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创世纪

起初,没有计算机,神没有创造计算机。
起初,好多东西都没有,人创造了很多东西。

故事从原子弹说起

起初,也没有原子弹,人创造了原子弹。

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化学家哈恩(Otto Hahn)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用铀做实验时,得到了钡。这个发现让他有点懵,搞不清现象背后的原因。哈恩给女物理学家迈特纳(Lise Meitner)写了封信,描述了此现象,想听听她的看法。

迈特纳是一位出生在奥地利的犹太人,曾在德国工作,和哈恩合作过多年。哈恩写信给她说那个事的时侯,迈特纳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已经移居到了瑞典。

在瑞典,迈特纳和她的外甥弗里施(Otto Robert Frisch)一起,经过一番思考和计算,对哈恩所说的现象给出了理论解释。他们认为钡的出现是因为铀原子核分裂生成,并把此现象命名为“裂变”。裂变后的原子核的总质量比裂变前的铀核的质量小,依据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名的质能方程:

,迈特纳还算出在裂变中会释放出能量。

1939年初,哈恩发表了关于核裂变的论文。当时给迈特纳写信的时候,哈恩说如果有什么新发现,就算我们一起的成果。但论文发表时,署名是哈恩和与他的学生化学家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没迈特纳什么事儿。

哈恩对于核裂变的贡献无可指摘,他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迈特纳和她外甥的工作被忽视了。明眼人总会有,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就多次为迈特纳鸣不平。

科学界关于名份的争议一直很多。

哈恩是化学家,迈特纳是物理学家,所以说核裂变是化学家发现的,物理学家给出了理论解释。理论上,核裂变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核裂变发现之后,真正兴奋的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给物理学家帮了个大忙。为此事,哈恩一度耿耿于怀。

原子核裂变时,质量减少,同时会释放出能量。物理学家们经过一通计算,发现核裂变反应可以被在某种条件下连续不断地进行,这种反应将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威力。当时正值二战期间,敏锐的科学家们很快意识到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制造武器。

1939年8月,担心纳粹德国率先制造出这种武器,物理学家西拉德(Leo Szilard)想说服美国抢在德国前面制造。西拉德觉得自己名望不够,拉上爱因斯坦一起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请求美国制造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

1942年6月,美国批准了曼哈顿计划,利用核裂变反应来制造武器。这种武器被命名为原子弹。曼哈顿计划动用了无数科学家,耗资几十亿美元,于1945年7月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实验,成功按计划并造出了原子弹。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领导了曼哈顿计划,他被后世誉为“原子弹之父”。

一项重要发明,背后通常有很多人的付出。

如果没有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的实验,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作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迈特纳和弗里施的理论解释,就不会有原子弹的制造,那这些人也都能算作原子弹之父。如果说原子弹之父让多个人来当不合适,他们至少是原子弹之叔。迈特纳是女性,曾有人把她封为“原子弹之母”。

先有理论上的发现,再有工程上的实践,原子弹的发明如此,计算机的发明也是如此。

图灵和他的图灵机

艾伦·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生于英国伦敦,从小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数学。1931年,图灵获得数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36年,年轻的图灵发表了那篇日后鼎鼎大名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

该篇论文中,图灵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图灵机,是一种抽象的计算模型,把人用纸笔的计算过程抽象化。

巧的是,在图灵论文发表的前几个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隆佐·邱奇(Alonzo Church)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邱奇的研究成果叫做``{\normalsize (\lambda )}演算''。可以说,{\normalsize (\lambda )}演算等同于图灵机。

邱奇是计算理论的权威,他审读了图灵的论文,并邀请图灵到普林斯顿大学就读。图灵应邀成行,成为了邱奇的学生,后来在普林斯顿拿到了博士学位。

前面讲过,有了理论基础,才使得制造原子弹成为可能。{\normalsize (\lambda )}演算和图灵机是制造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肯定了计算机实现的可能性。有了{\normalsize (\lambda )}演算和图灵机的理论,计算机的制造成为迟早的事儿。

{\normalsize (\lambda )}演算比较偏于晦涩难懂的理论,相比而言,图灵机的概念更具体、更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图灵机模型设计了计算机的主要架构,引入了算法与程序语言的概念,对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方案。图灵机对后世影响较{\normalsize (\lambda )}演算更大。

