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力新生大学书影评征文|时雨|豆瓣9.1《何以为家》:生而为人却无以为家,人生实苦但人间值得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

“为什么?”

“因为他们生了我。”

“你想要你的父母做什么?”

“我想让他们别再生了。”

12岁少年站在法庭中,毫不犹豫,平静而冷漠地回答了法官的问题。

孩子当庭状告自己的亲生父母,而且还以这么“荒唐”的理由,这件事情看上去怎么都有些匪夷所思,不过放到电影中,我们却希望这种荒唐事能够真实发生。

《何以为家》是一部改编于真实故事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女性导演拉巴基一贯擅长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挖掘,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展现手法,揭开底层社会的真实面目。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黎巴嫩,由于叙利亚长期的内战,大量叙利亚难民涌入邻国黎巴嫩,主角赞恩一家就是生活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

影片从赞恩的视角叙述,以主角庭审为开端,通过倒叙穿插的方式逐渐拆解悬念,讲述了主人公赞恩起诉父母的行为背后的心酸过往。

《何以为家》一上映,单日票房便仅次于上映不久的《复联4》,上映十天票房突破2亿元,豆瓣评分高达9.1分,该片提名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在本文中,我将从影片的故事内容、人物语言以及影片的人物情感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01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影片开头,身材瘦小的赞恩与父母、兄弟姐妹多人挤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由于房间狭小,他们只能横七竖八地挤在一张铺上睡觉。

虽然家中孩子众多,但他们却从未被爱过。父母的语言暴力、拳打脚踢对孩子们来说是常有的事,母亲不爽时绝不会废话,只会当头来一巴掌,会当着孩子的面吞云吐雾,甚至只隔着帘子和丈夫亲热。

当赞恩鼓起勇气向父母提出想上学的想法,父亲在意的是他上学了便不能去商店打工,而母亲却贪心地算计着赞恩上学了可以偷拿学校的东西回家,没有一个人会在乎赞恩内心真正的想法。

就在这时,妹妹萨哈初潮了,赞恩发现妹妹裤子上的血迹后,急忙把她带到厕所,偷偷帮妹妹洗内裤并警告她一定要将这件事情隐瞒下来,千万不能让爸妈知道。他虽然没上过生理课,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妹妹会出血,但以他的见识,一旦父母知道了,妹妹便会像朋友阿丽娅一样所在家里,短时间内便会嫁出去。


但小孩子的事情,终究还是瞒不过大人。没过几天,父母便邀请房东一家来家中讨论婚事,赞恩满口飙着脏话近乎疯狂地让母亲把房东赶走,最终却无济于事。

门缝里,妹妹被涂上口红穿上纱裙,像一份被准备好的礼物摆放在阿萨德一家面前,赞恩知道父母会把她当做一份礼物送给阿萨德,以换取他们想得到的东西。

赞恩想了一夜,决定要带妹妹离家出走,他打包好行李,把路上的吃食准备好,甚至跟司机讲好了很优惠的票价。万事俱备,只差把妹妹从家中接出来。

但终究,还是晚了一步。回到家,妹妹正被妈妈推搡着下楼,赞恩在楼道里奋力拉住妹妹的手,弱小的身躯把妹妹护在身后,像个大人一样为妹妹求情“她还是个孩子”,冲下楼去挡在父亲的摩托车前,大哭,捶打,叫骂,试图再一次拉住妹妹的手,最后只能追着车子跑一路喊着妹妹的名字。

母亲见状,又气又怒,捉住赞恩,又打又骂,怒吼着:“你以为你是什么了不起的大英雄吗?”面对这样无法挽回的结果,一气之下,赞恩选择离家出走。


时隔许久,当他再次回到家中时,得知的却是妹妹已经死亡的事实,他不能接受,愤怒之下捅了妹妹的丈夫。被捕入狱后,赞恩借助电视节目起诉了自己的父母。

在影片中,从一开始赞恩全家人通过违法手段获取不义之财,到最后的法庭审判,没有一个画面展现了一个家该有的和睦与温馨,有的只是父母的暴力和他们为人父母的失职。

对于赞恩的父母来说,孩子们不过是他们在性欲下对生命的一种延续,随时可以用孩子去换取一些自己觉得物有所值的东西,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价值。

赞恩的父母无疑是失败的,他们行使着为人父母的权利对孩子非打即骂,把孩子当作挣钱的工具、交换利益的货物,却没有履行身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都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但面对这样的父母,家还能称作是家吗?

一个孩子眼中绝望的家与世界,折射出一幅混乱凋敝的民生图景。赞恩的这种经历在贫民窟中并不是个例,而是随处可见的苦难,生而为人却无以为家,这样的无奈是许多难民的真实境遇,同样也是《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的核心。


02 人物语言,内心变化

法官面前,赞恩冷漠而淡定地回答:“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言语中虽带着些孩童气息,但眼神却悲苦而决绝,这份决绝便是来自赞恩的母亲。

入狱后,母亲来到监狱探望赞恩,她安慰赞恩说:“真主拿走了一样东西,总会赐给你另一样东西的,我怀孕了。“

听到母亲毫无感情地说出这些话,他明白了母亲又一次地把生命当作可交换的物品,也预料到这个新生命将来会走上怎样的人生道路,赞恩哽咽着回应:“我太难受了……你说的这些话简直是在扎我的心……我不想在这看见你,你太无情了!“

在说这段话时,赞恩的眼中噙满了泪水,他很难过,他希望能做些什么来阻止父母、以及那些在贫苦中还不断生育的大人,让他们不要再让新的生命经历他所经历的悲哀。于是,他借助了电台热线,向全世界控诉悲惨的现实: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生活是个婊子,我住在这地狱,生活的就像一堆腐肉。我以为我们能活的体面,能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做,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这段话中,赞恩以自己作为例子,向社会揭穿了一个血淋淋的问题:生而不养,是为人父母最为残忍的行为。

