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育儿焦虑症,做从容淡定父母

我在和网友交流中发现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妈妈带孩子缺乏一个平和的心态,在网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有一些很简单,有一些是正常现象,家长常常焦虑地表达他的困惑。我觉得这种焦虑情绪会感染给孩子,对育儿是不利的,希望妈妈们用放松的、平和的心态,用爱心养育自己的宝宝就足够了!

现在养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这是80后的年轻父母们普遍感叹的问题。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怎么办?上了幼儿园受欺负怎么办?别家的孩子都会认字说英文,我家孩子就会成天瞎玩怎么办?……从吃喝拉撒到选什么特长班、上什么幼儿园,父母们成天要面对这些烦恼。80后父母很多本身就是独生子女,“4+2+1”家庭结构,但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互相攀比,或者遇到教育问题无所适从,父母对孩子如此的高关注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压力引发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育儿焦虑症”。

是如今孩子的问题多,还是父母自身的心理太脆弱?现在的父母自妈妈一怀孕,就开始了漫长地焦虑和期待,期盼着生儿或生女,矛盾着是自己生,还是剖腹产,焦虑着是否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待宝宝出生后,月嫂、婆婆、妈妈一干人日夜侍奉在身边,就这样一家人还是会被小祖宗折磨得手忙脚乱、精疲力尽。

有个妈妈讲述:宝宝满5个月这天,我照例按照育儿书籍上的描述对孩子进行测试。书上明明写着:“仰卧时,小儿会举起伸直的两腿,看自己的脚,能从仰卧位翻滚到俯卧位,并把双手从胸下抽出来。”可是孩子死活就是不能把双手从胸下抽出来。我有些不甘心,隔壁的小宝宝不到5个月就会做这个动作了呀!于是我连着又测了两天,第3天终于学会了这个动作。我的心里稍微轻松了点,不过,还是觉得有些不开心。我的宝宝是不是有些笨呢?他可是比发育指标晚了整整2天,比邻居家小宝宝晚了十多天呢!宝宝这么小就落后了,以后长大了,与别的宝宝的差距不是会更大吗?

有些妈妈读了好多育儿的书籍,常常搬着书本对照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如果离标准差一点都会焦虑不安,不是“斤斤计较”,而是“两两计较”了,有时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宝宝哭多了,吃少了;宝宝体重少半斤了;大动作落后2天了;9个多月未出牙了;孩子打喷嚏、流眼泪了;宝宝3~4天未大便了;今天吐了几口奶了;脸上出了小痘痘了;发热2天不退了等等,大大小小的“不正常”揪着父母那颗焦虑的心,让他们紧张不安,经常求助于微博或其他人。 想想这些需要如此紧张和焦虑吗?哪个孩子没有经历过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患”!

宝贝各项本领的获得与后天的环境和训练关系极大,加上宝贝发展的弹性十足,所以今天看起来发育比别的宝贝慢,也许到了明天就会比别的宝贝超前。只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多学习。多掌握一些训练宝贝的技能,就会发现宝贝在这种训练中的进步出乎意料的明显,于是焦虑也就因此烟消云散了。

当然,有些问题貌似严重些。

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要焦虑。有些为了孩子辞职的“全职妈妈”,光是孩子不好好吃饭,就让妈妈头疼焦虑不已,经常担心孩子营养不够,想起来连觉都睡不着,倍感失败;许多家长追逐在孩子身后,一口口地追着喂;

孩子生病了,家长要焦虑。一个患儿的家长因为对我比较信任,孩子生病必来找我。我见到的几乎每次都是姥爷、姥姥先来挂号排队,奶奶、爷爷携宝贝孙子随后“驾到”,爸爸妈妈鞍前马后地缴费取药。孩子被包裹成“小粽子”般不说,每次来,四个老人会各自拿出自己记录的孙子或外孙的详细记录(经常分别在奶奶或姥姥家住),体温、进食、睡眠、排便、活动等,其详细度绝不亚于一个实习大夫的病程记录。如果开了三种药,必定会问要不要再加点别的药。4岁的孩子常年地服用所谓的“营养药”或“补药”,很少出门,在家里由老人教给识字、计数、学英语、背三字经等,常引以为豪地让孩子说英语单词给我听。孩子养得虽然白白胖胖,但身体却虚弱的很,三天两头地来医院,简直和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前几天,我认识的一个家长带儿子看病,是较重的肺炎,我建议输液治疗。家长听说是“肺炎”,紧张地声音都变了,紧紧地抱紧孩子,摇晃着说:宝宝不哭,宝宝不怕!其实,这种失控地情绪和声调宝宝会感受到的,越哄孩子越是哇哇大哭。输液第二天,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仍然咳嗽,情绪不好。试想一下,家长的颓丧情绪下,加之肺炎的影响,孩子能欢快起来吗。我告诉她不必如此紧张,肺炎需要治疗过程,自己心态放松一些,对孩子有好处。第三天复诊,果然看到妈妈的笑脸了,说孩子的咳嗽和情绪好多了。这位妈妈,家里有保姆及母亲看着宝宝,还要不辞辛苦地每天中午跑回家里看看孩子(开车还要20分钟),这不是育儿焦虑的典型表现吗。

