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球到生物圈Ⅱ号——《失控》小记

(本文大概:2054字     阅读需要:4分钟)

 《失控》这本书的作者是凯文·凯利,人称KK,《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又是第一届世界黑客大会的发起人。《连线》着重于报道科技对人们现代和未来生活的影响,特别在2010年本书中文版问世后,KK的言行成为了互联网界的“天气预报”。另外,本书最早出版于1994年,副标题是: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因此,在看到书中一些观点,忍不住拍案叫绝时,如果将自己的置身于90时代,会惊讶到“哑口无言”的。

《失控》封面  (图片源自作者)

 自己选取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先说一说从小小的生态球,再到巨大工程的生物圈二号。

生态球

 生态球是比较适合放在桌面作为装饰,并且可以在网上搜到(一般是鱼的模型)。不过,这个小玩意却与美国宇航局(NASA)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微型生物系统,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对应球中的绿藻(海藻球)、鱼和微生物。生态球几乎不需要人工照顾,只要有阳光就够了。借用一句广告语:“有阳光的地方,就有生命。”

 生态球  (图片源自网络)

 看似一个简单的小饰品,不过,其中的物质、能量是互相平衡。绿藻为鱼和微生物提供氧气,鱼吃绿藻,微生物分解排泄物,为绿藻提供微量元素,同时净化水质。鱼和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绿藻光合作用原料。

  生态球成为一个商业产品,借用美国宇航局的有关技术,似乎不难理解。宇航局在打造空间站时,也像建立一个大的生态球。把生态球系统中的技术摸得明明白白,建造空间站就类似将生态球按照比例放大。

KK由生态球提出的观点是:多而不同。“多”意味着种类多,物质多,能量也会多,这样整个系统才会稳定。

  这样,平时看到有关保护野生动物或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的公益广告时,也会多一丝认同。自然界中的物种越少,对生物系统是不利的。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制作的公益广告    (图片源自网络)

 生态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KK认为封闭体系会交互的方式被穿透。这也是熵增加的趋势。如今,网络随时随地都在穿透我们。我们的数据信息时刻都在被收集,然后推送相应的商品,播放我们感兴趣的视频。

  如果将地球看成一个封闭系统,一样也会被穿透。就像被称为航天之父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人类主动探索宇宙,寻找外星文明,这是在自身内部主动实现穿透。

  穿透是一种打破封闭,从外至内是被迫,自内向外是突破。

生物圈Ⅱ号                                                                  

 人们不会停留在一个小小的生态球,于是,生物圈2号诞生。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约翰·艾伦发起,爱德华·P·巴斯等人员主持建造的。地球是最大的生物圈,因此这是二号生物圈。

  通过一系类数字,回顾一下这个巨大工程。生物圈2号建在海拔1200m的沙漠中,位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一共花费1亿美元,历时8年,占地12000平方米(约18亩),总容积达141600立方米,耗费80000根白漆钢梁和6000块玻璃。圈内共有3800个物种,分布在7种生态群落区,此外还有2个大气扩张室(相当于肺部)。此外,还需要模拟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同时5000 多个传感器遍布圈内,每15分钟记录各项参数,如温度、湿度、pH值、CO2浓度等。

生物圈2号  (图片源自网络)

 再回顾一下实验过程,分两次入住。第一次是1991年9月26日,4男4女首次进驻生物圈2号,停留21个月后,在1993年6月26日走出 。第二次入住,在1994年3月6日,4男3女共7位实验人员入住,工作10个月后于1995年1月走出。

  最终,生物圈2号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依旧记得上学时,课本中郑重其事地写道:生物圈2号的失败证明:地球目前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生物圈2号  (图片源自网络)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氧气循环出现问题。不过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3800种的物种,具体到每一个生物,如何配置数量呢?例如一只蝙蝠可以吃多少只蛾子?在自然界,生物之间不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而是一张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络。就像人们可以画出人体的主动脉和静脉血管,却无法画出一条条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

    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循环回路,我们看到的具体数量是他们自洽之后的结果。

生态球物质、能量循环  (图片源自作者制作)

 而关于生物圈2号的意义,在网上可以轻易看到。不过,这让我想起了《流浪地球》。该影片讲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不适宜了,于是,推动整个地球带着人类在宇宙间流浪。而生物圈2号是打造一个“新地球”的思想。也许,未来地球自身或宇宙环境导致人类无法生存,生物圈2号将会被人们重新唤醒,人类会拥有一艘可停留、可栖息的方舟。

终极技术

 KK在生物圈2号呆过一阵子后,感受到生物圈2号中的各种生命共同进化。于是,提出:生命是技术,生命是终极技术。在未来生物与机器将很难区分,这些生命能够自立、自主学习。此时,我的脑袋中闪现无数的想法,最终都落在一个词上——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图片源自网络)

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接管地球,目前这个担忧还很远。《今日简史》中作者对此很不乐观。不过,人工智能会像地球现存的生命形态那样存在。此类“生命”的真空已经打破,现在有大量的技术涌入,不断开发,逐步形成终极技术。终极技术不可挡,就与之共同进化。

你如何看待生物圈2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生态球到生物圈Ⅱ号——《失控》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