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囤在收藏夹里的干货吗?

“收藏!来自全国8所重点中学名师推荐的40本必读书籍”

“收藏!30岁宝妈还债20万,只做了五件事,纯干货分享!”

“收藏!4种超级笔记法,教你如何透彻吸收所学知识”

 ......

看到上述标题的你,是否迫不及待地想要存入你的xx笔记或是右键收藏?​

别冲动,先问自己3个问题:

你还记得上回收藏的文章标题和内容吗?

已经放在收藏夹里的干货都看完了吗?

新加入的内容打算什么时候读呢?

如果没能顺利挺过这三关,那么恭喜你点亮了“牧马人”徽章,喜提一片辽阔无垠的养马场。

牧马人,网络流行语,形容那些很容易就放自己一马的人。工作压力大便给自己在饮食上大赦;身体有不适的苗头,就中断了健身计划;稍有困意,就丢下了手里的学习资料。心里原本也有一个远方,但随着一句句算啦算啦,那远方也就越来越远了。

用在这里也可以指热衷于收藏各种干货教程、书影清单,却往往mark而不看的互联网收藏家。那些被收入养马场的内容,总是随着时间的流淌蒙上了灰,消失在牧马人的记忆里。​

 如今网络不断发展壮大,处处透漏着无限的便捷。网络更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个体经验从小圈子扩散至大世界。而高效的搜索引擎则令我们不再因为时空障碍而错过优质内容。大数据以及智能算法的不断优化和演进更是愈加完善地记录着每个人的浏览历史,总能推荐给你感兴趣的话题。身处于信息洪流中,我们似乎总能与“干货”不期而遇。

某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某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技能、某些遥不可及的成就,在我们投去赞叹的言语和羡慕的目光时,我们也看到了平庸渺小的自己。于是期待改变自我的我们在这些成就的刺激下发奋要变得优秀,然后我们毫不犹豫地动手收藏起一个又一个干货、一项又一项技能,一边收藏一边心想:“我先收藏起来,留着以后慢慢看。”就这样,我们渐渐习惯了先被干货文章刺激出短暂的学习热情,然后又忍不住转向更为轻松有趣的娱乐项目,将那份提升自我的决心遗忘在收藏夹里。

收藏夹的设置,原本是为了让人们更方便、快捷地管理自己常用或喜欢的内容。然而,在一些实际应用中,它渐渐变成了一个颇具仪式感的自我安慰符号,似乎收藏的过程比收藏的内容更重要。优质内容码了又码,开启学习的脚步却一停再停,我们的行动力在“码而不看”的收藏习惯里逐渐消磨。

有的人说,码而不看,是因为眼下有更重要的事情。

也有人说,码而不看,是因为内容本身有用而不有趣,需要用的时候自然就会看了。

码而不看的收藏癖为何如此普遍?那些囤压在收藏夹里的干货,是燃起了我们的上进心,还是助长了我们的懒惰?

不跟风、不贪婪!

    互联网时代,技术延伸了我们视野所能抵达的落点,能够参照模仿的人越来越多,盲目跟风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庞大信息量的冲刷下,许多人迷恋于零成本的使用体验,不假思索地收藏了许多看起来实用而自己并不关心的内容,慢慢养成了“码而不阅”的习惯。这既是对优质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自身注意力的浪费。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把握未来规划的刚需,不因多元的选项而动摇内心的选择。

自律

    在所有的学习习惯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律。

    自律意味着不自欺。《道德经》中有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时时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才能查缺补漏、转危为机。现如今,许多年轻人都有“只收藏不阅读”的收藏癖,遇到深度文章或技能分享,既希望掌握,又没有足够的自律坚持枯燥的学习过程,最终只能将优质内容搁置在收藏夹里积灰。有句广告语是“自律使我自由”,学习也是如此。光有收藏干货的意愿是不够的,只有克服惰性,主动运用可支配时间进行阅读、练习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拥有更多的未来选择权。​

     拥有自己的收藏夹,原本是一件有益于学习的好事,但在错误的使用习惯下变成了拖慢学习效率的心理安慰剂。停留在仪式化的收藏行为里,不能减少焦虑感,只会消磨行动力。别让你的兴趣与目标永远躲在收藏夹的角落,真正的奋斗,是勤勤恳恳地付出与踏踏实实地前行。

    你的收藏夹里还有蒙尘的干货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还记得囤在收藏夹里的干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