图灵和邱奇研究计算理论时,都是当作数学问题在研究,邱奇教授的身份也是数学家。前面是化学家打开了核物理科学的大门,这次是数学家打开了计算机科学的大门。

因艾伦·图灵对于计算机理论的杰出贡献,后人称他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他的老师邱奇教授也作出了贡献,甚至更早,但没有分享到此荣誉。

原子弹的制造有名份的争议,计算机领域也处处有名份的争议。

1950年,图灵发表了又一篇鼎鼎大名的论文,题为:《计算机器与智能》。这篇论文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缩写为AI)的开山之作。随后,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

人或者计算机藏在幕后,由测试人员进行提问,根据答案来判断被测试的是人还是机器。如果有超过30%
的人把计算机当成了人,该计算机就通过了图灵测试。简单来说,能通过图灵测试就意味着计算机具备人工智能。

由于图灵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创性的研究,他得到了另外一个头衔:``人工智能之父''。

图灵是一位同性恋,终身未娶,没有子女,没有当过父亲。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让他成为另外意义上的父亲。他创造的成果,延续着他的思想,持续造福人类。

科学家之外,图灵还是一位跑步好手。他参加过多次马拉松比赛,最好的成绩是2小时46分,这个成绩在当时很了不起。图灵一度非常渴望代表英国去参加奥运会,因为伤病的原因,未能如愿。

跑步的梦想破灭,让图灵备受打击。这倒也好,这样图灵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科学研究上。对他打击更大的是因为他的同性恋身份。那个年代,同性恋在英国是违法行为,使得图灵的处境很糟糕。1954年,图灵咬了一口沾有氰化物的苹果,在家中自杀身亡,不满42岁。

天才就此陨落,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

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设立图灵奖,奖励那些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图灵奖是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项,相当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2012年,逢图灵诞辰100周年,多位图灵奖得主聚在一起,缅怀这位计算机领域的先驱。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起初,没有计算机,人创造了计算机。

1937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阿塔纳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和他的
学生贝瑞(Clifford Berry)开始设计一台电子计算机,1939年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使用阿塔纳索夫和贝瑞的名字命名:Atanasoff–Berry Computer,简称ABC。尽管ABC计算机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相比,有很多不足,但ABC计算机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的重要元素,第一次使用二进制运算和电子开关。

阿塔纳索夫说他是在一次开车旅行过程中得到的灵感。灵感闪现的时候,他停下了车,走进一家酒吧,点了一杯威士忌,在餐巾纸上记下了自己的想法。

邱奇和图灵这对师生说计算机理论上可以搞出来,阿塔纳索夫和贝瑞这对师生就真的动手搞了出来,搞了一台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机器。这台计算机使用电子设备,所以称为电子计算机。

许多书上说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并非如此,ABC计算机才是世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2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塔那索夫和贝瑞中断了对ABC计算机的研究,分别转向参加了不同的国防科研任务。当时,ABC计算机还没有出名,很快被人遗忘。

二战开始后,美国军方的弹道研究实验室为了提高炮弹射击精度,有大量的弹道数据需要计算。尽管军方雇用了很多人参与计算,但计算速度远远赶不上需要。这种背景下,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奇利提出了设计一台电子计算机来提高计算效率,得到了军方的支持。

莫奇利(John Mauchly)和本校研究生埃克特(J. Presper Eckert)主导了这台机器的设计。项目1943年开工,1946年完工。三年多的时间,他们活儿没少干,最终交出了一个大家伙。这台被命名为ENIAC的机器,诞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里,使用了将近两万多只电子管,重三十多吨,这在当时有点不可思议。

早诞生的ABC计算机一直默默无闻,晚诞生的ENIAC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媒体误认为ENIAC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做了不少宣传。莫奇利和埃克特还给ENIAC申请了电子计算机的相关专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莫奇利在设计ENIAC之前,见到过阿塔那索夫,还在他家做客过几天。这期间,莫奇利见到了ABC计算机的设计稿,也参观测试了ABC计算机的原型机,由此得到了启发。莫奇利看到的设计稿没准就是那沓子酒吧里的餐巾纸。

