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本书《万历十五年》(二)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万历十五年》中的万历皇帝。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九五之尊,过着奢靡的生活,往往是一言九鼎、威风凛凛、八方来使群臣朝拜的形象,有着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的气概。但是万历不一样,虽然他也曾有远大志向,愿造福百姓,做一代明君,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以及自身性格的影响下,他就像是被裹脚布缠住的妇女的脚一样,只能任由外界的束缚来改变他。


1572年,万历即位,时年九岁。张居正作为他的老师为他安排课程,并安排讲师。但是小小的孩子懂什么呢?初时临朝,还需要在衣袖里抽出一张别人事先为他写好的纸片,边看边答复各个官员的呈奏请示,此时他还不能完全明白纸片上所写答语的含义,只是一个儿童在简单的履行作为皇帝的义务。


除了早朝,万历还要进行各种祭祀、春耕等仪式。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皇朝的礼仪,比如:上朝的时候,万历皇帝要带着坠有12串珍珠的皇冠,像戴了一块瓦片非常的不舒服,但是这是必须的,因为这象征着皇权。皇帝的大部分精力就这样维持在皇帝的礼仪身上。类似的繁文缛节还有:万历为母亲修葺寝宫,母亲表示感谢的方式不是亲切的当面致谢,而是立刻请大学士修书一封,赞赏皇帝的纯孝,在皇帝下跪的时候逐句诵读。


皇帝的公务还有一项就是批阅奏折。电视剧里皇帝殚精竭虑的批阅奏章,自己绞尽脑汁或者和大臣商议之后给予解决办法的情景这里是极为罕见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奏章是由内阁大学士票拟,万历再用朱笔批写,例如“知道了”、“如拟”等字样,约等于抄写。而且皇帝只是批改其中的几本,一般包括重要的人事任免,其他的则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代劳。所以在这一时期要是用笔迹检验奏章批示是不是真的是完全不行的。另外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能全部推翻大学士的票拟而自拟批答的,因为这种做法表示了他对大学士的不信任,相关大学士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会被迫辞职,但按本朝的传统原则,为了保持政局的稳定,如无特殊事故,大学士绝不轻易撤调。这也就表明了皇帝没有实权,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实际决定朝廷事务的权利在内阁。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内阁大学士中,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名义上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水平。而张居正为首辅时,皇帝在圣旨中明确规定其他大学士的职责是辅助元辅办事,有了主次之分。在这段时期,作为万历的老师,同时又任职内阁大学士首辅的张居正一时间风光无限,如此看来最终的实权在内阁大学士首辅张居正手上。但这也是后来对张居正进行清算的原因,也造成了今后朝臣之间更加复杂的纠纷局面。而此时的万历还不理解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作威作福到了何种地步,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作威作福的不只是张居正,还有大伴冯保。宦官的任免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他们也只对皇帝负责,但此时冯保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唯一足以驾驭它的皇帝又正直冲龄,冯保玩弄权力,贻害朝廷。同时宦官掌管皇家的各个仓库,各省上缴给皇室专用的实物必须经过检验,质量合乎标准才能入库。实际上质量并无一定的规格,可以由宦官及中介人随意决定,解送实物的人赠送中介人以相当款项,中介人扣除佣金后再转手送给宦官,所缴实物就可以被接纳入库,出现依次充好的情况。这种事件受损害最大的就是军队——京军在冬季总是穿着以次充好的棉花,无法御寒。


1582年,张居正去世。


从1572年—1582年,万历继位的第一个十年,为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北方的虏患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承平日久,国家的府库随之而日渐充实,这些超出预计的成就自不能不归功于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张居正死前九天,万历还加封他为太师,这是文臣中至高无上的官衔,在本朝200年历史中,从未有人在生前获得此殊荣。但在他死后仅半年就遭到了清算。同年,宦官冯保遭到清算,上缴如许珍宝家财,可见天子的大权旁落到什么地步了。


1582年,万历18岁,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女人郑氏,时年14岁。万历对这个聪明机智、意志坚决又喜欢读书的女孩子一见钟情,而这段感情竟持续一生。她能够得到万历的喜爱是因为她看透了他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在实际上却既柔且弱,也没有人给他同情和保障,即使是他的母亲也常常有意无意的把他看成一具执行任务的机械,而忽视了他毕竟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1583年春,万历给出的殿试题目是“为什么越想励精图治,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政治的更加松懈。”


1586年春。殿试的题目是“无为而治”。


万历对生活的厌倦已经越出了内心世界,而要开始见诸行动了。


不久后,万历开始了长达28年的懒政,向文官集团和固化礼治发起了对抗。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本书《万历十五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