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稍不如意就撒泼耍赖?那是因为你以前心疼他小,没教会他这点

商场里经常会看见滚撒泼耍赖的孩子,不给买玩具就在地上到处滚,最初父母可能还能支撑的住,在稍微久一点后,很多父母就支撑不住了,耐不住只要说:这次给你买,下次不可以这样了。然后孩子脸上还挂着泪珠连连点头:好好好。事实上,下次孩子还会用这招杀手锏,因为他已经知道该怎么对付父母了,也知道了父母的软肋是哪里。

在世界最著名的早教书籍《卡尔威特的教育》里面提到的一件事:爸爸带着小卡尔去朋友家做客,不小心洒了一点牛奶,小卡尔遵照在家里的习惯,洒了牛奶之后就不能再喝牛奶了。朋友非常过意不去,一直劝说小卡尔说没关系的,还有很多。并且责怪爸爸管理的太严厉。爸爸把朋友拉出房间说,我一贯教育孩子: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我必须在每次行动中保持一致,这样孩子才会在以后的行为中保持一致。

果真,即便是爸爸不在房间的这段时间里,小卡尔依旧不肯继续喝牛奶,即便阿姨向他保证,可以偷偷喝,不会告诉爸爸。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卡尔威特的自律精神,也就是自控力,而实际上,越是小的孩子才越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控力,并渗入到自己的性格中以及自己的行为中,同时变成习惯之后反而觉得一切很自然,遵守得也很自然。

不想孩子长大了变成到处耍赖打滚的熊孩子,不如在小时候就给孩子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而这个好习惯不仅伴随他一生,也会为他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获得最有效的保障。

自控力的基础来自于父母的坚持--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为了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卡尔威特的父亲对他的教育从来都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是非分明,始终如一。他说:我周围很多父母们,他们的禁律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不能始终如一。有时行,有时候又变得不行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在孩子心灵上很早打下父母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父母对自己的言行都那么草率,那么不认真,你又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周末,带孩子在小区里玩耍,旁边是一位奶奶带着孙子也在玩,小孙子很调皮,想玩旁边小女孩的玩具,直接就伸手去抢,小女孩猝不及防,直接吓哭了。女孩妈妈也是很不高兴的样子。拉着小女孩走开了。

奶奶也很尴尬,一把拽过孙子说:你自己这边不是玩具吗?还抢别人的,怎么这么眼皮浅呀?说着打了小孙子的手一下,小孙子估计也被打疼了,也大声哭起来。奶奶更觉得不可收拾,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点心说,行啦,别哭啦。来,吃个好吃的。

小孙子大口大口开始吃起点心来。整件事情来看,小孙子的内心也一定是蒙圈的,奶奶不让我拿别人玩具,惩罚我了,可是又给我好吃的了,这是鼓励我吗?

孩子肯定会犯错误,父母的责任是引导他,在引导过程中要行为一致,这件事做的不对就是不对,自己言语和行为上要一致对孩子的错误做出反应,不能"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自控力需要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的能力充满信心,让孩子去做

很多人认为孩子必须到达某个年龄段,才会做某一件事情,但是卡尔威特始终从不怀疑孩子的能力,在小卡尔两岁时就帮助母亲收拾餐桌,做自己分内的家务事。

事实上,孩子永远在能够“做到”这件事时得到信心,在做到之后会更开心去挑战下一个项目。

著名的成功学书籍《刻意练习》中也提到: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难度递进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并重复练习。

回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每一分成长都是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目标的,从孩子开始会翻身,会坐起来,会爬,到会走路,每一步都是他经过不断的重复练习学会的。

但是孩子掌握了这些本领之后,想再继续去掌握新的本领时,父母却开始阻拦了,纽扣不会系,买拉链的或者直接替孩子系好;鞋子不会穿,直接帮孩子穿好。

孩子刚想拿个碗,奶奶或者姥姥连忙说:哎呀,宝宝,可别打碎了呀,还是我来吧。

孩子的潜能就在这一个个还是我来吧里丢失。

有人说卡尔威特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但是只有孩子在父母始终要求自律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类诱惑才能始终能保持自己的自控力,始终能不受诱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才是一种更深厚的爱,因为这种严厉给了孩子一个最好的品质!

jason妈咪有办法,喜诗词,爱旅游,在育儿路上不断学习修行,听说关注我的都是长得好看的。来,一起修行吧。全部是原创,字字都是自己的实践经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稍不如意就撒泼耍赖?那是因为你以前心疼他小,没教会他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