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神秘又真实

这是一本乍看令人有点儿望而生畏,看了又欲罢不能的书。

《看不见的城市》,作者是意大利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因猝然离世而错过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最初的阅读初衷是,最近对社会学比较感兴趣,想要看看和“城市”有关的书,也许有城市和人类如何共生、相爱相杀之类的故事?

又被一句话简介吸引,一个个用女人的名字命名的虚构城市,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但又能看到各个真实城市的影子。


作者通过马可·波罗和忽必烈可汗的对话,引出一个个系列的城市,包括:记忆、欲望、符号、贸易、名字等等,这些城市的关键词,让我从在城市的描述里领会到珍惜时间、对幸福的感知力、欲望的平衡、理想与现实......到这里,还比较正常。后续高能示警,我的阅读体验进入到了哲学、信仰、科幻、惊悚和虚无,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城市”的描述。

在那些虚构的城市里,有很多看得见的城市。

看到有着四面城墙、四个城门,只有通过长长的城门通道才能进入的城市。我会联想到西安至今还保留的古城墙,还有进入故宫的拱门,好像穿越了时光,才进入到的一个空间。

有一个城市,高度发达富有,每天都要换用新物品而产生无数的旧物品垃圾,有专门的清洁工很有仪式感的运走,又只能堆在城市的周边。一座城,持续的创造着很多座垃圾城,直到有一天,一个空瓶子,引起了垃圾城的崩塌,湮灭了那个本来的富有城市,一切化为废墟。很魔幻又现实,先是想到了《北京折叠》,还只是科幻。再想到,如今消费主义的浪潮,人们对物质难以抑制的追求,谁又能说虚构不会是对未来的预见呢?

还有那种你以为在这个城市,但其实在另外一个城市。他们只是名字不同,其它却没什么大不同。很容易就想到城市的现代化,快捷、高效,带来的是同质化。坐在杭州的必胜客,不走出门,你完全可以想象自己是待在深圳的一家必胜客,一样的下午茶套餐,可以续杯的饮料,口感毫无差别的抹茶冰淇淋蛋糕。


除了看得见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城市。

我们常常会通过一些符号去解读一个城市。于是,我们以为看见了这座城市,但并没有。就好像看蓝天白云,根据不同的形状,你可能会看到一座楼阁、一只狮子、一艘军舰,或其它你能想象到的事物。你看到城市的石板桥、中心广场、博物馆,开始了对这个城市的联想,这个城市是陈旧的、是开放的、是严谨的,等等。但并非城市就是这个样子,而是你想看到什么,于是你就看到了什么。

当一个城市的人们相信:除了眼前的城市,在天上有一座天堂般和谐的城市,在地下有一座肮脏混乱的城市。于是,人们努力的积累财富,希望可以成为天堂的样子。我以为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城市,殊不知在作者的笔下,天堂因为贪婪而丑陋,地狱因为勤奋而井然有序。是不是很惊悚。


在这一个个城市的描述里,没有主人公,微乎其微的单个角色,传递的是群像、众生态。可以看到很多大道理,自然也不可能因此就过好这一生。But,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随着马可·波罗的娓娓道来,你会不知不觉的慢下来,想一想,再继续。

并不惭愧的说,我没有100%看懂这本书。因为,我只是看到了我想从这本书看到的内容。作者的初心是怎么想的,我也只能是猜猜看。至于有没有猜对,他和我,应该都并不在意。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不见的城市》,神秘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