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奖理论作品是“钻故纸堆”

11月3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布《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入选人选名单公示》,整体感觉可谓冷中有热,热中有冷,一个大联欢晚会,变成一个小众的晚餐,这很正常,而要打造成一个精众与精品的盛会,于书法,真是很难。

毕竟,享受的荣誉与实际达到的高度,或者与众多作者的水平及大众的期望的高度不能拉开距离,就不能服众,也就那么回事。

笔者唯一有兴趣的是,注意了一下理论奖的情况,为何?因为理论的高度即可反应或映证当代书法创作可能到达的高度与走向。

可惜,这届的理论奖作品,从标题上看,基本上还是没有脱离考据、考论、探微、图典之类的路数,本届有史料集、图典之类著作获银、铜奖,怎么感觉这么个理论奖的作品,怎么有点与资料整理员关联起来的感觉。笔者多次不客气地称考据、考论、探微之类的理论作品是“钻故纸堆”,不免有陈腐之气的感觉,当然,“钻故纸堆”这个词并非笔者发明的,好像鲁迅先生说过。

曾与一些理论人士扯谈,有言写此类文章注释、引用的篇目一定要多。有个作者说其文章正是引用了大量的篇目或论点,为此,被某些学者盛称学术了得、扎实,其自言“其实也不过是多抄了几本书而已”,自己都觉得好笑。

古人李斯《论用笔》、蔡邕《九势》、卫夫人《笔阵图》、孙过庭《书谱》、刘熙载《书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论书之作,无须更多注释,引证,却成为千古名篇,因其有“干货”也!笔者以为,论书之作,还是以能指导实践的作品为上,否则,也别怪被一些有较好实践创作能力者、甚至是一些实践创作能力很蹩脚者看不起,因为在他们看来,此类理论就是空对空,为之者也不过是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抄书匠,不是别人不会抄,只是人家愿不愿意抄而已。

当然,笔者要说明的是:考据、考论、探微、图典之类的文字或著作,对书法事业的整体发展,不是没有作用,还有其资料性的价值,而是说如果一些这样的文字充斥、霸占着中国书坛的最高奖,只能说明当代的书法理论真是陈腐之气较盛,而创新乏力。

这里,且对此项“兰亭奖”理论奖的评选,提几点建议:

一、评奖应该突出的是作品,而不是人。从《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入选人选名单公示》篇目与作者的排列看,现在突出的是人,而不是作品(以下附录历届书法理论奖篇目,是笔者重新整理,按着先篇目,后作者的顺序排列,弱化作者,突出篇目)。

二、应该鼓励创新理论。大家都知道,创新理论相对考据类文字,难度要大N倍,而在当下的情境下,尤其是在“兰亭奖”这样的评选中,又是极不讨好的。如果不鼓励、引导理论工作者往这个方向发展,让创新理论作品在获奖作品保持一定比例,大家整天只知“钻故纸堆”,在“兰亭奖”这个层面,中国书法理论就不可能有任何美好前景。

三、获奖理论作品(或主要内容)应该进行公示。理论作品有没有价值,价值大小如何,只有将其主要内容向大众公示,才更有说服力,大家也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当下,笔者没有更多时间就此问题进行细论,或待有暇时,再撰专文批评,有兴趣的读者,请多关注!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 立即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兰亭奖理论作品是“钻故纸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