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第十二》17:化解难题的不二法门

《论语·颜渊第十二》17:化解难题的不二法门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季康子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正常情况下,凡有人向孔子请教学问,孔子的答语在《论语》中都会记为“子曰”,当然了,也有例外,如果是诸侯向孔子请教,答语一律会记为“孔子对曰”。季康子是例外中的例外,在《论语》的前十章,对他的答语同正常人无二,到了后十章,对他的答语采用的是诸侯待遇。

很显然,在这里,在编纂《论语》的孔门诸弟子眼中,这位季康子已将俨然就是诸侯了。

季康子的一生,概括起来,突出贡献有三:一是拒绝逢迎吴国,搞了一次相对成功的对吴外交,让弱小的鲁国在外交形象上显示了风骨。二是鲁哀公十一年,主导、决策币迎孔子归鲁,为其著书、讲学创造条件,使得孔子有大量经典留世。三是多次向孔子咨询政事,使得孔子的为政思想得以系统呈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季康子享受诸侯待遇,一定程度上,既是他作为鲁国权臣——实际掌权者的隐喻,也是出于对他彰显孔子学问之功的“回馈”。

这一次季康子问政,孔子的对答,使用的仍是他老人家化解问题的不二法门:

一、外向内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并非季康子不懂政事,作为鲁国权臣,季康子的政治手段是一套一套的。年轻时,在与强国鲁国的外交斡旋中,人家便展现过无与伦比的睿智判断力、精妙绝伦的应对力。

季康子问政,不是有具体的政治难题要解决,人家这是思想级的对话。尊孔子为长老,相当于高级智囊团,多少有些提升自己政治系统化程度,总结个人政治思想的意味。

孔子的对答,也不是要给出具体建议,而是在对方已有为政能耐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升级。相当于今天的健身私教,有点手把手,包教包会包提升的意味。

孔子讲“政者,正也”,是有针对性的。季康子所问“政”,是有着具体的政事经验基础的,客观来讲,都是有外显的具体表现的。拒吴外交也好,币迎孔子也好,都是外显的具体大事。当然,更包括鲁国正常的运转,与周边大过的关系等等。

孔子讲的“正也”,实际上将当事的视角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向——从外观转向内观。一应政事的外观效果,都应向主政人的内心上求。主政人的内心是正的,内心里欲行之道是正道,外观他的政事效果也必然是正的。

毛泽东同志讲,所谓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对方的人搞得少少的。要想组织、团结起更多的群众,组织起更大的力量,必须走正道。要知道“邪不压正”,偏邪再有力量,也不会比正道更有号召力。

二、人向己求

孔子接着往下抖包袱——“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要知道,他老人家在子张问政时,讲得可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这便是圣人的高妙之处,老人家头脑中装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而且能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同时存在且条理分明。这才叫一流的智慧。主政者“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行政者“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才叫各守其位,秩序井然。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中的“子”是谁?是季康子,是自己。“孰”又是谁?是行政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要想他人正,还得向自己身上求,自己挣了,天下没有不正的道理。自己不正,也没有要求天下正的可能。

“帅”有率领、领导的意思,主政者自己率先带领走正道,天下人自然会“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跟着一起走正道。家事、国事、天下事,各种政事也就自然而然能走上正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颜渊第十二》17:化解难题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