攀比早教成果,家长感到焦虑。悦悦才几个月时,悦悦妈就已开始选择早教,几乎把本地的大型亲子机构试听了一遍,选择了一家较为满意的。悦悦1岁多的时候,又增加了音乐课和绘画创意课。最近悦悦妈又焦虑学英文的事情。看到有的孩子两岁多就能看懂英文绘本,还有一些妈妈在博客上晒孩子的英文说听,悦悦妈很着急,“现在基本不操心吃喝拉撒,又开始考虑教育。我觉得很累”。

孩子性格内向,家长常感到焦虑:“孩子在家可活泼,可出去玩的时候不爱说话。别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也不争不抢。人家推他,他也不知道保护自己。我发愁,上了幼儿园,没有大人在身边,受欺负可怎么办?”

父母为何如此焦虑

1.养育经验匮乏引起父母焦虑

类似上面这些父母的叙述,新爸爸新妈妈在养育宝贝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焦虑情绪几乎与宝贝的诞生一起降临。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旦宝贝哭闹不休,他们就会怀疑他患上了十分严重的疾病,一旦宝贝安静熟睡的时间长了一点,他们就会紧张地凑上去探探宝贝的小鼻子,看他是否还在喘气。因为缺乏实战经验,新父母常常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总担心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技能不够娴熟,并因此影响到宝贝的健康发育。这种焦虑的情绪在新妈咪和新爸爸之间不断蔓延,彼此影响,甚至进入更恶性的循环。

2.教条地依赖书本导致认识偏差

现在不少人在怀孕期间,甚至准备怀孕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或者参加各种新妈咪的培训班,他们对那些来自书本和教师的知识深信不疑,并在宝贝降生后身体力行地依照这些书本知识来实施他们的养育方案。因为懂得太多,他们反而束手束脚,经常小题大作,恨不得用天平与游标卡尺来精确地衡量宝贝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并因此很容易主观地夸大各种问题,导致认识上产生偏差,引起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3.因盲目攀比而产生过高期望值

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很自然地更加紧密了。几位妈咪凑到一起,一开口就谈宝贝,一谈起宝贝,大家便有聊不完的话题。聊着聊着,问题就来了:张家的宝贝会这个了,李家的宝贝会那个了,偏偏自家的宝贝这些都不会,于是担心宝贝这个方面发育落后啦,那个方面发育延迟啦,满心都是焦虑。似乎只有自己家的宝贝方方面面都遥遥领先,父母才可以安枕无忧。

给父母的心理松绑

放宽心,宝贝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

婴儿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能力不一般,如果他吃不饱,他会哭闹,直到吃饱;如果灯光太强,他会不停地眨眼来减少光线对眼睛的刺激,并表现得烦躁不安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他没睡够,他一定会不管不顾继续美美地睡下去;如果他想玩,多优美的摇篮曲也无济于事……

宝贝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弱,他有自我调节自我保护的生存本能,我们没必要遇到针尖大点事情就自乱阵脚。

尽管不是育儿专家,你也会成为优秀父母

正如自然界其他动物具有哺育幼仔的本能一样,人类也一样有着这种养育宝贝的本能。做父母的技能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父爱与母爱却永远无法用其他任何情感来替代。父母的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宝贝,因此,一对虽然育儿经验不足但是很快乐的父母,与一对育儿经验丰富但是经常内心焦虑的父母比较,快乐的父母带给宝贝的正性影响对他的成长更为有利,而内心焦虑的父母带给宝贝的负性影响却会更多地抹煞他们养育经验丰富的优势。

如果家长太紧张,孩子会受影响,即使你认为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直克制自己的焦虑,但实际上还是会第一时间传递给孩子。克服焦虑,要顺其自然。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忌功利心理。真正爱孩子的母亲,要除去自己的焦虑。父母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长期处于父母这种消极情绪影响下的孩子会出现抑郁、暴躁、不合群等问题。俗话说,“三分养育,七分等待”,家长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多欣赏鼓励你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放松。“首先要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讲究有质量的陪伴,放松一下再去陪伴孩子会有更好的效果。

宝贝的生长发育存在差异不足为怪

每个宝贝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各方面的发育会受到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同年龄段的宝贝身高胖瘦会有差别,长牙会有早晚,动作发育的程度也参差不齐,或者宝贝在某方面发育超前,另外一些方面的发育则显得有些滞后,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能过度迷信育儿书

育儿书刊上列出的各个年龄段宝贝的发展水平,只是研究人员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研究、观察与测定得出的平均值,仅仅是个参考数值,并非每个宝贝的发育都会严格遵循这个数据。作为父母应该用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来对待宝贝的发育状况,一旦宝贝的发育比参考值超前,没必要沾沾自喜,比参考值落后,也无需忧心忡忡。

宝贝的进步常常出乎意料

宝贝各项本领的获得与后天的环境和训练关系极大,加上宝贝发展的弹性十足,所以今天看起来发育比别的宝贝慢,也许到了明天就会比别的宝贝超前。只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多学习。多掌握一些训练宝贝的技能,就会发现宝贝在这种训练中的进步出乎意料的明显,于是焦虑也就因此烟消云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离育儿焦虑症,做从容淡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