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Zettelkasten笔记系统

:Zettel - Index cards and Kasten - Slip Box.
:Zettel+Kasten = Index cards and SlipBox.

这种感觉真的很妙:一个我从几年前开始摸索的笔记方法最近刚刚成型,结果在搜索的过程中,发现互联网的另一个角落的一群人有一模一样而且更系统的想法,并且已经实施多年,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想法则是起源于更久以前学者使用的方法——Boom!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笔记是大脑和记忆的延伸
Extend Your Mind and Memory With a Zettelkasten

我对做笔记的想法是:

第一步、输入零散的笔记卡片

这点和大脑学习的方式是相关的。我听到一些什么信息,总是想手头随便抓个纸和笔,快速写下来再说。大脑对新信息的接收都是碎片化的,然后才会做拼图,从信息中获得意义。

见Why Categories for Your Note Archive are a Bad Idea
When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you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make sense of it afterward.

第二步、建立笔记卡片的标签和联系

零碎的卡片必须接受进一步的处理,怎么处理比较好?
A Tale of Complexity – Structural Layers in Note Taking

时间,时间

笔记(或者说是所有事物?)不可避免的与时间绑定,所以时间是笔记最基础的标签。如果你想知道:“我在2018年10月13日记录了什么”,你的笔记本应该立马能给你答案。曾经有一段时期我想跳过这个“障碍”,方法是用洞洞纸,然后把纸装到该装的笔记本分类下,结果很快就造成了混乱。

知识的标签

虽然时间是线性的,但是知识和脑子完全不是线性的。比如高二一节数学课讲了解析几何的一道题,你发现它用到了高一三角的一个你快忘了的知识。所以你复习三角的时候也想看到这道题,复习解析几何的时候也想看到,这个时候标签就显出了优越性。一个笔记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标签。如果有软件辅助,搜索“三角”标签,你就能看到笔记中所有与三角相关的内容,就把这道题包括进来了。

知识的联系

It does not make much difference what a person studies. All knowledge is related, and the man who studies anything, if he keeps at it, will become learned. -- Hypatia

引句概括了这个我在这个小标题下想讲的内容。关键有二点,第一是,我想要把所有笔记放在同一个地方。这应该是一种好的办法(见Should You Have One Zettelkasten or Many?)如文章中所说,你在2015年学了植物,2018年研究了蜜蜂,那你就可以建立这两个大类的关系,也许产出一篇关于蜜蜂给植物授粉的文章。

第二是,标签不足以用来统一知识。我觉得这是思维导图诞生的原因。思维导图的框标题就是一个个标签或者笔记题目,但是你给这些框连上线,画个结构,或许用一个更大的框把他们套在一起,就觉得思路清晰了许多。所以我需要structure-note——笔记的笔记,用来引用各种标签和笔记。这是网站上一个图例:

structure-notes

三、碎碎念

笔记恒久远,一份永流传

上面的 structure-note 同时体现了以时间作为基础标签的优越性。因为可能笔记标题改了,或者软件出了毛病,或者软件公司倒闭了,用标题做的的链接可能就会出问题。时间给每份笔记打上了特征码,让你总归能找得到众多卡片中的某一张。

但是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和一个大问题。小问题是多重标签的运作似乎必须通过软件才能顺畅进行,好在所有有搜索功能的软件都能支持标签,所以是个小问题。大问题是笔记之间的互相链接,backlink。比如数学某一个概念是众多推论的基础,有很多写推论的笔记都引用了这个基础概念的笔记,我现在想看到这个基础概念和哪些推论笔记有关,就需要backlink。现在这种backlink似乎只能靠软件功能创作,当然也可以每次应用的时候都手动打一个backlink,但是那样就略显繁琐。

手写笔记,电脑整理

Take Notes on Paper (but Write at Your Computer)

这是这个德国作者上大学时候的笔记,我的手写笔记长得和他差不多: )

做记录时手写比打字有好处是有研究证明的。当然采用哪种方法属于个人偏好,我觉得先手写更好。

想要进一步了解这种笔记方法,请逛一逛这个网站:Zettelkasten Method

“德意志的笔记技术天下第一!”
原网站用的是CC BY-SA 3.0 license,所以我只要用合理方式署名就可以引用内容和修改内容。这篇文章也采用同样的license。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荐Zettelkasten笔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