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听《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有感(2)

10月17日,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暨扎根乡村四十年的行知教育实验》研讨会在南京行知基地举办,积极展示和大力倡导行知教育实验。昨天我写了一篇参与活动后整体的感受。今天继续来聊一聊我的感悟。

看完行知教育集团师生汇报展示,听完几位老师关于行知教育实验的报告,感受比较深的是——教育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或者说教育要关注孩子后续的成长。

在师生汇报的环节,除了正在就读的本集团学生的才艺表演,除了老中青三位老师的讲述,还邀请了几位历届毕业的学生进行分享。有86届的,有90届的,也有2001届、2002届的,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段毕业,走上了不同的岗位。岗位不同,取得的成就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具有相同优秀的品质:心存真善美,懂得感恩,懂得担当,努力拼搏……

教育的好坏要看当下的孩子是否幸福,是否阳光,是否有价值感?教育的好坏更要看毕业后的孩子是否成为健康的人?是否能与自己与环境与社会和谐相处?是否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深耕,能展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从汇报展示中可以看到,行知教育实验的孩子,由行知教育实验走出去的人,都是阳光的,有价值的人。

当然,时间与空间关系,这样的展示只能是一小部分人。这一小部分人是个案还是有代表性的?在后面杨跃老师的汇报中我们看到了更多回访的调查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是有代表性的,有普适性的。在学校中获得的这些情感观念,个性品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的方式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毕业后,不管他们走上什么岗位,他们都能积极面对生活与工作,能在不同的岗位发挥自己的价值。

彭钢老师的分享,让我看到了一位求真务实又有点谦虚的长者形象,他的真实表达,他的虚心好学,令我敬佩。为了给苏老先生一个承诺,彭钢老师连夜反复阅读苏老先生推荐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并把最后一句话背诵了下来。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当陶行知创造宣言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彭钢老师的背诵,穿越百年,穿越屏幕在我脑中回响时。我的内心为之一振。为陶行知的大情怀,也为彭刚老师的用心。我想苏老先生也会因为有这样的学生(?)或晚辈而欣慰吧?

虽然彭钢没有深入了解陶行知的著作,但他对陶行知的老师——杜威的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反复阅读过杜威的很多作品),还一直关注着行知教育集团的研究,加上行知教育集团为他提供的各种实验数据总结资料,一贯认真严谨,善于研究的他,有这么丰富的底子和资源,对陶行知的感知是丰满的。

不管是他的言说还是他的行动,都有着陶行知先生的影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每次回顾彭钢老师的言行,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总会浮现在眼前。因为彭钢老师的言行就是这句话的典范。我想这句话不但是教师应该有的座右铭,更应该是想做研究的教师,该有的行为准则吧?

勇于面对自己真实的状态,敢于面对真问题,利用手边的资源,积极地思考解决的方案。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研究者该有的做法。

彭钢老师带来的分享是《行知教育的当代价值》。他对行知教育的当代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创造了生动、丰富、完整的中国乡村教育实践,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乡村教育的话语方式,以一种特定的实践和表达回应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基本问题。

彭钢老师对行知教育实验的特点的总结也很有意思,我做了摘录:

1.扎根性的教育实验:扎根于乡村学校,扎根乡村师生,扎根乡村课堂。
2·长程性的教育实验:从1981年建立五里小学开始,到今天的行知教育集团,横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
3·掘井式的教育实验:以“师陶学陶、实验实践、反思总结、固化成果”为一个循环的反复推进、持续深入、系统建构。

对于这个"长程性"的解释,我觉得还可以再延伸一毫米。就是这个行知教育实验不止关注学生当下的成长,更关注学生后续的成长,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这才是更为有价值的教育研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听《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有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