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爱,需要学习:如何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作者陈海贤,新星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12.3万字。
陈海贤,心理咨询师,亲密关系专家,著有《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此书按照亲密关系的发生逻辑和每个阶段需要应对的挑战,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如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作者会带着我们了解亲密关系背后的动力和阻碍,并做好进入亲密关系的心理准备;
第二章,如何与爱人沟通。作者会教我们理解亲密关系背后的语言,学会与伴侣有效沟通;
第三章,如何打造与爱人的空间。作者会告诉我们如何打造与伴侣的关系空间,在亲密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第四章,如何应对孩子带来的挑战。作者会带我们理解孩子的到来对家庭结构的冲击,教我们重建良好的家庭结构;
第五章,如何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作者会带我们来到家庭的背景下,看看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与伴侣原生家庭的关系;
第六章,如何应对出轨与分离。作者会告诉我们如何应对关系中的背叛,如何重建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分离。
【撷取亮点】
1.
在亲密关系中,伴侣是伤害你的毒,也是医治你的药。你对他也同样如此。
亲密关系如此重要,但大多数人对怎样经营它一无所知。很多时候,人们凭着本能的冲动、想当然的应该,以及从原生家庭中继承的微薄的经验,走进自已的亲密关系,就像一头大象闯进了装满古董的瓷器店。直到瓷器碎了一地,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经营亲密关系的方式可能有问题。
亲密关系的经营有自己的逻辑,它围绕着两个核心展开。一个核心是“关系”。“关系”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而是发生在你我之间的事。另一个核心是“处理”。好的夫妻会发展一种良好的沟通模式,并相互配合,找到化解矛盾、增加情感联结的“秘密武器”。
要理解“关系”和“处理”,你就必须把自己变成亲密关系中主动的学习者和改变者。
2.
要不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意味着是一种选择,是选择“我”,还是“我们”。这是两种不同的在在状态。
“我们”是一个以爱联结的、超越个体的、有独立生命的系统。选择“我们”,就意味着你选择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其上,成为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对一个人来说,“我们”既可以是限制,也可以是一种反哺与滋养。
亲密关系有两种动力:爱与怕。爱是其核心,让“我”成为“我们”;而怕是对我们在关系中受伤害的防御,也是导致“我们”回归“我”的根源。
亲密关系中的爱,源自人类的依恋本能。其特点有三:一是恋人之间有强烈的情感纽带,对亲近彼此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渴望。二是这种情感联结通过“看见”和“回应”来建立。三是在乎情感的唯一性。如果认同“依恋”是亲密关系的核心,你就会明白究竟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好的爱情。
对身处依恋中的人而言,最大的伤害就是嫌弃、背叛和抛弃。而对很多人来说,孩童时与养育者的分离经历,造成过创伤性体验,甚至留下了抗议、绝望与疏离的情感记忆,即便成人后,一旦面对和依恋对象分离的可能,甚至捕捉到一点可能分离的线索,就会“怕”。当“怕”占主导时,会发展出一些特别不稳定的亲密关系类型,比如融合、隔离、物化、暧昧。
亲密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种习惯化的情感反应模式。“爱”和“怕”是这种情感反应背后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系统既会在我们过去所经历的重要关系----尤其是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被塑造,又会被新的重要关系重塑。
带着“怕”,走向真正成熟的亲密关系,有三个原则:一是视人为人。看到他也有爱的渴望,也有被伤害的恐惧,理解他不是为了满足你的需要和欲望而生的,承认他有自己独立的需要的愿望,也并不完美。二是在真实的关系中学习爱的能力。爱是需要学习的,它不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巧合,也不是一个现成品。它是一种能力,是两个人进入一段关系后,通过遇到问题、解决问能逐渐培养的能力。它需要在现实中学习,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三是创造新经验。要学习爱的能力,需要把自己交付出去,要走出“自我”,走向“我们”。
3.
