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七绝诗|《夜雨寄北》No.18

夜雨寄北图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多么寂寞、想念的心情。

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注释:⑴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⑵归期:指回家的日期。⑶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秋池:秋天的池塘。⑷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指夫妇间(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⑸却话:回头说,追述。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留滞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鉴赏:首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次句写此时的眼前景,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然而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此诗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友人)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思念。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友问,一为己答;友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友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诗中用浅显平淡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句写现实,后两句写想象。把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想象中重逢的欢乐,交织在一起来写,两相映衬,感情真挚。

夜雨寄北书法

【作者&编辑】不了兄

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一个才华横溢而忧郁的男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诗词鉴赏|七绝诗|《夜雨寄北》No.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