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聆听了薛法根老师的《手指》一课,《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薛老师在几本关于组块教学的专著中都提及:组块教学的目标是人的“智能”,组块教学的核心正是指向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我想,这一指向也道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那么,在《手指》一课中,薛老师是如何进行内容上的统整,又如何实现学生言语智能的提升的呢?
一、目标聚焦,指引教学
一堂好课一定有精准的教学目标来指引,薛老师的《手指》便是如此。
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薛老师确定了以下目标:1.准确使用动词,积累词语;2.了解手指的姿态、作用和特点;3.找到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人的五官特点。
薛老师不仅制定了精准的教学目标,在开课之前将目标用课件呈现,让学生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了目的地,还愁没有方向吗?
结课时,薛老师再次出示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以画五角星的方式自评是否达成了这些目标。因为目标的指引,课堂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二、内容确定,统领教学
因为制定了精准的教学目标,薛老师根据目标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目标确定。“准确使用动词,积累词语”这一目标,对应的教学内容是《手指》一课中所有的动词短语。
扶住琴 抵住水 按住血 顶重物
翻书页 揿电铃 招呼人 骚痒痒
推笔杆 打电话 扳枪机 打算盘
拧螺丝 解纽扣 研脂粉 蘸药末
戴戒指 掏耳朵 抹鼻涕 作兰花
20个动词短语,分五组呈现,每组都是按照课文出现顺序呈现的,每一组或两组对应一根手指的作用。组块教学提倡把零散的词语组合成有意义的容量单位,本课的词语教学就是最好的示范。通过这样的词语呈现,学生认识了本课生字词,积累了动词短语,同时也在脑海中构建起学习本课基本框架。
“了解手指的姿态、作用和特点”“找到课文的写法”这两个目标,对应的教学内容都是文本,一个指向文本的内容,一个指向文本的表达形式。
正是因为有了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才能统领整个课堂教学。
三、过程充分,落实教学
教得充分不如学得充分,教学过程的充分开展,才能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一)结构化的学习活动
课文是按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顺序展开描写的,描写时,写到了每一根手指的姿态、作用、性格等。薛老师将几个段落的内容进行统整,设计了三次“比一比”的活动:比比谁最美,比比谁最强,比比最爱谁。
三次比较之前,薛老师以第一自然段引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手指》一课的语言风格——漫画家的语言。有了风格的初步感知,为后文梳理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语言风格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这三次比较是指向文本内容的学习,那么第四次比较便是指向文本表达形式的学习。
在前三次比较中,老师并未刻意让学生领悟表达特点,但是因为有了前面的语言风格铺垫与内容梳理,学生对文本表达形式的理解就呼之欲出。
从内容到表达再到写话创生,学习活动清晰,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从文本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内在的语言运用规律。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言语知识,建构自己的言语认知结构。
(二)具身化的学习情境
具身认知理论告诉我们,身体的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让学生身体的感官都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活起来。在本课教学中,薛老师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1.课内的手指
在认识生字词时,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做动作的方法理解“研脂粉”“作兰花”等词语。
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让学生把两只手伸出来,认一认手指,引出课文中的五根手指。
这样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素材就在身边。
2. 课外的“手指”
如果只是梳理文本内容,就只是停留在“教课文”的层面,只有当知识和学生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结,习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在梳理完五根手指的特点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找找课外的五根“手指”,说一说自己的家里人,想一想班级、学校、社会有没有这样的五根手指,想一想自己像哪根手指,这些手指缺一根行不行?课内与课外联结,知识与生活联结,语文与德育联结,引人深思的几个问题让学科育德得到了充分而精彩的呈现。
(三)多元化的言语实践
言语智能的有效途径是言语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言语智能,薛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言语实践机会。
1. 提取信息,共现板书
要比较五根手指的姿态、性格、本领,表格无疑是最好的方式。表格是思维可视化的工具,不断完善表格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思维不断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
在三次比较的过程中,薛老师引导学生找到符合条件的句子,再到句子中寻找关键词,以此梳理五根手指的姿态、性格和本领,每一个描写特点的词语都是从学生而来,并且让学生把提取的关键词书写在黑板上。最终呈现的板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更大程度地交还给了学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 联结生活,说说家人
除了提取信息,还有口头表达的训练。老师让学生根据五根手指的特点说一说自己的家里人,这既是检测学生是否学懂了五指象征着生活中的不同的人,也为学生提供了言语实践的机会。当学生找得到且说得出,学生就真正学懂了这篇课文。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联结生活,联结自我,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欲望。
3. 迁移写法,创写五官
薛老师在书中提到: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症结之一,就在于听说读写之间、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鲜活的生活之间的相互割裂。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顺畅迁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能力转化。在《手指》一课的教学中,薛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语言特点、表达形式等都进行了充分地学习,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不断加深对丰子恺语言特点的把握——夸张写特点、拟人写、对比写,最后的创写五官环节水到渠成。有两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生1:我叫耳朵,五官中数我最累。你瞧,女生戴着眼镜,戴着口罩。男生也不好过,长大以后还得挨老婆好几个嘴巴子,打歪了还不是我先停。上课发呆时,老师说话我还得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生2:我叫眼睛,五官中数我最忙。你瞧,做作业时我拼命盯着,看电影时我死命看着,别人叫我时我一直招呼着。我是心灵的窗口,人们透过我还可以看见人的内心呢!
随机呈现的小练笔作品已经说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效的,不管是对于动词的灵活运用,还是对夸张写、拟人写、对比写的恰当运用,充分展现了学生在这节课学有所得。
温儒敏教授曾说,统编教材要专治“繁琐病、空翻活动、满堂灌、多媒体泛滥、碎片化教学”等诸多顽症。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言语实践,最终指向的是核心素养。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组块教学,通过落实学生的言语实践,带领学生步入深度学习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