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法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指导的《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一群问题少年如何被拯救的故事。

面对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少年,克莱门特.马修老师没有歧视,没有说教,而是用不带一丝偏见的爱和包容,唤醒了孩子们在顽劣外表下那颗纯真善良的心。

[1]

“塘底”学校,是充满了恶意与暴行的学校。在哈杉校长的强硬管理下,原本就有着各种不良习惯的学生更加叛逆。

神父马克桑斯的脸被恶作剧的学生戳伤了。哈杉校长召集所有的学生来到操场,让肇事者3秒钟内认错,否则便会轮流惩罚所有的学生。

没有人愿意在这一刻站出来。

愤怒的哈杉拿出花名册,随便点了一名学生作为惩罚的开始。 无辜的伯尼法斯变成了替罪羊。

这个可怜的孩子在被拖走的那一刻,一直在抗议:我什么都没做,我不想关禁闭!

面对伯尼斯的辩解,哈杉校长丝毫不理会,他不相信这里的每一个学生以及他们说的每一句话。

哈杉校长的粗暴,并没有吓坏这些学生,只是让他们心底的那些叛逆和愤怒,变得更加强烈。

很多时候,我们坚信不疑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尤其是当人的脑海中已经形成偏见的时候,更容易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偏离公平。

校长粗暴,学生难管,没有老师愿意来这所学校,除了马修。

[2]

马修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后,颓废的他来到了“塘底”学校,成为了一名学监。

在初来乍到的第一天,因为神父马克桑斯的事情,马修就见识了校长的强硬和学生的顽劣。但是,善良又宽容的他知道,在这些劣迹斑斑的孩子的内心深处,有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

用医生的话说,学生蒙丹是一个谎话连篇的不合群少年。但事实上,被父母“抛弃”的蒙丹,却极度渴望被认可、被接纳、被温暖和被宽恕。

他希望和同病相怜的莫朗杰成为朋友,即使被惩罚也不愿意为自己做过的错事撒谎。但即便如此,被贴上了“坏孩子”标签的他,始终是学校被监管和怀疑的主要对象。

当校长室里的20万法郎不翼而飞时,哈杉校长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他送进了警察局。

在没有找到任何证据之前,马修不愿意把“盗贼”的这个标签,贴在任何一个同学身上。于是,他此处查找,最终在学校的角落里,找到了失踪的20万法郎。

事实证明,蒙丹被冤枉了。但是,当马修提出要去警察局说明真相时,却遭到了哈杉的拒绝。

他毫无表情地说,即使蒙丹现在不犯事,他以后也会犯事的,这种人根本无可救药。

面对如此固执又冷血的校长,哈杉据理力争,但最终不仅没有保住蒙丹,连自己也因为偏见而被学校开除。

偏见,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性和判断,失去善意和宽容,不仅委屈了别人,也为难了自己。

[3]

生活中,那些愿意放下偏见,坦诚相待的人,弥足珍贵。马修便是这样的人。

在找到因恶作剧而戳伤神父的肇事者勒盖莱克后,马修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而是让他照顾卧病在床的神父。

在两人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勒盖莱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那些劣迹斑斑的学生,马修并没有轻易相信老学监的警告,而是走进他们,倾听他们,了解他们。

因为马修不带一丝偏见,所以,他总能看清本质,找到这群学生叛逆背后的真正原因。

在这所毫无希望的学校里,马修让每个孩子写下心中的梦想。稚嫩的笔尖下,有人想当消防员,有人想当飞行员,有人还想当牛仔。

在发现孩子们都喜欢音乐之后,马修组建了一只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唱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日复一日的演练,孩子们的心越走越近,对梦想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

最终,马修用不带一丝偏见的爱,成全了孩子一生最美好的年华。

[4]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偏见是最大的敌人。

由于不同人之间的认知、处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很多人都会对他人留有偏见。

但这种偏见,会让人的心智被蒙蔽,无法看清事实的真相。

只有学会克制情绪,放下偏见,才能透过眼前的一片烟,看见别人心中的那团火。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牛班的春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