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黎读书:神秘的《绿房子》

图片发自App

      2010年10月7日, 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奖评语为“因他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略萨成为了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来,南美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对于略萨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我的书橱里有一本1983年出版的《绿房子》。曾几次阅读,但都因难以适应小说结构的混乱和写作手法的怪异而半途终止了。略萨本人也曾说过,这种故意的混乱实际上也是源于生活,因为实际生活是流动的,永无休止的,本身就是一种混乱的状态。然而正是这种混乱,破坏了我正常的阅读习惯,让我一时找不到打开全书的钥匙。

    记得那一天,一位作家朋友来我家玩,在我的书橱上发现了《绿房子》,他非常惊异地说,你还有这本书啊!这可是本难得的好书。

一些东西往往等别人认可了才觉出它的价值。我也是这样。也就是从这天起,我开始重视起这本书;同时,也重新认识了略萨。终于能硬着头皮读下去了,但仍并没留下太深的印象。直到今年略萨加冕诺贝尔文学奖,我再次把《绿房子》从书橱里取出来。也许是年龄的关系或者心境的缘故吧,这次阅读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就像第一次读它一样。

图片发自App

      略萨把上世纪二十年代秘鲁北部长达四十年的社会生活用近似蒙太奇的形式拼贴在一起,时间和空间被意识流冲击成碎片,然后巧妙地安排在各个场景里,在看似无次序的叙述中,连缀起秘鲁海边沙漠地区的皮乌拉城和远在亚马逊流域心脏地带的圣玛丽亚•德•聂瓦镇。沿这条线索,搭建起五个场景:传教所孤儿后成为“绿房子”妓女的鲍泥法西娅和警官利杜马悲惨的婚姻;对土著居民大肆掠夺的巴西籍日本人伏屋占地为王的一生;皮乌拉城第一个妓院“绿房子”的创始人安塞尔莫的中兴与衰落;雨林土著胡姆的反抗以及皮乌拉城四个二流子的故事。通过这五个场景,深刻而细致地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与森林地区原始落后状态的矛盾冲突和悲剧现实。小说的故事也许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很隔膜,但书中的内涵却超越了时代和历史。

    其实,纵观全书,整个情节并不复杂,但小说中的结构却十分庞杂。初读起来,会感到吃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就会发现,那些时空的碎片像拼图一般汇拢起来,渐渐成为完整的图像;人物的脉络越来越清晰,情节和悬念也越来越抓住你的好奇心。这种感觉始终伴随着你,直到读完的那一刻。

    瑞典学院秘书长彼得•恩格伦这样评价略萨:“略萨的书结构庞杂,角度多元,擅于呈现不同的声音与不同的时空。他还擅长于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去写作,因此也推进了‘叙述的艺术’之发展”。本书的译者孙家孟先生也在书的前言中写道:“对白与独白混在一起,对话与叙述混在一起,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过去与现在混在一起,此地与彼地混在一起。”这五个“一起”,是对《绿房子》写作手法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当身在纽约的略萨得知自己获奖,时间正好是早上七点,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像往常一样,正要离开曼哈顿的家,准备到中央公园散步。起初他以为这是个恶作剧的玩笑,后来确认了事实,他十分兴奋地说:“这可真是个惊喜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黎读书:神秘的《绿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