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鸿在《圆桌派》的访谈里,阐述了自己关于单身与婚姻的理解,不论是非,我看到的是一个女性独立的灵魂与成熟的自我。
无关乎她回答所反驳的观点对错与否,俞飞鸿所表达的是一名女性对于生活和自我理性的认知:
“独立并且自由”
面临婚姻选择时,人生已逾三分之一,已经不是懵懂的年纪。对自己的人生与生活状态须要有自我的认知。在俞飞鸿看来:单身与婚姻只是生活的两种状态,不过是你在什么时候选择更适合你,会让感觉到舒适的生活方式而已。
驳于传统,婚姻家庭不再是女性依赖生存的唯一支撑,更多是成为一种选择,对于男性亦如此。
当下的单身生活令我更加享受所以我选择单身,和睦与家庭的温暖令我向往所以我选择婚姻。
尊重每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是你对自己一种成熟的认识和判断,你了解自己的状态,熟知自己的渴望。
我希望的是生活里都是我自己的影子,不是我困于周遭的闲言碎语而不得不屈服,而是我看到了独立的灵魂告诉我什么是本真的自己
我向往单身的逍遥自在,也渴望婚姻的相敬如宾。这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要走的路。
我独身一人年华老去,我芳华22却已婚约,什么样的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甘情愿,你一心苛求,你活着你想要的样子,你才是你。
否则你会如俞飞鸿所说:两个人在一起的孤独,可能比一个人的孤独更加悲伤。
这种悲哀不是因为你的婚姻,而是你顺从着生活随波逐流,没有摇动你自己的浆,没有乘上你自己的船。
单身和婚姻只是生活中的一类,归根到底需要思量的,是过了这么久,你究竟有没有活成你自己。
不记得是哪一部电影,我截取了这一段印象深刻的对话。
初看时便觉着有趣。传统观念里年长就意味着稳重有分寸,年幼似乎全是莽撞冲动。
长大后的我们就不该有孩子气了,可无论什么年纪的人都想在某个人面前耍一耍小性子。
不知何时生活中有了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迎合着那些规矩活得越久越像人偶,你内心有做自我的躁动,却拗不过对权威的怯懦。
你认为你成为了理所当然的样子,与真实的你却相去甚远。
我不长的生活里也遇到这样的人。
1、认识一个女孩,21岁不管不顾的结了婚,问她理由,兴奋的告诉我们那是她理想中渴望的家庭生活。如今她从事着美容师的工作,也时常和我们抱怨与偏心的婆婆斗智斗勇的麻烦事,顶着不想要孩子的压力,多次偷跑出去旅游。很累,她总是这样和我说,但这是她的向往,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她都是主角,这是她想要的生活。虽然有来自长辈、后代和各方面的压力,她还是很执拗的坚持着。我还记得当我和她说不得不接受一些改变和妥协时还是这样冲劲十足吗?她很久没有回话,也许我会选择离开去追寻我想要的生活,但留下来我同样会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加努力的抗争,会接受一些但绝不会妥协任何会失去自我的条件。
2、听长辈说起过一位阿姨,年轻时丈夫出轨,再三决定下还是带着孩子与他离了婚。当时她丈夫穷困潦倒,阿姨临走时还特意留下一笔财产一辆车。蛮多人都很诧异如此为什么还要离婚,为了孩子 不再考虑一下吗。她说她犹豫过,但还是坚持离了婚,没什么理由只是说如果原谅这一次,她就不再是她,她会失去自己的原则会不断跌破自己的底线,所以要离开。八年后,当她听闻她的前夫病重无人照料时又回到了他的身边,没有复婚,没有抱怨,只是解释:她还爱他,他是孩子的爸爸。离婚是她为了自己,照顾他是因为感情,也是她处事的原则。无关乎其他,因为这是这位阿姨所认为的自己就是这样生活。
3、小时候的一位街坊邻居,男人迫于家庭的开了一家小店,娶了一位本地媳妇,听爸爸说天天可以在迪厅看到他买醉,与他老婆隔天就要吵一架,与父母关系也一般,据说是当初不允许他去外地工作,还反对了他的恋爱。后来就变成这样了。我还记得那一天他家里人四处寻找他哭闹的场面,爸爸跟我说可能是受不了这样的自己,偷偷跑走了,至今都毫无音讯。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又如何?
困境不代表屈服,退让与顺从会让你在生活中迷失自我,随着时间会让你越来越困惑,焦虑,怀疑自己,甚至濒临崩溃。
你如此酷爱设计却去做了公务员从此困顿一生;你坚持单身屈服于闲言碎语草草结婚与人将就度过一生;你因婚姻受尽委屈却委曲求全自此压抑一生;你踌躇满志败于所谓权威便一蹶不振……
我所希望的是每个人可以随岁月沉淀,能在平淡中认知自我,能在磨难中顽强自我,能在安逸中警醒自我,能在每个阶段清楚自己状态,了解自己的欲望,可以在挫折中抬头,可以在安逸中保持独立的人格。
每一个在生活中找到自我的人,时间只会是他沉淀自己的催化剂。
生活本就是一场一个人的旅途,耐得住寂寞,抓得住自我,看得清欲望,才不会白活。
“人皆孤独,孤独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