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申请八卦

主要聊聊刚刚结束的博士申请期间的一些points与周遭的八卦

1. 毋庸置疑的是现在申请推荐信尤其是有networking的推荐信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暑研抑或海外毕设几乎成了标配,但并非没有海外经历和推荐信就一定是loser,不同专业也不能一概而论。浙大在海外毕设上走在前头,最早那届录了六七个MIT phd,然而百家争鸣的今天暑研早已不能与几年前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对于国内弱本同学来说一段海外经历(2+2项目是极好的,去看看交大密院的结果吧,上纽宁诺之流的申请结果应该也会吓你一跳)或者海外硕士是绝对不亏的(土豪们快上啊),去年MIT就录了一个国内二本CMU硕的。

2.暑研的项目也请各位思忖下拿return offer的难度吧(发了四五封陶瓷,拿到第一个skype就屁颠屁颠去了,悔恨啊):强commitee与否、录取人数多少,往年陆本offer数量以及老板与admission commitee member的关系皆须考虑。我找的AP在commitee说不上话,program小得不行,几年才一个陆本(最近发现16 Fall有位北大少年班神童拿了面试,最后归宿是MIT),加之组里恰好还有另一个美本美硕申请,感到老板的为难之后我非常善解人意地没有提要求(其实是自己太渣,底气这种东西大概是不存在的)。但据知情学姐透露,直接找program里感兴趣的老师捞你去面试是颇具希望的,目测陆本基本都是被老师捞起来。另外今年有位MIT暑研小姐姐因为老板与department head的关系僵硬,早已被默拒(然而她手握MIT另一个系的offer,哭诉着没有被Stanford录取。关于暑研还有一点要提,相信许多老板不会把自己的核心项目给到你--一个可能只待半年的本科生--手上,然而你应该尽力融入到老板的核心中,慢慢取得老板的信任,那么return offer也就不远了。我个人由于学长的亲身经历是清楚这一点的,但当时对老板的核心项目实在不感兴趣,加之比较佛便放弃了挣扎,最重要的是到后期已经对这个return offer都不感兴趣了(谁知道人的兴趣转变会这么快呢,真为自己的phd生涯担忧,已经准备多拍拍电影找条quit的后路了)

3.虽然都说顶校偏爱优质本科生,就我有限的观察来看,国内大牛实验室的硕士加上漂亮publication在对应方向上的牛校申请优势仍然大,排名靠后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今年交大已知录了MIT EECS 3个,其中两个为硕士,另外一个本科生也是被暑研导师捞了一把才得以摆脱全聚德。

4.善于利用本校资源吧,去年交大录的一MIT EECS就是因为某土豪校友的赞助,这位校友在交大扬言可以turn to him,于是乎。

5.博士申请中介的全套服务就算了吧,phd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不是中介能够填补的gap,尤其是周围用某盟的甚多,交钱前后的嘴脸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我建议没有native speaker资源的可以单独购买文书修改的服务,有暑研的赶紧抱住labmate的大腿啊,我的大腿们帮我改SOP比我自己还认真,也是惭愧。


最后,其实好的学校和program可以给你带来信心和心理上的优势,但最终落到你身上的是老板,而老板如何则运气成分就更多了,所以做足功课,以平常心面对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士申请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