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大变局,千载唯留道德经-3

(二)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本章节我们继续探索“道”。前一章我说“道”是光子,也是能量。确实《道德经》博大精深,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道”。而要把“道”说明白,必须上下文贯通。我在头条里的文章,是按前后顺序来更新的,本着严谨务实的态度,我建议你能把前面的章节看完,再看下一章节。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道德经》的章节重新排序的原因。只以现在更新的两个章节,同学们可以对比一下,最通行王弼版的《道德经》,你会发现顺序有很大的不同。这么做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骗点击率。前人之所以不能领悟《道德经》,有三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就是通行版《道德经》的章节被打乱了,而且各个章节之中的内容还有穿插。前后文意不能连贯,造成理解困难和偏差。第二,没有按科学的思想来解读《道德经》。第三,是现代科学对宇宙规律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老子所说的高度。因此,如果没有看过前面章节的同学,对这一章理解,就会很难,甚至是一头雾水。

回到本章节,这一节说的是“道”的特性。“道”是光子(我们先这样理解),这一节说的就是光的特性。光的特性,大家都知道,波尔和爱因斯坦共同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有粒子特性,所以老子说恍惚中有物。又有波的特性,所以老子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译文:“道”(能量)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并非一成不变的“道”(能量);“道”(光子)这种东西,恍恍惚惚,恍惚中有形状,恍恍惚惚,恍惚中有实物。深远暗昧,其中有精华(粒子),精华(粒子)是真实存在,而且有规律。它恢复到无物的状态,可以说是无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形体。

(三)

故道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也。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

注释:这一节,继续讲光的特性。看不见头,看不见尾,说的是光的速度极快。听不见,看不见,但是作用无限。至于“夷”,“希”,“微”,我也不知如何准确翻译,网友是否有更好的建议,请留言告诉我。

译文:因此“道”(能量)辐射出去,要用言语表达出来,是平淡而无奇的(难以描述)。可以称为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看不见,听不到,但是它的作用却是无限大的。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不着,把它叫做“微”。这三种状态无从考据,又融为一体。

(四)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注释:这里的“谬”和“惚”,我又不知道怎么翻译了,有知道的同学,可以在评论里或者留言给我。这一节提到“无”和“有”的概念,这里的“无”指的是无质量的光子。“有”指的是有质量的粒子。无和有的关系就是,能量和质量的关系。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万物皆是由这两样东西构成的。

译文:光波的上方不“谬”;它的下方不“惚”,无头无绪。不知道如何描述其概念。“名”(概念)如果可以用语言去描述,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名”(概念)。“无”(无质量的光子)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初始状况;而“有”(有质量的粒子),可以用来表述宇宙万物的产生的状况。天地万物从有质量的基粒子开始,有质量的基本粒子可以称为天地万物的起始。如果知道了万物的起始,就能知道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知道了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回过来就可以知道到万物是如何的起始的。(能量)是不灭的。天下的万物都是由(有质量的)粒子构成的,而粒子又产生于(无质量的)“光子”。因此可以从“无”(无质量的光子)中去观察领悟其奥妙;可以从“有”(有质量的粒子)中去观察领悟其端倪。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年未有大变局,千载唯留道德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