在关系里,任何一件事发生,都可以进行两个层次的解读。一是事实事件。即事实本身是什么。二是关系事件。即这个事实背后所代表的关系是什么。所谓“关系的沟通”,就是关于关系事件的沟通,本质是人们如何接收和传递关系信息。
从关系的视角来看,事实事件与关系事件存在三个差异:一是前者是孤立的,要么是你的事,要么是我的事。而后者是发生在你我之间的事。所作所为的相互影响才是关系事件的实质。二是前者是自然发生的,而后者常包含着个人的意图。如,妻子指责丈夫每周四五天晚上出去喝酒至一两点才回家。在妻子看来,丈夫回家代表对自己的在意;而在丈夫看来,这代表自己被控制。在意还是冷落、接受控制还是反抗,才是关系里真正牵动人心的事。三是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一件事在关系里意味着什么,取决于当事人的解读。而这种解读,又受到他们过去经验的影响,有很强的主观性。如,一对夫妻对沉默的看法截然不同,一个认为是善意的,代表退让和妥协;另一个认为是恶意的,代表冷战和惩罚。
关系模式有两个特征:一是由夫妻的相互配合构成的。所谓配合,可以简单理解为两个步骤,一方如何表达爱和需要,另一方如何回应这种表达。假如另一方理解和接受,再奇怪的表达都可以变成好的关系模式;而如果另一方不接受,看起来再好的表达也是糟糕的关系模式。二是这种配合模式很容易变成持续的习惯,一旦形成,身处其中的人就很难改变。在长久的相处中,夫妻对关系信息的解读,几乎会变成一种自动化反应。
改变消极的关系模式,有五个要点:一是不给对方贴标签。二是放弃自我辩解。三是从我开始改变。四是看见对方微小的改变,给予积极的反馈。五是改变处理事件的模式。想想假如某件事暂时不能改变,我们可以采用的新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学会有效吵架,注意有效吵架的三个特点:一是说出真正的需要、委屈和感受,而不是围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绕圈子。二是吵架时,能够倾听和回应对方的需要和委屈,而不是不停地为自己辩护、两人自说自话。三是一边争吵,一边修复。彼此都会抛出修复关系的“橄榄枝”,也会接住对方的“橄榄枝”。
追逃模式中,追的形式有黏着对方、用批评和指责表达需求、用沉默和眼泪让对方关注自己等,其本质是希望对方能给予更多的回应,而逃的常见形式是回避和沉默,其本质是回避情感矛盾。从个人角度看,“追”和“逃”反映了伴侣各自不同的防御倾向,一方希望通过接近和融合来缓解关系带来的焦虑,而另一方恰恰相反。从关系的角度看,夫妻之间的追逃是两个人相互配合的结果。要破除追逃模式,需要两个人都承担起沟通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甩给对方。
增强情感联结的三个方法:一是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日常中我们常见到被包装成指责的需要和回应指责的自我辩护,这样的夫妻沟通模式中,沟通变成了辩论会,那些最初的需要反而被忽视。二是分享自己的脆弱。在亲密关系中,脆弱是联结的信号,它代表了信任和接纳。承认自己需要对方,把自己的脆弱展露给对方,是彼此产生联结的开始。三是看到对方的脆弱,并接纳这种脆弱。
4.
“我们”意味着两个人需要共享空间,这个空间既包括物理上的,也包括关系上的。所谓关系的空间,是指在亲密关系中,双方感受到的自由度和束缚感,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我能做主的空间。一旦关系双方的意见相左又无法达成一致,就会出现空间的争夺。
打造关系的空间,可以从亲密关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处理差异,接受“你跟我想的不一样”。差异曾是彼此的吸引点;而对差异不肯妥协的原因,往往是把差异看作对自我的威胁,或是把差异视为不支持。要理解和接受差异,并寻找差异背后的一致性,用商量的方式对话,找出一个两人都能接受的办法来处理某个冲突。把辩论变成商量,有个特别简单的做法----有每句话后面加个后缀“好不好?”。
二是接纳彼此,放弃“你应该怎样”的剧情。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在要求对方改变时,有三个层面的诉求:行为的诉求,希望伴侣作为行为的改变;态度的诉求,希望伴侣重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心理活动的诉求,希望对方的改变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在要求和逼迫下产生的。在亲密关系中,"积极上进"或者其他价值观,都没有天然的正当性,也不会比别的价值取向更优越,更不会赋予你改变对方的权力。要想让改变发生,首先要知道"需要改变的是关系,而不是对方"。
三是尊重边界,逃离“控制和反抗”的游戏。所谓尊重边界,就是在尝试靠近的时候,尊重对方说“不”的权力。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的边界侵犯有四种情形:1-对方的心理活动。2-对方的情感历史。3-对方的原生家庭。4-对方的感受。如何守护夫妻之间的边界,作者给出了建议:1-适时说"不"。2-确认你的感受。确认自己感受的过程,就是保护自我边界的过程。3-直接告诉伴侣你的边界。4-把伴侣变得不重要。正如阿德勒心理学阐述的“课题分离”原则:怎么说是你的事,怎么反应是我的事;我没法控制你怎么说和怎么做,但可以控制自己怎么反应。
日常中,你的好意反而被伴侣觉得自己被控制了。如何判断关心和控制?有一个简单的原则----看他是否接受你的好意。如果他接受,那要求就会变成一种关心和支持;如果他不接受,甚至反抗,那我们自以为的好意就会就成一种控制,最终损害彼此的感情。所以,控制的问题不是对与错、应不应该,而是会产生什么效果。
5.
