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光斑推出了丽世酒店茶马古道山居系列的预售券,不少会员购买了。
虽然之前也曾前往云南、西藏多地游玩,但对于茶马古道的理解和认识都比较片面,不够系
统和完整。为了后续可以更好的给会员提供出行规划和活动安排,花了点时间对茶马古道的形成做了文献查阅,整理了基本的发展框架。
把整理的内容也分享给大家,对前往茶马古道游玩的小伙伴,在宏观上可能也会有一些帮助。
1先说茶马古道的定义
茶马古道,是指以滇川藏三角区为核心,跨越横断山与喜马拉雅山区,通过人背马驮的原始交通方式,以茶叶、盐、布匹、药材、动物毛皮为主要交换内容,沿途进行物资贸易的商贸通道。
2其次,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
茶马古道是当年西南地区各民族进行商贸交流维持日常生活的生命线,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一条国际大通道。
因此世界闻名。
3、茶马古道到底包含哪些地方?
茶马古道并不是简单的几条交通干线,而是以主要交通干道为支撑、且逐渐延伸扩散而形成的一个交通道路网。
从南诏大理时期的大理,到后来逐渐崛起的丽江、中甸等地,不仅仅是贸易繁荣的商品交易市场和中转地,同时也是整条滇藏茶马古道主干道的重要交通节点。如果将这些商贸城镇按照行政所管辖范围的大小,从市到县到镇或者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不同等级的交通节点,连起来就是一张巨大的茶马古道网。其发展的形态从最初的几个交通节点,到连成一条交通线,同时每一个交通节点又向不同的方向扩散,同其它的交通节点相连。从云南产茶区到西藏拉萨这一路的每一个交通节点(城镇)都是进行商贸交流的场所,无论大小,最后串联起来就是一整个域面。
茶马古道的主干道一共有三条,分别是滇藏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和青藏茶马古道。其中滇藏茶马古道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路线大致方向是从西双版纳、普洱等产区,经大理、丽江、迪庆和西藏芒康、昌都、最后到达拉萨;川藏茶马古道是以四川的茶叶产地雅安为起点,经康定、理塘、巴塘到达昌都,而后从昌都去往拉萨;青藏茶马古道从青海西宁出发,经日月山、玛多玉树、杂多抵达西藏安多,然后经那曲,当雄进入拉萨。
4、是什么促使在滇川藏三角区形成了茶马古道,我们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例来做分析。
A、自然地理环境
滇藏茶马古道地处云南、西藏、四川交界处的滇西北地区,跨越我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为横断山脉纵谷地带。从藏东南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到滇西北的横断山区和三江并流区域,河谷相切,地势陡峭,整个滇川藏三角区被河流切分成一个个独立,或者说是孤立的地理单元。同时,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经过青藏高原在滇西北形成了著名的“三江并流”区,虽给区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但因为陡峭的山势形成了极大的落差,不利于航运的开发,因而开辟陆上交通是连接横断山区同喜马拉雅山区的唯一途径。
同时,滇西北的北部和西北部属于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而中南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温差小,干湿两季分明,水热条件垂直差异明显,局部气候复杂多变等特点。
在如此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造就了该区域资源的巨大差异性分布。
B、商贸需求
古代的氏羌系、百越系、濮系沿河流迁徙的过程中因为区域资源的差异性分化成不同的民族。滇南地区以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苗族为主,滇西北地区形成了白族、回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体,不同的民族因为地理环境的封闭性长期保持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形貌,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性。住在平坝地区的民族以农耕为主,山区的民族半农半牧,他们用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不同的生活物资。一方面由于地区资源的匮乏,各民族无法完全实现自给自足各,需要透过物物交换来互相补给。另一方面,不同的生产和生活优势使不同民族拥有了各自的优势手艺,产品有了好坏优劣之分,商贸活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
商贸活动的发展加速道路扩展,交通道路的发展是商贸往来形成的基础条件,滇藏商贸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交通的通达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滇藏商人群体的逐渐增大,无论是交通情况复杂、通行难度极高的民间小道,还是官府修建的通达性更强的驿道,都逐渐成为了发展商贸活动的基础,茶马古道网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开来。
B、国家力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家力量在茶马古道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巨大的助推作用。元代,中央王朝直接统治了西藏和云南,在云南西藏广设驿传、驿站,驿站体系为滇藏之间的商贸交流提供了便利,推动了茶马贸易的发展。明代中央王朝看中丽江的重要战略地位,扶持木氏土司势力统治藏区,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了茶马古道,也使得川滇藏地区的商贸交流愈加密切、文化扩散不断深入。随后的屯田制度使大批中原地区的汉族迁入云南,汉族人口逐渐成为了云南的主体民族,汉文化也大规模的流入滇西北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交融。雍正、乾隆年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相继进行了改土归流,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减少了滇藏地区的叛乱动荡,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保障了汉族、纳西族、藏族、回族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清廷批准中甸、北胜州开通茶马互市以后,滇藏之间的贸易更加频繁,随着中甸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大批陕西、山西、河南、江西、江苏的汉族商人到中甸设立商号,同当地少数民族一起生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清末民国时期,云南、西藏对外通商口岸开通,茶马古道走上了国际化贸易之路,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圈也扩展至缅甸、印度甚至更远的地区。
