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才读懂你的幸福与哀伤

01

      料理完爸爸的后事,烧完头七,我回到了上海的小家。那个以往总是牵挂的老家,随着爸爸妈妈的离去,好像只存在了记忆里。

      回来时,行李里多了一沓厚厚的老照片,全都是爸爸和妈妈的。

      按照老家的习俗,亡人的照片和物件,都会在“三七”那天一起烧掉。我不忍丢下爸爸妈妈留在这世上最后的记忆,坚持带回来做纪念。

      照片里他俩都那么年轻、那么漂亮,带着浓烈的烟火气。那么多年的纠缠、折腾,都打不散的两个人,这下子,随着爸爸的离去,以另一种方式,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

      希望这一次,他们能幸福。

02

回到上海以后,人像被掏空了一般。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两岁的男宝,异常活跃,以前我都是严密盯着他,不敢有闪失。

这次回来,我却经常恍惚走神,常常是他为了博取存在感,把头贴近我的眼前,大声叫“妈妈、妈妈”,我才猛醒过来。

生活的无力感,席卷蔓延。

我知道我需要调整了。

于是,开始奢侈的看电影。以前,因为照顾宝宝和打磨课程,我除了睡眠,几乎没有安排娱乐的时间。

看喜剧电影,总觉得他们的刻意搞笑反而让我感到呱噪辛苦。

看动作电影,也觉得苍白无力。

看悲剧电影?算了吧,我觉得主角都没我悲剧。

直到我遇到了这部疗愈的日本生活电影《海街日记》。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在日本镰仓外祖母遗留下来的屋子里,居住着相依为命的香田三姐妹,幸、佳乃与千佳。

某天,她们突然收到了从15年前音信杳无的父亲的死讯,早已印象模糊的两个妹妹感受不到任何难过情绪,而大姐想到曾被抛弃仍无法原谅父亲。

尽最后义务去为父亲上香的三个人在葬礼上意外遇见了同父异母的小妹浅野铃,发现她的亲生母亲、当初抢走父亲的那女人早已过世,丧父后她也并未受继母善待,已无依无靠。

三个姐姐决定接纳这个孩子,与她们一起生活。

然后就是小妹搬进来之后,大家一起吃饭、酿青梅酒、放花火。一起聊对父亲仅有的记忆。一起对着大海,喊出对父亲的抱怨。

没有煽情,没有大段对白,就像是纪录片一样,伴随着小镇的人情风物,淡淡忧伤却又隐藏巨大生命能量的情绪,在每一个日常场景中流淌。

03

我承认,这一次我没再走神,完全沉浸入剧情。

特别是电影的情节推进是以三个葬礼进行的。

以前在其他电影里看到葬礼的情景,大部分的用意只是代表了剧中人的命运。

这一次,葬礼像是一个肃穆的载体,让人们用告别、目送、给逝者最后一次的温暖回望,去照见自己的心灵缝隙。

带着疗愈的力量。

尤其对于刚操办完父亲葬礼的我。

之前我对于参加葬礼后还要去聚餐这件事,很难理解。我们不应该是悲痛欲绝,还吃什么饭?不是多余吗?

但当我们在医院扛了二十天,昼夜不停轮替照顾病危的父亲,不敢合眼。即使轮到休息的时间,听到电话也会立刻吓到腿软,生怕传来不好的消息。

所以我们姐妹相约,有事微信说,不要打电话,除非爸爸病情紧急。

最后一天,送爸爸走时,诀别的悲伤崩溃而出。我坚持坐上灵车,守护爸爸最后一程。

之后就要抽离情绪,安排葬礼事宜:通知亲友,安排去殡仪馆和墓地的车辆,挑选遗像、买骨灰盒和各类祭品、择时将爸爸妈妈合葬、安排给爸爸送行的亲友聚餐……

这些要操办的流程走下来之后,发现没什么精力去悲伤了,这可能是古人沿袭下来厚葬习俗的潜在用意吧。

就像《海街日记》这部电影里,人们参加完葬礼,拭去泪痕,穿着黑衫素服回到家,谈论的还是今年天气怎么样?梅子酒的味道如何?品品时令小吃,望望窗外风景,慨叹:人就是这样,说走就走了……

那么真实,那么有着生命力量。

爸爸走后,葬礼结束,妹妹先要返回福建。离开的前一晚,我们送走最后一批亲友已经是晚上十点。

才发觉大家忙到都忘记吃晚饭。

于是我们三姐妹聚在一起,煮点清粥,备点小菜,边吃边聊,这个场景在我家已经十几年没出现过了。

每年连春节都凑不齐人,因为妹妹是个旅行过年的拥护者。她的春节都是在异国他乡。妈妈离世那一年,我们力劝她回来过年,她依然去了台湾,三月,妈妈就走了。我们一家,从此不再有团圆……

这一次爸爸也走了,妹妹葬礼第二天就要回程,这一晚我们静静吃着暖胃的清粥小菜。

最后洗碗,依然是石头剪子布决定,如二十年前我们还是少女一般。依然是妹妹先赢,依然是我在第二轮和姐姐的对决中败下阵来。

我充满仪式感的,认真清洁每一副碗筷。

因为,这带着我家人温度和气息的平常物件,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触摸。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一次我才读懂你的幸福与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