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几人犹记介之推!

相较于皆大欢喜的结局,我更愿意相信传说中的那场大火。

原因?一是不舍优雅且温暖的“足下”这个词,二是和喜剧相比较,悲剧更能发人深省。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沉浸在青云直上的幸福里的人,谁还愿意记住不识推举的介之推?!

介休绵山的介之推和介母像 


01

关于介之推的这篇小文,本应在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写完发出。叵料手不从心,阴差阳错没赶上。

昨日清明,举国为新冠肺炎死难者默哀。在这巨大的哀恸中,我想,赶不上时间就赶不上吧。我们不会过完清明就不再想念离去的亲人,同样,寒食节之外的介之推,仍然是介之推。

骨气这个东西,一直都需要,从来不过时。

02

介之推的名字,也有人写成介子推,更有人认为“介之推”意思是“那个耿直的名叫推的君子之人”,只能推定他的名字有个“推”字,其余部分存疑。毕竟他已经死了几千年了,细节难以考证。我还是从俗,叫他“介之推”吧。

单就名字存疑这件事儿,就可说明他已经被人忘得差不多了。

无论活着的人还是死了的人,终究都是要被时间从记忆中抺掉的。区别在于:有的人被记得的时间长一些,有的人被忘掉得快一些。

介之推的故事,要从晋献公讲起。

晋献公在历史上算个有作为的诸侯,在娶妻生子这件上尤其大有作为。他娶了六个老婆,生了九个儿子。其中,来自齐国的姜生了太子申生,来自戎国的大戎夫人狐姬生了重耳,狐姬的妹妹小戎夫人生了夷吾。来自骊戎族的骊姬生了奚齐,她陪嫁的妹妹生了卓子。骊姬年轻貌美,得到晋献公的宠爱多一些。但她并不满足于当国君的老婆,还想更上一层楼,当上国君的老妈。她的梦想,是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将来继承大位。

公元前656年,骊姬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她在晋献公的饭菜里下毒,然后把下毒的罪名安在申生头上。献公大怒,派人去捉申生。申生得了信,连滚带爬逃离王宫,跑回自己的封地。申生的师傅杜原款没跑掉,被捉去砍了脑袋。

申生这个人,迂腐得不可理喻。有人劝他:你是冤枉的,又是国君的大儿子,这样躲起来也不是长久之计。你去找你老爹讲清楚不就得了?申生说:我老爹太喜欢骊姬了,一天不见好,就抓耳挠腮寝食不安。如果我讲清楚了是骊姬害我,他肯定要杀骊姬,然后天天因为思念骊姬而不开心。他年纪大了,因为这事儿天天不开心,我又没办法让他开心,这不是害我老爹吗?

那人说:不想讲清楚,那就不讲,但不能留在这里了。你爹肯定不会放过你,被他逮住,脑袋就得挪个地方!还是快逃命吧,逃得越远越好!

申生说:无论逃到哪里,我老爹都还是生我的气,一肚子不开心。我还是死了算球!

申生就上吊自杀了。

骊姬干死了申生,觉得也不能让重耳和夷吾这两个家伙活。他俩年龄比奚齐大,继承君位排在前面。整死他俩,大位才轮得到奚齐继承。她又设法陷害重耳和夷吾。

重耳和夷吾这两兄弟可不像哥哥申生那么蠢,得了骊姬要害他们的信,就带着几个亲信逃跑了。重耳带着赵衰、狐偃、贾佗、先轸、介之推等人向狄人的方向逃窜,夷吾则逃到了梁国。

我们要说的介之推,至此闪亮登场。

03

赵衰、狐偃、贾佗、先轸、介之推这五个人,拥护着重耳亡命天涯,辗转周折,备历艰险,一跑就是十九年。他们先去了翟国,又从翟国逃到卫国。这一段故事,后面会说到。

逃亡到卫国时,他们在深山里被一个名叫里凫须的人偷光了随身的钱粮。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几个人没吃的,只好挖野菜吃。重耳生在国君家,锦衣玉食习惯了,哪儿受得了这个罪。他饿得走不动,却拒绝吃野菜,嚷嚷着要吃肉。

山深多猛兽,更不要说后面还有追兵,此地实在不能久留。大家想不出去哪里找肉,急得头上冒白烟。介之推看耗下去不是办法,就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炖了送给重耳吃。重耳还以为是抓了个兔子呢,吃得美美的,吃完继续赶路。他看介之推走路一腐一拐的,就问是怎么回事。介之推瞒不过去,只好讲了实情。

重耳那个感动啊,拉住介之推的手,流着眼泪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你的恩情,它日翻过身来,一定重重赏你!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

04

重耳逃亡的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九月,晋献公逝世。十五岁的奚齐被立为国君,骊姬如愿当上的国君的娘。奈何繁华不长久。国君娘的位子还没坐热乎,祸事就来了。十月,晋国大夫里克砍死即位不久的奚齐,立卓子为国君。十一月,里克又把卓子杀了,还用鞭子活活抽死了骊姬。

