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化书成课,这4个字对我来说有独特的吸引力,因为这是非常典型的产品化输出的一种思路,而我恰好特别喜欢把书变成产品。所以专门跑去成都上了下袁茹锦老师的《化书成课》私房课,我且当作课程产品测评,来给大家分享下整体感受。
这是一门特别讲究实践的课程,从《化书成课》这本书就可以看出来,因为书的每个章节,都有一些知识点的练习,其实这个练习就是映射线下培训的学习活动模块,而这种体验依然延续到课件的PPT里面。课件的PPT,不是都填满了完整的内容,而是需要你去补充一些知识点,去填空。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我想最大的好处莫过于需要时刻保持一定的注意力,这样,你才能够把那个空给填上,并且好奇那个空应该填什么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去获取答案。
而化书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化书的本质在我看来是这么几件事情构成:1、经验萃取;2、概念提取;3、概念移植;4、课程设计。我再详细说说每个模块是怎么回事。
其实经验萃取很简单:就是当你阅读一本书,书里面讲述的内容,可以提取出来什么经验。比如,我们阅读了一段关于讲销售案例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背后隐藏着什么呢?其实就是销售的经验流程。而萃取经验的过程,是让你真正深入了解书的内容。比如我们总结了这些步骤:
1. 展示品牌和产品,引发注意
2. 通过赞美客户拉近距离
3. 调研用户需求
4. 按照需求推荐产品
5. 详细介绍产品功能
6. 降低选择门槛,减轻对方选择压力
7. 引导体验产品
8. 介绍价格,突出产品价值,消除价格分期
9. 引流私域
10. 做好售后服务
那么接下来为什么要提取概念呢?是因为要把这种经验变成一种通用流程,还是拿销售案例来说明,我们从销售案例内容里面提取了经验后,如何变成一种给所有的销售人讲解了后,他的销售套路就能够得以提升?这就是需要把经验变成一种通用的概念。比如把经验流程变成一种通用流程就是:
突出产品实力,吸引顾客注意;
1. 了解顾客需求,按需推荐产品;
2. 减轻选择压力,给到后悔条件;
3. 强调产品价值,消除价格分歧;
4. 引导沉淀私域,加强售后服务。
概念移植其实是真正把这个概念迁移到你想设计的课程上面了。比如我们读了关于一本书叫做《好好说话》,这本书其实是讲如何高情商的沟通话术,那如果你要把这本书变成在职场的跨部门沟通,就需要把概念进行迁移。就需要思考职场沟通应该有哪些流程,而这些流程又如何可以应用《好好说话》这边书里面的一些概念去实现。
比如这本书有几个关键词:
改变:影响他人决策;
化解:克服无言困难;
提升:强化语言效率;
维护:巩固自身利益;
拉近:促进人际关系;
理解:用情商表达自己。
我要如何和把这些内容变成跨部门沟通的内容呢?那这个时候需要先思考,跨部门沟通这事应该有哪些流程构成。
比如跨部门沟通,因为不认识对方,可能你需要进行破冰,先和对方认识;然后你需要和他建立信任;接着你需要开始提出你的要求;同时你需要化解对方和你的利益冲突;最后你需要从对方的角度也去理解他们的决定。
所以,可能跨部门沟通的课程应该由这些模块构成:
破冰:构建信任关系
提升:拉近双方关系
要求:提出自己的需求
改变:影响对方决策
化解:消除双方分歧
理解:双方达成双赢决定
所以,我们看到了把一本书化成新的一门课,其实和原来的逻辑不一定完全相同。
而课程设计则是说如何把提炼出来的内容,具体变成一种课程的流程,这就涉及到一门实际的课程应该如何设计了,因为此时你有了基础的内容,无非是要把这些内容转化成课程需要的形式。
如果是线下课,可能需要考虑不同的内容应该如何与学员互动,这个过程比较考验学员对于课程设计的功底的。当然老师也给到了不少的方法论。
比如:概念性知识变成学习活动的模式有:
概念分解法
连线法
破墙而入法等。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其实是连线法了,就是打乱知识的匹配,让学员通过连线,把概念实现正确的组合,这种形态简单但有能够很大程度激发学员的积极性,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式。
再比如:流程性知识变成学习活动的模式有:
排序法
内容填充法
排序法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这就是和连线法规则类似,只不过是流程后,让你形成一个正确的流程排序。
课程设计模块重点是把内容转化成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则需要考虑学员的感受,最终实现:激发学员动机、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习转化这3个目的。
其实所有的培训课程最终就一个目的:能否真正帮助学员解决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而袁老师的方法论,对于把知识内化,拆解成新的知识,还是十分有效的。
最后,我再说几个我个人的其他感受:
如果你想化书成课,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你自己需要先有想做什么课程的目标,以终为始,这样去看书。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你看了某本书,你觉得这本书的概念和知识,能够迁移到另外一个场景上去,所以你产生了想化出一门课程的念头,这是两种不同的情景。
我把以上两种激发情况称之为:主动化书法和被动化书法。
但这两种模式,都需要一个主技能支持,那就是概念提取的技能。
比如,我们都知道,刷牙是可以清洁口腔的,那清洁口腔还有什么办法呢?就是漱口。
所以,刷牙倒推出来的概念其实就是清洁口腔,而漱口是基于情景口腔这个概念的另外一种解决方案。
之所以,我认为提取概念的技巧很重要是,因为书里面包含着不同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概念提取出来,然后看看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其实别的解决方案,就是这种概念的情景化应用了。这个是化书的一个重要能力,迁移能力。
比如课堂上还说到一本书《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书中有一个章节是《学会四叶草法则,帮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个章节提出了“四片叶子”的概念。
第一片叶子:提前约定,让孩子心中有数
第二片叶子:制定目标,有目标的人才不会迷路
第三片叶子:有限选择,孩子更愿意合作
第四片叶子:认可孩子,让孩子更有价值感
如果把这个内容迁移到培养下属的工作中,就可以转换成以下“四片叶子”,就变成了这样:
第一片叶子:提前制定标准,让下属心中有数
第二片叶子:制定目标,有目标的下属才不会迷路
第三片叶子:给下属有限选择,下属更愿意合作
第四片叶子:认可下属,让下属更有价值感
所以,其实培养下属和管理孩子都类似,其实都是通过制定标准、定制目标、有限选择和认可这四个模块构成。
所以,你发现没有,如果你带着一种如何把原书内容应用起来的想法去看书,很容易就实现学以致用,快速实现书的内容迁移应用,这才是真正的把知识学进去了,并且用起来的一种表现。这也是这门课最大的价值所在。
当然,课程还有很多细节的内容,我打算继续把书重新看一遍,然后实践化一门课,比如我现在自己写的《无处不产品》的书,如何化成帮助职场人实现知识产品化的课程,这个应该是我接下来会很快去做的事情,时间嘛,可能先在2周内化出一门基础的30分钟微课,然后看反馈,再决定要不要推进往下的大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