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坑娃的早教玩具,你家宝宝也在听吗?

前几天收拾东西,翻出来淘淘小时候听的火火兔,于是他又捡起来开始听。

百科铃声、伴眠音乐、儿歌,都还不错。

可是,播放到故事时,就越听越不对劲。

故事1    爱吃手指的火火兔

火火兔有个坏习惯,就是爱吃手指头,只要一有空就会把手指含在嘴里。

有一天,大象老师让小朋友们说说吃手指的坏处。

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各种发言列举吃手指的坏处。

最后大象老师告诉小朋友们一定要改掉吃手指的坏习惯。

在大家的帮助下,火火兔改掉了吃手指的坏习惯,看着一双漂亮的小手,可真开心啊。

故事意在告诉孩子,吃手指是不好的,是个坏习惯,要改掉。

稍稍了解一点育儿知识的家长,都会知道小宝宝啃手是口欲期的一种成长需求,可以促进其认知发展,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家长需要做的,是保持孩子手部的清洁,满足孩子口欲期的正常需求。

而大一些的宝宝,比如上幼儿园了还在吃手,要么是在口欲期被大人阻碍没能得到满足,要么是在心理上遇到了某种困境,出现退行,通过吃手寻求安慰。

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断然阻止,而是找出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

我家淘淘已经四岁了,就在前两个月,又突然冒出来吃手的行为。

我进行观察、询问,虽然最后并未明确具体的原因,但也就两三个星期左右,他就不再吃了。

不管起因是什么,但他最终度过了心理困境,也一定获得了我所不知道的成长。

相较于这些,一点细菌、病毒又算得了什么呢?

故事2    火火兔的糖果

火火兔有许多糖果,有一天,火火兔拿着糖果来到草地上。

小山羊、小猴来到跟前,希望火火兔能给他们一颗糖果吃,但都被火火兔拒绝了。

然后,火火兔在回家的路上一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哎,这真是报应啊),连忙呼救,结果被小山羊和小猴它们救了上来。

火火兔向它们道谢后,承诺自己以后再也不小气了。

故事意在教给孩子懂得分享,并且把不愿分享的行为定义为“小气”。

这在小区里带娃的老人之间很常见,她们经常故意去试探孩子,如果孩子不赏脸则立马一句“小气鬼”。

他们不知道,一个孩子首先需要建立对物权的安全感,然后才能发展出分享的意愿。

鼓励分享、强迫分享,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使其更不愿意分享。

因为分享,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发展出来的。

故事3    火火兔发脾气

小伙伴来火火兔家里找它玩,在门口听见火火兔大吵大闹,冲妈妈发脾气:

“妈妈,你还我蛋糕!”

“妈妈并没有错,你不该发脾气”

“我就发脾气,你不赔蛋糕,我就闹!”

小伙伴按响了门铃,进来很有礼貌地和兔妈妈打过招呼,然后就和火火兔说:

“我们是来和你告别的,不尊重妈妈的孩子,也不会尊重朋友的,你还是自己玩吧。”

最后,火火兔低着头向妈妈承认了错误。

故事意在教给孩子发脾气是不对的,对妈妈发脾气那是不尊重妈妈。

或许,我们都视愤怒的情绪为洪水猛兽,不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于是,从小镇压。

然而,这又是一场南辕北辙的努力。

孩子那些愤怒的情绪,不会因镇压而结束,只会在潜意识中一直伴随成长,直到成人后遇到类似的刺激,新仇旧恨连本带利一起爆发出来。

那时候,真真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所以,面对孩子发脾气,要容、要通,不是堵,不是压。

情绪释放以后就如同雨过天晴,孩子又会变得阳光快乐。

一个在小时候情绪得到充分接纳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情。

故事4    甜甜的葡萄

火火兔和弟弟妹妹,在葡萄藤上发现了夏天留下来的最后一串葡萄。

弟弟上前取走了5支还很青的葡萄,给妈妈留下了甜葡萄。

妹妹上前取走了5支比较小的葡萄,给妈妈留下了大葡萄。

火火兔上前取走了5支有点破的葡萄,给妈妈留下了好葡萄。

最后它们给妈妈留下了5支最熟、最大、最好的甜葡萄。

真是古有孔融让梨,今有火火兔让葡萄啊。寓意都是让孩子懂得礼让。

而现实中,一个学龄前的孩子,如果行为上表现出像故事描述的这种礼让,其动机往往不是出于爱的奉献,而是为了博取成人的认可。

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尚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只有自己的需求被满足了才会考虑别人。这并不叫自私。

因为成长,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

想要孩子懂得关爱他人,就先把孩子的爱箱灌满吧。

爱漫自溢,杯满自流。

故事5    搬南瓜

妈妈煮饭时发现南瓜没有了,让火火兔去搬南瓜,火火兔走了妈妈才想起来火火兔根本搬不动南瓜。

结果火火兔在路上看到小熊胖胖被大石头压着,它搬开大石头救了胖胖。

小熊胖胖说:“谢谢你,我愿意帮你做一件我可以完成的事”

最后,小熊胖胖帮火火兔把南瓜搬回了家。

故事本意是想教孩子互相帮助,但故事情节的设计,小熊胖胖这句“谢谢你,我愿意帮你做一件我可以完成的事”,怎么听都像是在刻意地还人情。

因为你帮助过我,所以我也要帮助你。

乍听好像没错,但仔细想下,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心。

一直记得我的妈妈曾和我讲过的故事。

舅舅说,妈妈生活过得艰苦,以后要多关照妈妈,妈妈以前也帮忙照顾过侄女。

姥爷则说道:不必提过去的事,兄弟姐妹之间本就应该相互照应。

后来,这也是整个家族内部的一种氛围。

你希望孩子乐于助人,是出于一还一报礼尚往来,还是因为心中有爱呢?

通过几个小故事,可对传统的养育理念略见一斑。

高品质的故事,是对孩子灵魂的滋养,而非教化的工具。

此类玩具,与其说是为孩子设计的,不如说是为大人服务的。

当然,如果你深谙养育之道(点击文末链接,了解无条件养育理念),懂得恰当的亲子互动方式(点击文末链接,了解P.E.T.父母效能训练),大可不必担心一个玩具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影响。

最糟糕的就是,家长本身不明所以,还借助此类工具对孩子实施教育,那才是真的在坑娃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一类坑娃的早教玩具,你家宝宝也在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