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岗位类型

很早之前,我考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教材里说,岗位说明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具,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会写岗位说明书。当时只是照本宣科地理解,后来进入互联网公司,发现很少有机会做这玩意儿,身边有朋友在传统企业的会做,其作用相当于JD,缺人的时候甩给招聘专员便了了,想到互联网公司任务常变动、需求不清晰是常态,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岗位说明书只是一种形式罢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的增长,越来越不敢小看最基础的东西,岗位说明书之所以被放在教材最前面且是“基础必备技能”,原因不在说明书这个东西,而是“岗位”,它揭示的是人力资源工作最基础也是最大的奥秘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改善组织效率,而组织的基础细胞是岗位,组织效率就是组织任务和岗位之间的效率,人力资源工作做的就是给组织任务匹配合适的岗位、人,以及解决他们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

万万不能小看“岗位”,如果不能理顺组织任务和岗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无法切入组织运营,无法真正找到“效率阻点”,方法论再多,也是“乱拳打死老师傅”,而非“破局点金手”。这也是为什么在互联网界会流行HRBP,不懂业务不能做Business Partner的HR,在以效率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组织里,是难有生存空间的,有空我再专门写一篇。

如果把岗位比作装水的杯子,那么杯子中的水就是岗位承载的任务。把杯子(岗位)、水(任务)、倒水(分配任务)分成三个维度进行组合,可能有这些情况:

1、倒的水比较固定,把杯子装得比较满,这种岗位,我把它定义为“任务明确且饱满的岗位”。

一些比较稳定的产品的研发岗位,客服的岗位,都属于这种。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工作量比较大而稳定,独立性高,创新空间比较小,职业上倾向于朝专业路线发展,做着做着,一些人成为了组织内“XX专家”,一些人变油,一些人流失掉。如果岗位本身的技术性不强,文化和分配上又很一般,就容易有比较大的流失率。对于这类型的岗位,应该重视知识经验的沉淀,比如把处理过的问题制成“白皮书”、“防坑指南”,制定专门的培训指导新人快速上手,包括文化上强调集体氛围,进行专家角色激励等,都是不错的管理措施。匹配人时,优先选择“专业人”,其次考虑学习能力强对岗位兴趣又高的人。

2、倒的水比较固定,但杯子装得不太满,这种岗位,我把它定义为“任务明确但不饱满的岗位”。

实际中也容易遇到,有的组织里有一个人专门干一件事,很轻松,我曾遇到过两个例子,一次员工电脑出问题没人解决,运维部就设置了一个“桌面运维”岗位,结果新人来后工作不饱和,老板看得来气,就开掉了。另一次还是负责运维的同学,常年做办公运维嫌经验值太低,便自学了编程,转型做测试开发再兼着公司运维干,薪水也翻了倍。这类的岗位,原则上应该把任务合并到其他岗位,然后撤掉。

3、倒的水比较固定,但杯子有的时候装的满有的时候又不满,这种岗位,我把它定义为“任务明确但忙闲不均的岗位”。

对这类岗位人力资源工作要设置动态手段,比如忙时加班闲时调休,以合理安排工时,设置特定的激励措施,以确保忙时用工需求。比如有些岗位有不定期出差需要,在版本上线、封闭开发、重大攻关时也要考虑这样的情况。匹配人时,要选择专业且能接受工作节奏的人。

4、倒水的同时还倒了饮料,而且把杯子装得比较满,这种岗位,我把它定义为“任务不明确但饱满的岗位”。

这类是非常重要的岗位。组织都是晶体结构,有些岗位起到“连接”的作用,把其他的岗位串起来,形成组织结构,他们是“节点型岗位”,岗位的任务、所任之人的能力、效率,对组织效率有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各部门leader都属于这类岗位,战略定好的新业务开拓阶段的各个岗位,也有这个性质。和任务固定的岗位相比,这类岗位讲求“一专多能”,在专业能力满足核心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沟通能力、领导力等管理能力,以实现协同。如果是新业务,选择有冒险精神、合作意识的人,以及建立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要。人力资源管理这块多说一嘴,从岗位性质就能看出,埋头做“人力资源专家”是没有前途的,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是“节点型”岗位,其效率来自于各个触角的效率,必须发动业务部门,使其承担一些传统人力资源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管理者,才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抓手。近些年说的比较火的“赋能”就是这个意思。

5、倒水的同时还倒了饮料,但是杯子装得不太满,这种岗位,我把它定义为“任务不明确又不饱满的岗位”。

如果不是重要职能,就分析原因,合并到其他岗位中去吧。或者外包,也是不错的方式。

6、倒水的同时还倒了饮料,但杯子有的时候装的满有的时候又不满,这种岗位,我把它定义为“任务不明确且忙闲不均的岗位”。

业务的打法还没成型之前,可能会碰到,但方向还没清晰时,组织怎么会养“闲人”呢?有趣的是,在互联网组织中我不止一次遇到,原因在于“老板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一步步试,快速调整,摸着石头过河。在某个阶段任务是明确的,某个阶段又有变化,而且对应的能力要求也会有变化,这些都是“创新业务单元”会碰到的问题,加入这样的组织,要有开放的心态,随时拥抱变化,学习新知,这个认知很关键。

三个维度,六种岗位,这个框架是我自己琢磨的,如果你觉得不对,欢迎拍砖。

不过,这也并非什么宝典,因为现实中岗位都在人头上,一旦涉及人就会有更复杂的问题,比如“人的能力大小有分别”,你本来设计一个杯子250ml,有的人自带500ml,有的人装了50ml就不行了,也就是岗位设计没问题但执行出了问题,这可能是每个企业都有的、难以根治的疾病,组织一定要从文化和分配的角度解决人忙闲不均、价值差异的问题,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能不能做好“动态平衡”,就是考验人力资源管理真功夫的时候了,这么看,HR们都是艺术家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种岗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