所谓家庭结构,指的是家庭的组织形式。它既包括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角色和位置,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规则。
孩子的出生会重塑家庭结构:孩子的出生会改变家庭中心;孩子会成为父母权力关键的新议题;产生矛盾的夫妻从孩子身上获得情感慰藉。
如果孩子长期被当作夫妻解决矛盾的工具,孩子的角色就会逐渐被固化,也就意味着孩子被“三角化”了。三角化最大的问题,是被三角化的一方会把另外两方的矛盾、关系的纠结变成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被困其中,无法逃脱。
父母把孩子三角化的情形通常有三种:一是把孩子当作打压对方的手段。特别是在"争输赢"沟通模式的夫妻家庭中。拉拢孩子,既是情感的倾斜,也是话语权的争夺。二是利用孩子作为拉拢对方的手段。如,“儿子想你了,让你快点回来”。三是跨代结盟。孩子和父母中的一方(通常是妈妈)结成情感的联盟,成为其精神上的伴侣。
孩子应对“三角化”的方式通常也有三种:一是选择其中一边,反对另一边。二是哪边都不站,都不得罪。选择这种方式的孩子,会拼命压抑对父母双方的感情,采取防御性的隔离,甚至选择“关闭情绪通道”的极端方式。三是成为调停者,变成父母矛盾的解决方案。几乎所有扮演调停者角色的孩子,都有一种很深的内疚和自责感,觉得父母有矛盾是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没做好。
在一个错位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易发生混淆,导致父母化的孩子和孩子化的成人。
家有改造一个人的强大力量。当一个家庭需要大人,而大人又无法胜任角色时,孩子就会收起他们的天真烂漫,努力变成一个大人。区分孩子对父母的协助是否过度,有两个关键标准:一是当孩子协助父母做事时,内心是否觉得父母可以依靠。二是孩子以什么样的角色去做事,是纯粹的协助者,还是把自己代入照顾父母的角色。
父母化孩子有三个特征:1-从小被匮乏的感觉笼罩,而家里没法解决这种匮乏。2-他们会发展出一种特别的照顾父母的倾向。3-习惯照顾别人,而不习惯让别人照顾自己。父母化的孩子,一方面,会觉得自己这样做有价值;另一方面,会害怕跟人建立真正的联系,因为任何亲近的关系对他们来说,都意味着难以承受的压力和责任。
一个成人变得孩子化,通常是因为这个家需要一个孩子。如,被三角化的孩子,长大离家的话,很有可能会引起家庭的危机。为了回避危机,家庭内部就会产生动力,把三角化的孩子留在家中,哪怕他们已逐渐成人。
在当好父母之前,先当好夫妻,是一个运行良好的家庭最重要的秘密。培养夫妻之间的亲密感,是建立良好家庭结构的关键。爱的语方有千万种形式,本质都是一句话:“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爱你,怜惜你,很想和你在一起。”
6.