后来事情闹到了法院,最终法院裁撤了莫奇利的相关专利,将荣誉归还给了阿塔那索夫,认定他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这下子,阿塔那索夫出名了。之前还有人把电子计算机之父''的名号给过莫奇利,法院判决之后,电子计算机之父''的名号回到了阿塔那索夫身上。原来,莫奇利只是养父。

是的,科学界关于名份的争议一直很多。

专利撤归撤,莫奇利和埃克特功劳不能因此抹杀,养父也不容易。ENIAC在ABC的基础上有很大突破,更接近现代计算机,功能强大,创新很多,影响深远。和ABC不同,ENIAC是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

ENIAC计算机造好的时候,二战已经结束,但ENIAC没闲着,持续工作了十年才退役。参与ENIAC研制的很多人,后来也都成了计算机领域的优秀人才。

阿塔那索夫发明ABC之后就远离了计算机的中心,莫奇利和埃克特一直在计算机领域发展。名份的事放在一边,客观来说,对计算机行业的贡献还是莫奇利和埃克特更大。

后来设立的另一项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奖项——``计算机先驱奖'',曾把奖项分别颁给了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克特,以此表彰他们在电子计算机工程上的贡献。

图灵和冯·诺依曼

图灵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的时候,认识一个人,叫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他们俩在普林斯顿的花园里聊过天。冯·诺依曼仅比图灵大九岁,但他成名较早,在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很有名气,是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最年轻的教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还有个教授,叫爱因斯坦。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总会有感叹,原来大人物们都相互认识。

冯·诺依曼出生于匈牙利,天资非凡,从小就显示出数学才能和过人的记忆力,有过目不忘之能。在普林斯顿大学,他是个全才式人物,研究领域很广,数学是他主要研究方向,博弈论也有丰硕成果。冯·诺依曼是数学家、物理学家,还有好几种家,他的头衔一大堆。冯·诺依曼被视作上世纪最杰出数学家之一。

图灵性格较为孤僻,冯·诺依曼则完全相反,据说他很爱讲段子,还经常讲一些不适合成年人听的段子。关于冯·诺依曼的故事很多,这些故事都是在说他聪明,说他好玩。感兴趣的话,可以从网上找一些看看。

图灵毕业的时候,冯·诺依曼曾邀请他留在普林斯顿和自己一同工作,被图灵谢绝了。图灵回到了英国,在剑桥大学继续从事他的研究。

二战期间,图灵应召到英国外交部通信处从事军事工作,主要工作任务是破译敌军密码。英国不断破译密码,德军不断提高加密技术,彼此较量,互相斗法。

德国最新的洛仑兹密码机让英军的破译工作陷入困境。好在破译密码的团队当中有图灵。1944年,在图灵的指导下,英国成功造出了一台名为Colossus的电子计算机。造出后没多久,Colossus就被用于密码破译。

经过一番较量,Colossus计算机完胜洛仑兹密码机。一份份破译成功的文件被传到了英军和盟军的指挥部,为扭转战争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人说,图灵的工作,使得战争提前结束。如此评价,不可不谓之高。

二战结束后,使用过的Colossus计算机被销毁,有关的档案成为绝密文件。Colossus计算机就像从没出现过一样,悄无声息。直到档案解密,人们才知道,早在ENIAC计算机之前,还有过Colossus计算机。无论如何,ENIAC也算不上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ABC计算机不可编程,算起来Colossus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电子计算机。

科技不仅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战争的爆发,让无数科学家参与了军方的工作。战争期间,图灵在英国参与了密码破译工作,冯·诺依曼在美国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卓越贡献。

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也大量的计算工作要做,冯·诺依曼听说莫奇利他们正在研发ENIAC,就带着计算任务找到了他们,并参与了ENIAC研发工作。

不得不佩服冯·诺依曼的聪明,他很快就指出了ENIAC设计上的不足,ENIAC按原方案制造的同时,冯·诺依曼开始构想自己心目中合理的计算机方案,他设计了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计算机方案。

1945年6月30日,由冯·诺伊曼撰写的《EDVAC报告书的第一份草案》发布。草案是一份未完成文件,共101页,日后被称为``101报告''。

这份报告是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献。报告中,冯·诺伊曼提出了制造电子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的新思想。大师就是大师,报告中思想过于超前,报告中确立的体系结构被称为冯·诺伊曼体系结构,这套体系结构一直沿用至今。

