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

本书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所著,全书共三篇十一章。第一篇核心素养的意义,第二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第三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本书旨在为我们解读:究竟什么叫素养?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前言: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1.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先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016年底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

第一章素养与核心素养。第一节  素养

1.素养是指沉淀在人的身上,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与素质不同,素质是先天的禀赋,素养是后天的产物。素养与教养不同,教养及教育出来的素养,而素养更多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我们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得多,而育的少。教像工业,育像农业,教出来的多半是外在的知识和技能;愈出来的才是内在的能力和品格。素养与修养、涵养不同,修养、涵养即自我修炼,涵泳形成的素养。他强调自我教育在素养形成中的作用。素养与文明习性,从个体的角度讲,素养是个体的习性习惯,从社会的角度讲,素养是一种社会价值,一种人类文明。总之,就来源而言,素养来自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教育;就形成机制而言,素养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

2.素养的构成: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自己的精神长相、涵泳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只有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气质,才称得上是一个有素养的人。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于个体生命不可剥离,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学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个人怎么认识世界,怎么思考问题,集中反映了一个人在智力、学识上的素养。

3.素养的特性:知识能力可以转化为素养,素养也可以转化为知识能力。就结构而言,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就成分而言,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素养的知识和能力;就内容而言,素养具有广泛性;就表象而言,素养具有稳定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