原生家庭影响夫妻关系有三种可能:一是构建与原生家庭相似的位置和角色。如,从小照顾父母的小E, “不是我不想依靠,而是我根本没人可依靠”的潜意识,使嫌弃伴侣成为其心理冲突的解决方案。二是继承父母的偏见,并以此来对待伴侣。如,“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三是塑造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信心和态度。
从离开原生家庭,到建立新家庭,到养育自己的孩子,直至孩子离家,家庭的发展有一个特别的线索:忠诚的转移。从忠诚于父母,到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再到忠诚于我们的配偶和子女。如果一对夫妻忠诚转移得顺利,就会和原生家庭形成既亲密又有边界的关系,把主要精力和情感放到自己家庭的经营上。这期间,要注意:一是夫妻要避免成为各自原生家庭的代表,不自觉地去维护原生家庭的利益。二是父母要接受子女的“背叛”。成年子女离开家,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这不是问题;子女对父母过于忠诚,以至于离不开家,这才是问题。
婆媳关系的处理往往较难,特别是当她们住在一起时,两个女人之间实际上是有一定竞争关系的。除了竞争丈夫的情感外,还有一个核心问题:这个家到底谁说了算?谁才是这个家真正的主人?孩子的养育方式、做什么菜,以及丈夫应该站在哪一边的,都可能成为冲突。如何处理与伴侣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把伴侣的原生家庭当作客户来对待。不必强求相亲相爱,做到尊重、客气、体面、周到就可以。二是维护伴侣,把伴侣放在家人之前。特别要注意,永远不要逼你的伴侣在你和他的家人之间做选择。三是回到夫妻关系来解决问题。无论夫妻俩寻找办法的尝试是否有结果,本身就在塑造一种“我们才是一家人”的共同体感觉,这是和伴侣原生家庭关系的终极解决之道。
作者在《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中曾说过,改变的本质,就是制造新经验,用新的经验去替代旧的经验。所以,超越原生家庭的关键,就是在与伴侣的互动中制造属于两人的新经验。
7.
出轨的本质是最亲密的人背叛了你。所以,出轨的核心不是事实认定,而是这种因为感觉被背叛而导致的信任坍塌。我们要处理的,也是遭遇背叛后的信任重建。
危机的渡过,需要以修复彼此的关系为前提。而修复需要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1-出轨方断绝和出轨对象的联系,并愿意回归家庭。2-被出轨方接受现实,并愿意重建感情。而重建关系,有四个原则:一是出轨方能看到对伴侣的伤害。二是出轨方主动承担修复关系的责任。三是被出轨方为自己设置反应限度。如,理性评估指责和抱怨等应激反应对修复关系是否有好处,进而对伴侣提出建立新关系的具体明确要求;把出轨事件抽象化,不过多探究事情的细节;不要利用受害者身份,把出轨当作增强话语权的砝码。四是停止追逃模式。
8.
如果用经济活动作类比,人们对亲密关系一直有两种态度:投资者和创业者。用投资者的态度来思考爱情,你会觉得亲密关系好不好,是人的问题,而不是相处或磨合的问题。所以,你会等待对方把他的事做好,并且考核对方是否合格。如果他没做好,你就会责怪他,甚至威胁要撤资,换一个项目再投。而用创业者的态度来思考爱情,你就会知道,要想让一个项目成功,你必须倾其所有。你就是那个最终为这个项目负责的人,也是最终承受结果的人,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亲密关系是最艰难的创业项目,遗憾的是,很多人却把自己当成投资人。
【写在最后】
1.
童话爱情故事都在相爱的两人牵手步入婚姻后戛然而止,最多加上一句“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事实的真相是,对两人亲密关系的考验,不过是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考验才刚刚开始。作者在结语中提到了英国心理学家杰夫·艾伦在他的著作《亲密关系的秘密》里的观点,“亲密关系会经过四个阶段:蜜月期、权力斗争期、死亡期和伙伴期”。在伙伴期,伴侣会重新找到舒适的相处方式,跟彼此联结,相依相伴,独立又亲密地在一起。
阅读中最深的感受是,要以成长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关系。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存在始终处于理想状态的关系。诚如作者引用的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对“什么是理想家庭”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理想的家庭。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家庭是如此,个人是如此,关系也是如此。需要从标准的、静态的、理想化的模板跳出来,转化为动态的、正视冲突、解决问题、不断成长的能力。
2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阅读收获,那就是----“爱情是一种能力,一种在亲密关系的经营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能力。获得这种能力的前提是,用一种创业者的态度努力经营它”。
对我来说,相恋近三十年,步入婚姻也有二十来年了,从最初的卿卿我我、之后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相濡以沫,我和他共同走过。曾经痴迷于宠和哄,“只许疼我一个人……我开心了,你就要陪着我开心;我不开心了,你就要哄我开心”;然后渐渐重拾起“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信条;而现在却认定最美的爱情就是彼此懂得、相互成就。他知道我是什么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激发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接纳我糟糕的一面。我们彼此联结,相依相伴,独立又亲密地在一起。亲爱的,我愿用所有的余生和你共同眺望远方,相伴而行;愿每一个阶段的回首,都能有惊喜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