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选 实践论

    想要读懂毛选,就要将文章嵌入具体的历史背景,与当时当下的历史变更结合,才能更好的,更深入的读懂毛选,今天我们就学习下毛泽东于1937年7月在延安撰写的《实践论》,该文章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实践论提出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1924年和1934年经历了两次挫折,虽以敌我力量悬殊为主要原因,但党内也存在一定的路线问题,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为指导思想。1937年前后,中国正处于重大的历史变革中,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面对错综复杂的,变化多端的国内外矛盾,客观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路线和政策。然而党内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它们共同思想基础教条主义,仍然阻碍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定和执行。

     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7月7日)前后的几个星期里,军队陆续开赴前线,此时延安抗大正在准备办一个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今后几年的政治辅导准备,班上需要作关于哲学基础讲演,在党中央的坚持要求下,毛泽东腾出时间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用几个星期时间写了一些简明的而基本的讲义,《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这样完成的。

2、实践论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出发提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民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外部联系,这是第一阶段,这是感性的认识。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民脑子力生起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人运用概念作为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第二阶段,理性的认识。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感性与理性认识二者是统一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否认了直接经验,就不是唯物论者。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的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咧理论的认识,还须要再回到实践去。

3、实践论对具体工作学习的指导

     正如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一般,刚开始接收到领导布置的任务,会有畏难情绪,这个畏难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对工作的内容没有规律的把握,没有进行实践。待正式开始后,逐步进行实践,那么对整体工作内容会有一个感性认识,开始积累经验,待该项工作完成后,对工作进行总结回顾,看有什么问题和改进的地方,形成一定的总结和概念,这是理论认识,那么下次再进行此类工作时候,首先会回忆之前工作中总结的问题及经营这类理论性的东西,然后再应用到新的工作中,完成后再对原先的经验进行总结及修正,周而复之那么很快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从感性认知出发,总结理论认知,然后通过实践进行改进和深入。

     如工作中仅仅只是把事情停留在说的层面,那么就是“空谈”,这也是“感性认识”的不足,犯了教条主义,只是片面的了解了事物的外在联系,没有实践,就不能去真正的体会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更不能去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

      而另一个方面,如果只是一味的埋头苦干,那么问题则日复一日的出现,总是在相同的问题上出错,被相同的绊脚石绊脚了多次,难以有所突破。

      那么就需要我们按照《实践论》所讲的从实践开始感性认知,总结经验升华成为理性认识,再将理论应用实践,总结经验修正理论。

4、实践论的意义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所作的最系统、深入的阐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新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科学总结了毛泽东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相结合。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加强了我党的思想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毛选 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