原子弹发明的背后有很多人的努力,电子计算机也是。有人提出了理论,说计算机可以造出来;有人真动手造了出来;冯·诺伊曼说这么这么造会更好。

冯·诺伊曼体系结构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人们把他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听到计算机之父的说法后,连连否认,他说计算机的之父的殊荣当归图灵。

战争让无数生灵涂炭,战争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战争的需要,才会不计代价地在相应技术领域投入资金和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原子弹,催生了现代电子计算机。冯·诺伊曼是站在原子弹和现代电子计算机路口的那个男人。

图灵的工作让战争提前结束,冯·诺伊曼的工作也对战争提前结束有帮助。

战争结束了,技术没有停止步伐,计算机没有停止制造。冯·诺伊曼设计的EDVAC计算机,被造了出来。在英国,图灵重新设计了新的ACE计算机,被造了出来。

多家商业公司也关注到了电子计算机,纷纷学习制造。就这样,一台又一台电子计算机,被造了出来\ldots\ldots

计算机时代真的来了

早在1944年,就有了EDVAC建造计划,1949年勉强交付给了弹道研究实验室。交付时还有不少问题,折腾了两年,1951年才投入使用。为啥拖了这么久?是因为有人撂挑子了。

EDVAC是冯·诺伊曼设计的不假,但建造的事他没管。建造计算机的任务一开始归莫奇利和埃克特。活没干完的时候,这俩人从宾夕法尼亚大学辞职了,走的时候还带走了不少人。

辞职的原因和冯·诺伊曼有些关系。本来大家一起合作,但周围的人总是把冯·诺伊曼捧得高高的,那份EDVAC报告书上也只有冯·诺伊曼的名字,他俩就有些不服。另外,因为ENIAC的事,有一些专利上的纷争,再加上他俩看到了计算机的商业前景,就干脆散摊子走人了。

很多科研成果都是从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业,计算机也是。

辞职之后莫奇利和埃克特合伙开了个计算机公司,这算是世界上第一家计算机公司。他们说服美国人口普查局签订了一份合同,建造一台计算机用于人口普查。

1951年,新的计算机造了出来,被命名为UNIVAC,如约卖给了美国人口普查局。当UNIVAC造出来的时候,莫奇利和埃克特由于资金困难,已经把公司卖给了雷明顿兰德公司,他们俩人也跟了过去。所以,UNIVAC算是雷明顿兰德公司生产的。UNIVAC很成功,陆续造了几十台,第一台就被命名为UNIVAC I。

1952年,美国总统大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使用了一台UNIVAC计算机来预测选举结果。当时人们普遍预测选举两位候选人势均力敌,UNIVAC却预测艾森豪威尔大胜。选举结果出来后,同UNIVAC预测的结果相差无几。真是神了,电子计算机一下子引起了轰动。电视主持人夸UNIVAC计算机是``无与伦比的电子大脑''。后来,便称电子计算机为电脑。

二战期间,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最高司令,战争结束后,将军脱下战袍,成功竞选美国总统,为社会服务。战争结束后,计算机也不再只是为军方服务。自UNIVAC I开始,计算机开始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普惠大众。

雷明顿兰德公司很成功,UNIVAC卖得很好,这让IBM的人坐不住了。IBM是老牌公司,有实力,美国人口普查局这样的机构一直是他们的老客户,居然眼睁睁看着被雷明顿兰德抢了生意。丢掉了的,就再抢回来,计算机必须造。

IBM起点很高,请来了冯.诺依曼做顾问。

1953年,IBM正式对外发布自己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IBM701。发布会搞得很隆重,IBM邀请到了众多商界和科技界名人来捧场,到场的人当中有奥本海默、冯.诺依曼和肖克利。

原来名人们都认识,以前不认识的人,也容易在各种会议上遇到,然后就认识了。

奥本海默和冯.诺依曼不必说,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当时也是大名人,他的出名是由于晶体管的发明。前面说到的电子计算机使用的都是电子管。电子管个头大,耗电多,容易坏。晶体管是电子管的替代者,晶体管技术成熟后,全面取代了电子管。

1947年,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肖克利,同他人一起发明了晶体管。后来,肖克利因为这项发明获得诺贝尔奖,可见晶体管发明的重要性。再后来,肖克利带着发明成果,离开了贝尔实验室,到了硅谷,造就了另一番传奇。硅是制造晶体管的重要材料,硅谷的``硅''字,和肖克利密不可分。

