到你难过了”、“妈妈看到了你的情绪”、“来,妈妈抱抱”“到妈妈怀里哭一下”。说话时,妈妈越淡定、越不焦虑,效果越好。

孩子的大脑此时还没用发育好,妈妈要做孩子的外在的情绪调节器,帮助孩子学会接纳情绪,识别情绪,允许情绪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妈妈越是平静的接住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也就平复得越快,也就更容易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即使不是暂时的表现,随着孩子的成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会越来越有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如果妈妈感觉,孩子的哭会让自己很难受的话,可能需要觉察一下原因,她的哭声为何让你很不耐受?让你难受的可能不是她此刻的哭,而是你曾经的经历。

妈妈E

Cherry,2岁6个月女宝。孩子要什么就要要到,不然誓不罢休的哭,还有就是明年给她送幼儿园了,现在改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知识(家里买了好多书,教她她不听还撕书)

杨健老师

2岁6个月的女宝,要什么就要要到,不然誓不罢休的哭。这个问题和前面开心果的问题一样,您可以参考一下开心果的问题。

如果可以给孩子,那么就痛痛快快的满足孩子。如果不可以给孩子,那么就平静地拒绝孩子,不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妥协,孩子体会到哭闹的方法无效之后,自然会放弃无效的方法。咱们拒绝孩子,孩子一定有挫败感,一定会有情绪,这时候咱们就稳稳地接住这个情绪。

妈妈知道,我不给你买那个粉红色的兔子,你心理特别难过,你想一直抱着它玩儿。但是妈妈真的不能给你买回来,因为家里确实放不下了,因为这个兔子太贵了,因为只有淘汰一个旧玩具才能买一个新玩具,因为等到什么时间才能买新礼物…..换做是妈妈,也会很难过的……

妈妈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看到被理解,而且在要求被拒绝的同时,妈妈和自己的连接并没有减少。

第二个问题,明年要去幼儿园了,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知识。如果妈妈指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那么最容易让孩子喜欢阅读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种有趣有爱的享受,比如阅读时有妈妈温暖的怀抱,好听的声音,有趣的故事,妈妈自己享受阅读的平静气场…….

对这么小的宝宝,阅读的习惯靠要求是无效的,阅读的习惯是靠有趣和爱吸引出来的。妈妈可以试着找一本很有趣的绘本,妈妈拿着孩子的小玩偶,布置一个小场景,把书中的故事演给孩子看,当孩子觉得故事很好玩儿的时候,再翻开书指给孩子看里面的插图,让孩子慢慢觉得书本也挺有意思的。吸引孩子的书一定不是那些只有“教育意义”的书,而是好玩有趣的书。

慢慢来,如果实在做不到,这件事也可以先放一放,只要不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很讨厌的事,以后还有各种机缘会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妈妈F

茉莉,3岁7个月,心灵非常脆弱,不自信,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小事会立马崩溃然后大哭,单亲家庭,妈妈该怎么引导孩子自信一点?

杨健老师

孩子在3岁时会结束一个自我成长的阶段,在那之后他开始尝试脱离慢慢,并在四五岁时进入另一个自我成长期。处于第二个自我成长期的孩子,在形成新的自我时最需要的营养是肯定、赞美和认同,因为他在探索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价值的孩子。

这个阶段如何让孩子更自信,咱们讲几点最重要的方面:

第1个方面。妈妈可以多关注孩子,发现他值得肯定的好行为之后,主动告诉他,赞美他。当他做得不好的时候,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一定避免指责。否则,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就会缺失安全感,甚至没有勇气去探索新事物,发展新能力。

第2个方面。还有一点很重要,孩子发展自信,需要的不只是鼓励的话语,更需要的是“能力体验”,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接受一个挑战并且取得成功。

比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你把菜盘子端上桌,帮你把买回来的鸡蛋放进冰箱的鸡蛋托,帮你洗菜洗碗,孩子有在这些小事上克服困难做出贡献的体验,就会增强孩子的能力体验,增强孩子的自信。

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德雷克斯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情。

第3个方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不断的试错就是人类的成长机制。这时候家长如何对待错误,就非常关键,如果家长可以轻松平静的面对孩子的错误,把所有的错误都看作是孩子成长的好机会,不让孩子因为犯错误而产生耻感,那么孩子就会敢于尝试,会用完整的生命力去发展自己。

第4个方面。就是请妈妈接纳孩子的不自信,以及接纳孩子的各种不舒服的情绪。如果妈妈可以做到,孩子就能够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有力量去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会越来越自信。自信,不是培养孩子的目标,接纳不完美的孩子才是目标,自信只是结果。

总而言之,每一个孩子最初都是在妈妈的脸中感知自己,妈妈就是最初也是最根本的那面镜子。如果妈妈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的时候是一张喜悦的脸,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坚不可摧的自信。

妈妈G

花落花开,22个月女宝,有没有系统的教育计划方案分享?具体到每天做什么怎么做?像上课那样?

杨健老师

我这里没有具体到每天做什么怎么做的教育计划。

22个月的小宝宝,主要任务就是玩。而各家情况不同,每个宝贝的性情不同,没有办法给怎么玩做统一计划。玩是天下学问的根本,孩子通过玩来探索世界,发展心智。

咱们观察人类和其它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即使成年之后,人们仍然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玩耍。孩子早期的注意力大部分是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游戏开始培养的。家长做一个有趣的好玩伴就好了。

而我们每天如何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自己生活得有质量有生命力,安心沉静地做好每顿饭,和孩子一起好好享受这顿饭。倾听孩子说话,一起玩耍说笑,一起看蜗牛蚂蚁,一起看荷叶上的雨滴,一起阅读涂鸦,一起洗碗,给胡萝卜洗脸,给韭菜洗头发,照顾绿植,听小鸟唱歌,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一切教育都是自然发生的,我们自己心态平和,享受生活。自己的生活过好了,孩子顺手就带好了。


更多育儿困惑的解答可以收听“专家支招”专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0-3岁婴幼儿育儿答疑,如何正确引导,做个轻松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