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爱国愁(三)

                  从《藤野先生》谈鲁迅的爱国情

                                      温书

        昨天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1-3段)。在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的爱憎源于他对自己国家的深爱之情。

        1926年鲁迅先生发表的《父亲的病》中,我们看到鲁迅的父亲因庸医愚昧去世,东渡日本后,鲁迅在仙台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这也是他选择去仙台学医的原因。

          我们接着看文章的仙台求学部分。

          于是文中第四五段记叙道: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 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然而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这是文章的四五两段。四段中,从“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中概括出:这是去仙台的路上的见闻。一路见闻应该有很多吧,为什么只对“日暮里”和“水户”有记忆呢?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回答。学生回答:我们刚学过的崔颢的《黄鹤楼》

              唐朝·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的就是无尽的思乡之愁,鲁迅当时在日本思乡之情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引发游子思乡的名字啊。此时此地此名正与鲁迅的思乡之情碰撞在了一起,所以记忆很深啊。(回答的好啊)

            至于第二个名字“水户”那是因明朝忠臣朱舜水客死此地,注解上可见,也是跟自己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连去仙台的路上作者记忆里满满的都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国家,浓浓的忧国之情处处皆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五段,学生抓的重点句是“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这里初到仙台受到受到仙台医专职员对作者的优待。“大概”表推测诙谐的语气,当地人把他当作“稀有”的人物,所以才特意优待他对待。把自己与北京的白菜,浙江的芦荟进行类比,明明受到了仙台的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的优待,甚至还不让我与囚人一个食堂也是表达对我的尊重。这些都是仙台医专职员的友好关心,与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而我却不敢承认,就是因为当时自己的国家落后,是弱国,不自信,这是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体会。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客店条件不好,不易入睡,但作者居然睡安稳了,标明作者不在乎生活环境的好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与上文“清国留学生”的纸醉金迷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为下面藤野先生的出场做好了铺垫陪衬。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的爱国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