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看3D电影时,有纸老虎扑过来,我们躲闪;发誓要做的事最后还是放弃了——为什么?

不是胆小和懒的原因,而是和我们的大脑工作原理有关。

人的大脑有2种不同的思考系统:以直觉、感性为基础的系统1快速思考和理性的系统2慢性思考。

面对任何问题时,大脑首先本能地启东系统1快速思考,渴望从过去的经验里快速找出答案。

只有在系统内1陷入思考困境时,慢速思考的系统2才会被启东,利用更靠谱的理性逻辑分析问题。

看3D时躲避老虎就是系统1被启东的结果。

系统1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让人待在舒适区。

有人说大脑其实也很懒的,能不自己思考就不思考。

遇到问题时,我们总习惯性根据主观判断或本能,而没有真正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学习很差,妈妈便把她送去补课班,可成绩还是没有提高,妈妈非常着急,对孩子越来越没有耐心。

我们会根据经验或者本能,认为肯定是女儿不认真,但如果我们启动系统2,也许会发现更深层的原因。

实际上女孩学习差最直接的原因是她妈妈。

妈妈一直很忙,几乎没时间陪她,女孩发现只有当她不按要求去做时,妈妈才会关注她,哪怕关注的方式是批评。

在我们的常识里,大脑是精密的,负责思考这种复杂的事情,肯定是一刻不停地高速运转的,但大脑也想偷懒啊。

所谓的舒适区,就是人称常年形成的固化的思维模式和被思维模式决定的习惯、观念等行为。

而当我们决定要做某件事时,我们其实是想改变被固化的行为、观念等,系统1就会习惯性地把我们拉回到熟悉的的起点。

这就是很多人计划失败的原因。

系统1是本能的、主动的,而系统2则是被动的,需要刻意去启动的:结构化战略思维。

听起来很高大上,似乎和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普通人也非常需要,比如应对焦虑,我们需要刻意培养这种理性的思考方式。

拿到《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这本书前,看到名字有些紧张,但真的可是阅读,才发现是本很有趣的书,原打算7天看完,每天33页,可昨天一天我已经看到89页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2020年底大火的《装台》,再翻开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为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高大上又那么接地气。


【田忌赛马赢了比赛,却输了战略】《田忌赛马》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田忌把自己的3匹马的出场顺序做了调整,避免了硬碰硬,以下→上、上→中、中→下的方式,毫无悬念的赢了对方。

如果把田忌和齐威王所代表的人看作两个竞争对手,单看这一场比赛,田忌以弱胜强,很了不起。

但如果从长远角度来说,田忌方显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因为这一场比赛,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现在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国家,发展必须要有长远计划和目标,这就需要战略化结构的思维,为建立和维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做思考。

古人也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战略化结构思维需要人刻意启动大脑的两个思考系统中的第二个系统:慢思考,即理性思考。

19年5月,美国开始对华为实施制裁,但这次制裁不但没有打垮华为,反而加速了他们研制“中国芯”的步伐。

在很多人呼吁“不买华为手机就是不爱国”时,任正非说,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都是一款商品,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买哪个。

华为能有这样的信心,不得不说任正非过去的战略化思维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司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了,但公司那么多精英,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成了“百家争鸣”。

在文化领域,这种现象显然很好,但想一想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显然是灾难性的。

于是他请来了人大教授,建立了“基本法”,于是“争鸣”消失了,企业文化形成了。

后来,他花巨资请来了美国顾问公司帮忙建立公司结构,平衡了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使公司得以均衡成长。

战略化思维在公司或个人发展的初始阶段和关键点,凸显“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意义。

任正非曾说:“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楚汉之争其实也说明了这个观点。

刘邦论个人资质,无论哪方面都不如项羽,但刘邦善于用人,将重任委任给不同的人,于是他最终统一了国家,成了皇帝。

项羽则刚好相反,结局自然也相反。

战略化结构思维,不仅仅让我们解决日常小问题,对个人长期发展极其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