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那个棉花糖,亲子关系里的你才是主变量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曾表明,“延迟满足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更易成功。但引入更多变量之后,原来的结论被推翻了。这不是道听途说,是今年5月25号,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Tyler Watts)、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Greg Duncan)和权浩南(Haonan Quan)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1966年,大约90个4、5岁的小朋友围在一个房间里,他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块棉花糖,可以马上吃,但假如能等15分钟,他就能拿到两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朋友,你会怎么选?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棉花糖实验”(The marshmallow test),当时参与测试的是一群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小朋友。实验者叫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

实验者走后,不同的孩子就开始有不同的表现了。有的小孩忍不住,马上就吃了;有的用各种计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蒙眼睛啊,唱歌啊,有的小孩干脆趴在桌子上,准备睡一觉来抵抗诱惑。

实验到这儿还没结束,真正让米歇尔声名大噪的是他之后的研究。

在将近30年后,米歇尔进行了追踪调查,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朋友,后来的人生果然更成功,和自制力没那么强的小朋友相比,他们身材更好、社会适应性更强、学习成绩也要更好。

这个实验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用一个简单的测试,预测了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这简直就是一颗昭示命运的棉花糖啊。它就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影响了心理、教育、商业等很多个领域。

但就在上个月,这个实验结论被推翻了。论文如何推翻旧的实验我们不赘述了,《大西洋周刊》有报道,我们这里说结论: 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一棵棉花糖当然不能决定命运,成功确实需要运气,但正如刘润在得到五分钟商学院所说:“影响一生的,是你延迟满足的能力。”

这也是李玫瑾老师对孩子培养的一个重要建议: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学会自我控制。学会忍耐,是父母的一个责任。

李老师提供了一个模板案例,以孩子爱吃的东西作为诱惑,在每3日就给一次,每次一份,在持续1个月几乎成为习惯的时候,跟孩子商量,这3天不给,6天以后,给两份;如果3天以后要吃的话,第六天就没有了。

实话,我试了,我用的是酸奶、我家娃爱吃,我中间隔了一天,我想下次改给巧克力,隔3天,继续培养。

确切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小孩子前额叶皮层是从5、6岁开始发育,到大学毕业左右发育完毕。而后期的发育与早期的发育又有着非常强的路径依赖关系(说人话是,小时候不培养,大了很难改变)。前额叶皮层就是自我控制的总部,但杏仁核从出生开始,继承了我们祖先最原始的感情,主导着我们最本能的情感系统,趋利避害 。

清华的宁向东老师,在得到专栏如此告诉我们:我喜欢用“朴素反应”这样的话来描述杏仁核这个情感系统,简单说就是两个字:不装。但是,杏仁核所领导的这个心理活动系统,并不是我们头脑中唯一的指挥系统。我们还有另外一个系统,是由所谓前额叶皮层这个指挥部来驱动的。后面这个系统,是我们主要的认知系统。

他在文中总结他的人生经历:人生的所有变革,本质上都是杏仁核系统和前额叶系统的战斗。

养育我家大娃时,我没有这种知识,他现在面临高考,面临自己焦躁的情绪,还要对抗诱惑,确实比较痛苦,他还自己去买了《自控力》这本书,当然,看了几页,就呆在书架上落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学习的效果差,不出成绩。这也是我要帮助他的。

我这里找到了宁老师基于科学研究提炼的经验:

第一,是早年间与孩子建立信任,履行你对孩子的承诺。科学家做了不少关于信任和承诺方面的实验,从对幼儿的实验结果来看,小孩越对成人有信任关系,家长和老师越诚实守信,孩子们前额叶的发育就会越早,也更容易尽早发育成熟。

第二,不要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强迫自己进行习惯的改变。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面临很大压力的时候,他的前额叶体系的作用力会受到影响,力量减弱或者丧失。而在这个时候进行变革,会使前额叶体系在压力下进行工作,往往效果不如人意。比如说,你正在一个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你希望戒掉多年的吸烟习惯,就不太容易成功。所以,在自我变革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其实,很多变革的失败,都是因为压力过大而自我放弃。

第三,就是要努力建立非常可信的前景,建立清晰的目标感。一个人越容易对未来的前景坚信不疑的时候,他的前额叶系统越容易发挥作用。从很多负面的例子上,我们容易看到这个逻辑,就是所谓的执迷不悟。

其实,只要知道了,行动了,就好过不知道,在我看来,自己设计方法,总比案例好使吧,因为改变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抛开那个棉花糖,亲子关系里的你才是主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