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悟——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感悟之二

  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悟——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感悟之二

  李镇西老师上课喜欢学生提问或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提出问题,李镇西先不做解答,而是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学生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他就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研究。他常给学生说:“上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领悟了多少。”

  李镇西讲《孔乙己》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要看谁问题提的最多,因为在他看来,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读懂了课文的学生。

  学生们于是纷纷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对于课堂气氛也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假如一节课一直是这样的,给人的感觉定是杂乱无章的,因为课文长,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分析难以给人清晰的头绪。而李镇西老师的教学思路是明晰的,他在课前就精心设计了一个牛鼻子问题——为什么文末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他打算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解剖,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并感受特定的社会环境,这句话就是课文的文眼,抓住了这句话,就抓住了破题的关键。

  恰好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李镇西老师随即引导学生紧扣“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进行深入挖掘,于是乎和学生一道分析孔乙己的遭遇,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学生们纷纷发言。在激烈的发言中,学生感悟了孔乙己,更感悟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对“大约”和“的确”两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

  这堂课还有一个亮点,李镇西老师让学生给课文加副标题,学生们加的有“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等等,拟副标题可以直接训练学生感悟文意的能力。

  临下课时,李镇西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还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这种练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一定要思考学生通过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悟——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感悟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