里克派人接重耳回国,要扶他登大位。重耳想,里克这人能杀骊姬和我兄弟,难保异日不杀我。就婉言谢绝,告诉来迎接的人说:“我得罪了我老爹,逃亡在外。老爹死时,我都没能给他老人家养老送终,现在哪有脸回国继承大位啊!(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

里克请不回重耳,就转请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国继位。

夷吾想当国君,又怕里克哪天不爽把自己砍了,就贿赂实力强大的秦国,请他们保自己回国继位。他答应把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换取秦国保护其安全。秦国派军队护送夷吾回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晋惠公坐定大位,却再也不提割河西之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穆公请求买粮食填肚子,秦国卖了不少存粮给晋国。

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前646年),泰国自己闹起了饥荒。秦穆公想起去年帮了晋国的忙,今年晋国不缺粮,应该有所回报,就捎信给晋惠公,要买粮食。晋惠公说:地主家也没余粮啊,不卖!

商量好的河西地没得着,现在还不卖余粮,秦穆公气不打一处来:奶奶个熊,你不卖,我还不会抢?

秦国军队浩浩荡荡开向晋国,晋惠公自觉英明神武,不把秦国放在眼里,亲自带兵来战,顺手还弄死了个劝他与秦国和好的大臣。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秦穆公的秦国经过几年变法,早已不是西部弱鸡。一场大战下来,打败晋军不说,还把晋惠公活捉了。

晋惠公被揪到秦穆公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自己听了小人的话,猪油蒙心,才犯下这样的错误。只要放他回国,保证再不和秦国作对,要地给地,要粮给粮。秦国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人,憨厚好骗,不想把事闹大,就放他回国了。秦穆公还请晋惠公喝了顿酒。喝到高时,顺口说了晋惠公几句:你这个人不知好歹,你老哥重耳这人就好多了,重承诺讲义气,不像你这样没脸没皮的。

晋惠公回到晋国,第一件事不是履行诺言,而是和大臣合计:“重耳这家伙名声比我好,诸侯国都愿意结交他,将来肯定不利于我。得派人去把他办了!”

重耳得到消息时,正躲在翟国。翟是个小国,保证不了安全。几个人一合计,就跑去卫国。卫国的国君瞧不起他,送他好多白眼。呆不下去,一伙人又跑去齐国了。

05

重耳和他的五个拥趸啊吧拉咕到处流浪,先后到过翟、卫、齐、曹、宋、郑、楚七个国家,最后跑到了秦国。秦穆公正不爽晋惠公,认为重耳将来也许有用,就找个地方把他们安顿下来,好吃好喝好招待。哥儿几个总算不用发愁明天的粮食在哪里了。

公元前637年9月,当了14年国君的晋惠公翘辫子了。他儿子继承大位,史称晋怀公。晋怀公曾经被送到秦国当人质,虽然秦穆公对他不错,他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并不领情感恩,逮个机会不辞而别逃回了晋国。人质出逃,当时是很不光彩的一件事儿。秦穆公为此憋了一肚子气。

按辈份,晋怀公要喊重耳伯父。和他老爹一样,怀公生怕名声甚好的重耳夺自己的大位。他下命令给,要他限期回国,逾期不回,格杀勿论。

重耳向秦穆公求救。秦穆公看晋怀公也是个白眼狼,将来对秦国不利,支持重耳收拾晋怀公。秦国护送重耳回国,大军压境,战旗猎猎战歌嘹亮,吓得怀公的心腹大将吕省和郤芮临阵倒戈。怀公被迫出奔高梁。重耳派人追上,一刀砍了。怀公死时,年方22岁。

回国的路上,狐郾想起这几年自己对重耳多有冒犯,怕回去之后穿小鞋,就假意向重耳求辞。他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请辞不过是以退为进,要重耳说出不计较过去且重加封赏的话。介之推看破了狐偃的用心,耻与为伍。渡黄河时,介之推拒绝和狐偃坐同一条船,自己另找了船过河。狐偃这个人很不是东西,为了讨好晋文公,曾杀了自己孩子给文公吃肉。这不是饥荒年,杀子仅是为了满足晋文公的口腹之欲和好奇心。这人多么卑鄙无底线,由此可见一斑。这是题外话,按下不细表。

重耳当上国君,史称晋文公。上门请功的求赏的人如蝇逐血,多不胜数。晋文公念旧重义,来者不拒。但凡能扯上点关系的人都给了好处,求官的给官,求财的给钱。介之推躲得远远的,晋文公也就把他给忘了。

06

介之推对这事还是有怨气的。他对人说:献公九个儿子,现在只剩下国君还在。惠公、怀公没啥亲人,大家也都讨厌他们。老天不让晋国绝嗣,留下君王承继香火。现在能承继香火主持祭祀的,也只有君王一人了。他能活下来,是老天的安排。跟着他流亡的这些人说自己护主有功,不是扯淡吗?偷人东西是偷,把老天的功劳算自己头上,也是偷啊!下面的人偷天之功当成自己的义,上面的人不明白,居然也真的打赏,这就是上下互相欺骗,这样一群人,我实在不愿和他们共事啊!

