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在唐宋那么繁荣,为什么到元代突然就衰落下去了呢?

诗词在唐宋那么繁荣,为什么到元代突然就衰落下去了呢?

这是个宏大的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诗词的突然衰落与元朝兵马有直接联系,这是对的,但并非主要原因。

诗词的发展有自己的轨迹可循,我们遍览中国诗词史,就会发现文艺作品的发展曲线。而且并非诗词独有,世间所有的事物都遵循着这一发展规律,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道”。

所有的事物发展,都必然经过律诗文法中的“起承转合”四个阶段。

应用到发展规律,就是“起、兴、盛、败”。研究历史就会知道,大到家国兴衰,小到鸡毛蒜皮,无不在这四个字上往返轮替。

有不世出的英雄,在“起、兴、盛”阶段加快进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而在“败”的阶段,就算是再了不起的人物,也大多是悲情英雄,所作所为只不过延缓败落的时间,所谓“势不可挡”是也。

诗词同样是走过了这样一段时间,而到了南宋末年,诗和词其实已经到了盛极必衰的地步。也就是说,无论蒙古人是否南下,是否对中原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诗词也差不多该让位给新兴文艺体裁了——就是散曲、戏曲,如今我们称之为“元曲”,如果蒙古人不过来,曲的兴盛要想超过诗词肯定要晚很多年,但是这是不可挡、不可逆的。

这是文艺作品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其实元朝除了战争时期对汉文化摧毁之外,在统治期间对文化的监管基本上是放任自由。它只不过把诗词的地位、儒生的地位从高位上撸下来罢了。

诗词失去了本身的功能,自然缺乏存在的价值——注意,蒙古人让诗词成为了一种正常的抒情文体,和散曲、戏曲跌到了同时竞争的线上,然后就被散曲、戏曲瞬间超越了。

因为诗词的格局经过前朝高级文人的参与,已经不接地气了。生存竞争能力和新兴的、流行的曲没有办法比。

这和诗在宋朝与新兴词牌的境况极其相似。

已成型的文体是否兴盛在于主流推动。

诗在唐朝是官方取仕的必考项目,不会写诗,这人就没办法用,那么诗在唐朝达到顶峰是必然的事情。在宋朝虽然保留了讽谏、思考的作用,但是官方不再以诗赋能力定夺官途,王安石甚至建议废除诗的科考。

没有了黄金屋、颜如玉的诱惑,那么自然就缺乏全民学诗、爱诗的基础,所以诗在宋朝就成为思想家、高级文人手中的玩物,已经孤高冷清起来。而接地气,文人、百姓都爱的情绪抒发文体就被地位低下的词牌夺走——这就是宋诗不如宋词热闹的缘故。

等到了北宋末年,周邦彦对词牌进行了大规模整理,建立大晟府,专职词牌的规则研发。词牌也被高级文人收编,不过这阶段还是属于百姓和文人共同喜爱、共同使用的乐曲词牌。

但是随着讲究越来越多,老百姓也就越来越不喜欢,开始寻找诗词的替代品——总是能找到的,就好比敦煌曲子词成为词牌的前身。

散曲和戏曲在参军戏的形式上发展起来。

随着蒙古人对旧中原文化的推倒、驱赶,自以为正宗的“诗词”失去了官方定位,在统治阶级连文字都不懂的情况下,自然是戏文更受推崇。后期元朝统治者开始接受儒学,但是前期对汉文化的不屑一顾,对戏曲的喜爱催生了大量戏剧作家。

文人不要吃饭吗?写戏能卖钱,写诗没人懂。而且诗词也不再代表官方水平,大量的汉人文学工作者就开始了戏曲、散曲的创作。

元朝时诗词的衰落,当然有统治者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诗词的发展史经历了自身的“起、兴、盛”之后,随着文化、语言、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渐走入了“败”的过程。

天下鏖战,只不过加速了这一过程。

但是天下人的情感,总有抒发排解的方向,元曲、明清小说就逐渐成为主力。

到今天,百花齐放的现代诗、小说、散文都是我们情感的表达方向。

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是否喜欢——这不正是文学的自由吗?

当然,我们今天喜欢古诗词,也是值得尊敬的,但并非一定要人人喜欢。

文学自由,就是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之下的可以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词在唐宋那么繁荣,为什么到元代突然就衰落下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