D、地方势力
地方性势力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道路的扩展和文化交流的空间扩展,唐代随着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各部,吐蕃势利崛起向东南扩张,控制了中甸、丽江一带,后继续南下深入大理西洱海地区。为了服务战事,运输军需用品,吐蕃开始修路、开洞、挖渠、架桥,滇藏间开辟了便于流动的栈道,官方栈道的修建,大大方便了滇藏之间的往来,为滇藏茶马古道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同时由于军事扩张,大量藏族涌入滇西北地区同当地的其他民族融合。
明代中后期木氏土司统治了滇藏川边地,为了巩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木氏采取了一系列如移民垦殖、开渠种稻、修路开矿、宣传佛教等措施,不仅使茶马古道的通达性更高,滇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而且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带入藏区,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加强了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地方势力的扩张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民国时期以洛绒丁真为首的乡城土头因为清政府垮台伺机而起,以乡城为据点对康南的中甸、维西、阿墩子(今德钦),盐井、巴塘进行烧杀抢掠,绑架僧俗和民众,肆无忌惮,无恶不作。茶马古道因此一度阻断,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货品不能流通,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为了维持滇藏之间正常的贸易需求,滇藏茶马古道遂开辟了新的道路,即从缅甸、印度进入西藏。大批的云南商人涌入缅甸、印度设立商号,在进行商贸交流的过程中将本民族的文化输出到国外,同时带入了异域文化。
综上所述,滇藏茶马古道是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开辟而来的,地理环境的阻隔同时又造就了各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彼此之间因为滇藏茶马古道而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借助人类的商贸活动不断地向前促使着滇藏茶马古道的发展。
5、 以滇藏马古道来说,现代人重走茶马古道看什么?
首先,滇藏茶马古道上有雪山、干热河谷、长江第一湾、三江并流等自然生态景观值得前往参观。
其次,还有多民族共生衍生出的多元文化值得前往体验。
滇藏茶马古道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共生的地带,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差异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和山坝共居的空间分布状态。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婚丧嫁娶、居住形式、节日集会、建筑风格等方面,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同时,滇藏茶马古道也是各种国际文化的交会带,中华文化、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在这里聚集,雪域文化、茶文化、马帮文化在其中绽放,形成了多种民族文化交流共生的走廊和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宝库。
从宗教文化而言,云南是世界上罕有最多的一个宗教文化聚集区,佛教(南传、汉传、藏传)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在这里都有分布,此外各民族还有自己本族的原始信仰,主要表现为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原始宗教与外来宗教的融合产生了不同的宗教色彩,外来宗教也吸引原始宗教的特点以便适应当地的发展。
在茶文化方面,滇藏茶马古道沿线的各民族具有各自的茶文化,每个民族对饮茶法不尽相同,但对茶叶的热情始终如一。众所周知藏族喜欢喝酥油茶,从寺院喇嘛到普通民众,藏民的日常生活完全离不开酥油茶;纳西族受到藏族的影响较大,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白族的三道茶风俗也颇具特色和富有人生哲理;此外还有傣族的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酸茶、彝族的盐巴茶、佤族的擂茶等。茶将各民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又根据本族文化和族人的需求创造出特有的饮茶习惯,共同构成西南地区丰富多元的茶文化。
茶马古道上还存在着其特有的马帮文化。“山间铃响马帮来”,马帮既是茶马古道上贸易物资的运输组织,又是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千百年的马帮运输史中,这个群体也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马帮由马锅头和赶马人组成,马锅头是马帮的首领,负责整个运输团队的运营、分工、洽谈生意、开销支出以及赶马人的伙食,除了强健的体魄、灵活的头脑,还要富有冒险精神和诚信合作精神。此外,抗战时期马帮自主加入抗战物资的输送队伍,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赶马人彼此之间坦诚以待、相互包容、团结协作,正是少数民族那种不怕吃苦、开朗豁达、富有包容性的性格造就了极具魅力的马帮精神。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现代人重走茶马古道值得去体验和了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