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到酒醒 再离开你的朋友圈

21岁的我,刚刚步入社会,在尝到社会带给我的一点甜头后,飘了。

每天和朋友一起熬着最深的夜,抹着卖血的眼霜。

一个每天工作10个小时的我和一群每天打游戏10个小时的逐梦人成为了朋友。

在连续近100天的放纵后,我倒下了,我再也不是中国境内最能喝的海王。

断片的我在家睡了一天一夜,醒来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发烧了,颤颤巍巍地将这个不太nice的消息发到姐妹团的群聊中,得到了以下回复:

A: 喝二斤就好了

B:666

C:10:00老地方

说实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我起身,穿好衣服,打车,到医院,挂点滴。

医生夸我:孩子真能扛。我很欣慰。

我曾一度在酒场摇摆大喊:今天高兴,桌我圆了。

现在凉了。

似乎点滴深入我心,使我冷静回想这100天的生活。

我们害怕孤独,于是我们想尽办法挤进一个圈子,成为朋友圈里人人羡慕的放纵生活,过着酒醉沉迷的日子。

然后在我们酒醒之后,更孤独。

之后的每一天我尝试把心思投入到工作之中,改变我的交际圈。

并且时常关注有关交际圈的话题。

其实,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在初次交友的过程中,会选择舒适的社交圈,大多是和自己性格相似、兴趣相投,三观一致的人,也就是认知层次趋同,因此会放松、稳定、能够掌控,没有压力而感到十分的舒适。

一旦走出这个交友区域,人就会变得紧张、别扭、抵触甚至害怕。

我们之所以喜欢依赖交友‘舒适区’来选择朋友圈,不过是源于我们对‘非我同类’的恐惧。

但过于集中且密闭的圈子,则会把自己困在一个固步自封的区域里,思想停滞,认知不前。

但你只有见识过更精彩的人,才会发现世界远远不止朋友圈里的方寸之地。

你也只有去接纳朋友圈的‘不适’,才会知道突破‘舒适区’后的思维层次有多广阔。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开发专家珍妮弗.康维勒说过:

只要我们积极出现在社交现场,就已经成功了90%,而通过推动自己更多的参与工作,则会获得更多的个人能力和影响力。

真正的社交圈为你扩充眼界,突破思维层次,而不是一味地放纵和止步不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等到酒醒 再离开你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