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滇道上》:领略黔滇原生风貌,体味民族风土文化

古往今来,那些不畏艰险、行万里路的人,总能率先目睹大好河山,足迹所至,人间胜境。其中有心有才者,在欣赏之余更能执笔记下沿途所见所感,留下珍贵的记录。艺术史家、民族史家李霖灿正是这样一位喜好躬行践履又善于记录之人。《黔滇道上》就是他在抗战初期同校友一起徒步黔滇进行田野考察的记录和相关文章。

《黔滇道上》由李霖灿之子李在中整理编辑而成,包括李霖灿撰写的黔滇徒步记录、手绘写生、日记、调查报告、背景故事及同行者的回忆等,真实展现了李霖灿此行的过程、收获,更能透过李霖灿的手眼,带领读者领略黔滇原生风貌,体味西南民族风土文化。


策划一次野外考察活动原本就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李霖灿这次徒步黔滇能够成行,尤为不易。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战火的蔓延,许多学校被迫迁往西南。李霖灿原本就向校方提出学习要多增加实践过程,便同夏明等同学一起商议,借着学校迁往昆明的契机,放弃交通工具,步行从湘西沅陵经贵阳到达昆明,一路写生、实地考察,让单纯迁徙的路途变成学习、实践、体会的有益过程。

在校长和师生的支持和鼓励下,由7个朝气蓬勃、敢想敢干的学生组成的徒步团踏上了黔滇道路。可想而知,在战时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又兼行经之地多有匪患,此次步行途中会有许多风险。这些还没走出象牙塔的学生,学着同当地士绅、兵、匪各色人等打交道,在数次的有惊无险之后,终于顺利完成了此次行程,记录了丰富的资料,并编写了内容详实的调查报告。

李霖灿对徐霞客游历山河的经历非常向往。此次徒步黔滇,他也参照了《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路线,边走边读,将耳闻目见与书中记载作比较、印证,引徐霞客为穿越时空的游伴和朋友,让行程多了一份意趣。


一路上,李霖灿不仅把途经的黔滇胜景一一收入眼中、用画笔勤加描摹,更细心地了解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记录民族服饰、风俗习惯、古宗艺术、么些象形文字、地方制度、生活状态、自然资源等,尽其所能考察和记录西南地区的实情。

黄果树的瀑布、清溪洞、火牛洞的奇景、红崖碑的怪字、洗马塘的险要奇丽……所有这些都给李霖灿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暮年之时他仍对此行的情景念念不忘。

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不仅亲身领略了传说中的大西南原生风貌,更通过实际接触,尽力消除传言中对苗人“人无三分情”的误解。

许多人觉得苗人说话生硬、不友好。李霖灿经过多次与苗人打交道了解到,这是苗人平素不懂“客气”给人造成的误会。实际上,苗人虽然“言语殊倔强,彼等不知客气”,但并没有恶意,反而非常好客,心地善良,很有古风。为此,李霖灿多次在文中解释苗人的真实性格,努力消除这些误解。

穿草鞋、宿民家,探风景、赏民俗,集邮戳、写游记,画速写、集资料……黔滇之行不仅开拓了李霖灿的视野,更启发了他的研究兴趣,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他一生的职业方向。毕业之后,面对四个职业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困难的一项——独自去丽江研究纳西族艺术文化和象形文字,最终结出硕果,写出了纳西族的两部字典。

《黔滇道上》记录了一个意气风发的艺术类学生,抱着十足的好奇心和坚定的勇气,走在大西南的土地上。对壮美山川的热爱、对风土人情的感悟、对民族文化的向往,都凝聚在这些写生稿和文字记录中。

通过亲身游历,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艺术工作者要走万里路,从此也走上了自己的艺术文化研究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黔滇道上》同样记录了李霖灿职业道路的起点,也算是这位艺术史家、民族史家的事业启程之旅。


2021.07.03雾凇

你可能感兴趣的:(《黔滇道上》:领略黔滇原生风貌,体味民族风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