介之推的老妈看别人升官发财,没儿子什么事,就对儿子说:你是不是也去求个官啊?你要不去,咱娘儿俩饿死了,可怪不得别人。

介之推说:我明知道居功求赏是不对的,还去邀功,岂不是错上加错?何况我既然已经抱怨国君,再去吃他的粮俸,我觉得丢人。

老妈说:就算不求官,去说一说让国君知道你的委屈,总是可以的吧?

介之推还是不干,他说:言语不过是人身上的纹饰。我这个人打算退隐,身体都不想在他们面前出现,还要纹饰何用?如果还要这纹饰,就和那些人一样,仍是求显达于君前啊!

老妈听了这话就说:如果你真这么想,老妈我理解你支持你,和你一起隐居吧!

于是,介之推和他老妈一起找地方躲了起来,至死不再见晋文公。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介之推隐身的绵山,现在是这样的。 


07

如果事儿就这样完了,虽然不公平,也是介之推求仁得仁,落个清净。但是事情偏偏不要这么简单。正如墨菲定律所说:一件事的结局如果是坏的,就会坏到极点,比人能想像得到的更坏。

介之推和他老妈跑到绵山里躲了起来。知道介之推功劳的人同情他,就写了个歌谣,贴到宫门上:“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有人把这歌谣报给晋文公。晋文公说:这说的就是介之推啊!我只顾着瞎忙,给有功的人论功行赏,怎么把他这个大功臣给忘了!快去把他给我找回来,我得好好赏赐他!

派去的人到处打听,知道他躲在绵山,就去绵山找他。绵山山高林密,找不着人,大家扯着嗓子满山喊介之推的名字,求他出现。介之推死活不回应,说不出来就不出来。找不到人没法复命,就有人想了个损招:满山放火。他们想:我把林子烧了,不出来就会被烧死,不信你丫儿的还不出来!

大火烧起来就收不住,介之推终究还是没出现。

等大火烧完,人们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亲,抱着棵大柳树,母子二人被烧死了。人总是怕死的。为了不让恐惧支配自己,介之推抱住大柳树,断掉了最后的逃生机会。

晋文公得到了这个消息,不胜悲痛,就让人砍倒烧焦的柳树,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他穿着木屐走路,木屐啪咑一响,就仿佛听到介之推和过去一样在讲话。这时,他就低头看着木屐,口中喃喃:“悲哉足下!悲哉!足下!”

由此,汉语里就多了个对尊敬的上级或同辈的敬称:足下!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帝下令将绵山更名介山。他还下令,以后每逢介之推被焚之日,全国不许用火,以示对放火烧山的悔恨。因为不能生火,只有冷饭可吃,这一天就成了寒食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并入清明节,人们在这个节日戴柳条帽踏青上坟,祭奠故去的亲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介山在秦时置县,名为界休。又过了几百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当政,杜预对皇帝说:界休这个名字肯定是搞错了,应该叫介休,意思就是介之推的生命在这里结束。晋武帝认为杜预说得有理,下令把界休改名为介休,以纪念介之推。

08

历史的迷雾厚重,难以看穿。介之推绵山被焚之事,有人认为是假的。他们讲出的故事是:介之推躲到绵山,坚藏不出。晋文公没办法,就把绵山赏给介之推当封地,改名介山。介之推和老妈在介山住下来,从此过起鸡美猪肥的日子,直到老死。

这样的结局,介之推不改孤介,晋文公不负故人,君明臣贤,两不相欠,可谓皆大欢喜。童话不总是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做结尾?

如前所述,介之推的名字尚有异议。名字这等小事都尚且不明,何况生死这等大事。晋文公名列春秋五霸,功业卓著,落个烧死功臣的名声总是不好。所以,就算介之推真是被烧死的,写史的人为尊者讳,也会改成君臣友睦形势大好。

比较起来,我更相信介之推是烧死的这个结果。

原因?一、不舍优雅且温暖的“足下”这个词,二、和喜剧相比较,悲剧更能发人深省。

览古今千年历史,逢迎巴结始终是仕途捷径,耿介孤直者大都郁郁不得志。诤言逆耳,为上者谁不喜欢嘴甜的人呢?像唐太宗与魏征那样的下直上贤,两者湊一块儿极不容易。君不见长安道上,无数垂心于利禄者朝叩富儿门,暮遂胡马尘,一朝获青眼,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愿侪身其间的介之推,活该被烧死,被遗忘。

春风得意马蹄疾,谁要记得你个不识抬举的介之推!

本文部分图片及音频来自网络,特此声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几人犹记介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