另一方面,作为父母,女儿离世,儿子入狱,对于悲惨的现实,他们处于社会底层早已麻木不仁,他们不明白他们做错了什么,因为对他们而言,他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长大的。

正如赞恩父亲在法庭上反驳说:“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

当法官问起他们把年仅11岁的女儿嫁掉时,赞恩父亲回应道:“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吃的喝的都不够,也不能洗澡,电视也看不上。我对自己说,嫁了她,起码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

面对律师的指责,赞恩母亲在法庭上声嘶力竭地哭诉反击:“我一辈子都像奴隶一样工作、卖命……你经历过我的那些难处吗?你过过我的日子吗?你要是经历过,你就早自杀一了百了了……只要能养我的孩子,让我去犯多少罪都行……”


一方面为了养孩子甘愿吃尽了生活的心酸,另一方面麻木地按照过往的方式去生活,让孩子骗取药物通过违法手段以获得不义之财,在女儿初潮之后就将她以物品一样来交换自己觉得物有所值的东西……

我们可以指控这对父母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性中的恶,可以骂他们“不配有孩子”……但他们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这一切的错又是否都在他们呢?

对于身处难民窟的他们来说,活下去成了最至关重要的问题,生活也活成了一地鸡毛,更活成了命运的提线木偶,这是他们对命运的无力反击与妥协。


03 人物情感:有生有养与无生且养

在赞恩离家出走后,他遇见了同样是难民的泰格斯母子,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和现实考验,但泰格斯对孩子的态度却与赞恩父母截然不同。

泰格斯白天工作时就把孩子藏厕所里,借着厕所无人的时候给孩子喂奶。她收留赞恩后,便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赞恩照顾,家中有许多玩具,还有孩子专用的尿不湿。

儿子约纳斯生日,泰格斯便偷偷从饭店拿了蛋糕回去给他庆生;假身份证即将过期,重新办理的价格高昂,泰格斯四处筹钱无果,走投无路的她选择去剪了自己的头发卖钱。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情况多么艰难,泰格斯从没想过卖掉自己的孩子孩子。当办假证阿斯普罗言语刻薄地跟她说:"你的儿子一出生就跟不存在一样,他是黑户,连一瓶普普通通的番茄酱都有名称,有生产日期,有保质期,可你的儿子没有。"听到这种话,泰格斯特的心情是何等的沉重,她只能无奈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但是对于阿斯普罗提出要她拿儿子交换证件,泰格斯特的回答很果断、坚决:"你别想打我儿子的主意!"


她不仅要打几份工和孩子相依为命,每个月还要给母亲寄钱,同时还能接受流浪的赞恩,这一切对体现了她为人母亲该有的责任和态度,更是她善良本质的证明。泰格斯的行为与赞恩父母形成鲜明对比,生活的艰苦和无奈从来都不是父母生而不养的借口。

泰格斯不仅对自己的孩子做到有生有养,对没有血缘关系的赞恩也做到了“无生且养”,她收留了赞恩,并把赞恩当作约纳斯的哥哥看待,她让赞恩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家庭温暖。

而当泰格斯外出被捕时,赞恩无法理解为什么泰格斯没有回家,他虽没有得到过爱,但他却懂得爱别人。即使身无分文,他也愿意穷尽所能得带着约纳斯相依为命,他把约纳斯放进锅中,带着他外出寻找泰格斯,为了养活约纳斯,他抢其他孩子的奶瓶、拉着约纳斯去救济站领取食物,甚至像他的父母一样用违法手段获取钱财维持生活。


最终,赞恩明白靠自己实在无法养活约纳斯,他把约纳斯卖给了弄假证的人,只是因为那个人答应会给约纳斯找一个好的家庭和父母,这是他无奈之下做出的决定,他内心十分难过,不停地抹着眼睛,却还是止不住涌出的泪水。

赞恩与泰格斯母子虽无血缘关系,但他们却胜似亲人。在泰格斯不在的日子里,他把自己当作了约纳斯的父母,他和泰格斯一样与他父母截然不同,他善良、勇敢、有责任心。赞恩对约纳斯的“无生且养”,更像是赞恩对泰格斯的感恩和回报,在这一段故事中,看到最多的是赞恩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是他作为难民未被社会污染的善良表达。


04 最后:人生实苦但人间值得

影片最后,泰格斯终于与儿子团聚了,赞恩也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这个善良的男孩终于在拍摄证件照时露出了全片最灿烂的笑容。

影片之外,赞恩和家人在导演组的帮助下离开了难民营,他远赴挪威实现了自己的上学梦,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美好未来。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是,影片解决了一个“赞恩”的问题,但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赞恩”,他们怎么办呢?

关于《何以为家》的意义,导演娜丁说:“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有句话说:"很多职业都需要考试来确定你是否能胜任,唯有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他们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成为父母。"一个人是否成为父母,任凭自己的意愿,不需要考虑人品善,也不需要考虑自己是否合格,而一个孩子却没有选择父母好坏的资格。

就是这样吧,《何以为家》这部电影之所以让无数人落泪,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虽然电影无法改变所有人,但足矣让每个人审视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是否能承担起给孩子一个家的责任。

想起了一句话“你快乐过生活,我拼命去生存”。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处处充满着压力和失望,有的人光是为了活下去就已经拼尽全力,但只要你内心足够坚强勇敢,便可以让了无生机的生活之中透出一丝希望之光,人生虽苦,但人间值得,借助电影最后的一句话: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输出力新生大学书影评征文|时雨|豆瓣9.1《何以为家》:生而为人却无以为家,人生实苦但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