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flow模型分析

The Dataflow Model 是 Google Research 于2015年发表的一篇流式处理领域的有指导性意义的论文,它对数据集特征和相应的计算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针对大规模/无边界/乱序数据集,提出一种可以平衡准确性/延迟/处理成本的数据模型。

逻辑引擎设计

无论是流式计算/微批次或是批处理,它们要处理的问题都可以抽象为以下几个问题:

  • What: 需要计算的结果数据是什么
  • Where: 计算的上下文环境是什么
  • When: 什么时候计算输出结果
  • How: 如何修正早期计算结果

针对这些问题,The Dataflow Model 分别提出了:

  • windowing model;
  • triggering model;
  • incremental processing model ;

这些模型并不依赖物理引擎的具体实现,以允许系统设计者结合自己需求灵活集成其中的思想,以及在CLC三者中寻找平衡。

windowing model

  • Windowing 策略描述了事件处理的上下文,即Where的问题;
  • 该论文在原语上提供了GroupByKey,支持聚合的系统经常会将其重新定义为粒度更细的GroupByByAndWindow;
  • 从模型简化的角度上,把所有的窗口策略都当做非对齐窗口,而底层实现来负责把对齐窗口作为一个特例进行优化;
  • 窗口操作可以被分隔为assignWindows和mergeWindows两个相关的操作:
    • assignWindows即为事件分配对于的窗口(零个或多个);
    • mergeWindows即对多个窗口进行合并,通常的使用场景是滑动窗口(校准窗口)间的合并和会话窗口(非校准窗口)间的合并,窗口合并包含以下几步:
      • DropTimestamps: 删除数据上的时间戳,因为窗口合并后,后续的计算只关心窗口;
      • GroupByKey : 把(值,窗口)二元组按键进行分组;
      • MergeWindows : 把同一个键的(值,窗口)进行窗口合并。具体的合并方式取决于窗口策略;
      • GroupAlsoByWindow – 对每个键,把值按合并后的窗口进行进一步分组;
      • ExpandToElements – 把已经按键,按窗口分好组的元素扩展成(键,值,事件发生时间,窗口)四元组;

triggering model

触发器决定了什么时候一个窗口被计算和输出为窗格(稳定的计算结果),即When的问题。Trigger为一种受内部或者外信号触发GroupByKeyAndWindow执行并输出执行结果的机制:

  • 窗口: 决定哪些事件发生时间段(where)的数据被分组到一起来进行聚合操作;
  • 触发: 决定在什么处理时间(when)窗口的聚合结果被处理输出成一个窗格;

触发器还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模式来控制不同的窗格(计算结果)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 抛弃:窗口触发后,窗口内容被抛弃,而之后窗口计算的结果和之前的结果不存在相关性;
  • 累积:触发后,窗口内容被完整保留住持久化的状态中,而后期的计算结果成为对上一次结果的一个修正的版本;
  • 累积和撤回:触发后,在进行累积语义的基础上,计算结果的一份复制也被保留到持久化状态中。当窗口将来再次触发时,上一次的结果值先下发做撤回处理,然后新的结果作为正常数据下发;

incremental processing model

Lambda 架构包含三个核心 view: batch view ,real time view 和 query view:

  • batch view 存放较早前(一般是数小时以前)的完整数据的离线计算结果;
  • real time view 存放的是未进入 batch view 的数据的计算结果,这部分会随着新数据到来而频繁更新;
  • query view 负责处理查询,合并 batch view 和 real time view 的结果输出。

参考:

  • http://www.whitewood.me/2018/05/07/The-Dataflow-Model-%E8%AE%BA%E6%96%87%E6%80%BB%E7%BB%93/
  •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64911
  • https://www.jianshu.com/p/0faa1c1caa47
  • https://www.infoq.cn/article/dataflow-apache-beam

你可能感兴趣的:(Dataflow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