IBM还是有实力,出手不凡。在IBM701发布之后,很快就在电子计算机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不断扩张。1956年,美国选举再度来临,在电视上预测选举结果的不再是UNIVAC,IBM生产的计算机抢了风头。

肖克利在贝尔实验室发明的晶体管,贝尔实验室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1955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TRADIC。很快,IBM也宣布不再制造电子管计算机,新制造的产品全部使用晶体管。

计算机应用领域越来越多,需求也越来越多。哪里有商机就往哪里去,多家公司纷纷加入了计算机的制造行列。

话说当莫奇利和埃克特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离职之后,并没完全脱离学校,他们在宾大莫尔学院持续搞了一系列讲座,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IBM、贝尔实验室、美国通用电气公司\ldots\ldots 很多学校和公司派人参加了学习。莫尔学院讲座是多家公司制造计算机的起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宰市场的计算机制造商共有八家,其中IBM独领风骚。人们戏称这八家公司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那个年代研制的计算机主要是大型机。所谓大型机,首先是个头大,其次是任务大,价格也昂贵。个头确实大,尽管使用晶体管之后,个头有所减小,依然很大。任务确实也够大,当时计算机的服务对象都是大型机构,工作重要,数据量和计算量都很大。

当时还有一家叫公司做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避开了大型机的竞争,独辟蹊径,开拓了小型机的市场。

DEC的创始人出身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当时也是在给军方做项目。在林肯实验室参与的一些工作让他们有了制造小型机的想法,后面出来成立了公司,专门生产小型机。DEC制造的小型机叫PDP,1960年推出了PDP-1。

大型机不仅个头大,使用的人也很多,好多人抢着用一台机器。机器笨重,不方便搬移,用的时候就排队在机房使用。小型机的``小''是相对于大型机而言。小型性能没大型机强,但小型机体积小,成本也低,使得一些科研人员自己有一台计算机成为可能。小型机给计算机的使用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

晶体管之后,对计算机制造影响重大的另一项发明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把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器件集成到半导体晶片上。常说的芯片就是指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技术的使用,让计算机变得体积更小,耗电更少,成本更低,性能更高。使用上集成电路之后,大型机和小型机都变小了。

集成电路有两位发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和罗伯特·诺伊思(Robert Norton Noyce)。他们在前后差不多的时间里各自独立发明了集成电路。2000年,杰克·基尔比因集成电路的发明,被授予诺贝尔奖。尽管罗伯特·诺伊思的发明更具工程上的实用价值,但诺奖颁给集成电路的那年,罗伯特·诺伊思已经去世,同诺奖失之交臂。

罗伯特·诺伊思当年曾追随过肖克利,在肖克利的手下工作。由于不满肖克利的管理,罗伯特·诺伊思和戈登·摩尔等八个人一起离职,创办了仙童公司。这八个人被肖克利斥为``八叛徒''。再后来,罗伯特·诺伊思、戈登·摩尔还有安迪·葛洛夫一起离开了仙童,创办了英特尔公司,就是那家很有名的生产CPU的公司。

1964年,IBM在全美多个城市举行记者招待会,上万人参加。掌门人小沃森,租用了一列火车,同二百多名记者一起,浩浩荡荡开到了波基普西实验室。在波基普西实验室,小沃森高声宣布IBM System/360研制成功,现场掌声如雷。System/360是新一代采用集成电路技术的计算机,研发过程中投入巨大,几乎赌上了IBM公司的未来,好在最后成功了。

自此往后,IBM System/360风光多年,影响深远,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传奇。

1965年,DEC推出了PDP-8。使用了集成电路技术的PDP-8变得更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型机。往办公室摆上那么一台,自己想用的时候随时用。

自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技术不断在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在拓展。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1965年,更多的人用上了计算机,计算机影响越来越大,计算机的时代到来了。

1965年前后, ``叛徒''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指出,每隔十八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增加一倍,价格降低一半。晶体管数量的成倍增加,意味着性能也是成倍增加。

摩尔很有洞察力,随后几十年计算机的发展验证了摩尔定律。

随后的几十年,计算机性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便宜。计算机厂商在小型机基础上发展了个人电脑,个人电脑让计算机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工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创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