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相处中总免不了会出现想法冲突的情况。比如下馆子时一个想吃西餐、一个想吃日料;外出约会时一个想徒步露营、一个想看电影;买车时一个想要两门轿跑、一个想要MPV……
虽然是情侣,但毕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个人目标、偏好、需求上多少还是会有差异。这时通常会有一方选择牺牲自己来满足伴侣的愿望。
这种情况虽然常见,但有些反直觉,因为人们似乎应该优先为自己着想。
很多人会将牺牲看作某种高于个体利益的亲社会行为。简单来说,人类是群体性动物,生活与工作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因此,人们会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生存,发展出各种有利于维护社会关系的行为,比如给予他人情感或者物资上的支持。
可即便如此,牺牲仍然很特殊,因为其他亲社会行为不会以违背个人意愿、损害个人利益为前提。所以,究竟有哪些因素会促使人们做出牺牲、牺牲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可能是最重要的,这么做是否真的有益?
一、影响牺牲意愿的因素
2017年《社会与人格心理学指南》(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刊登的一篇论文提到了两个会影响人们牺牲意愿的因素。承诺和权力,我个人觉得可以从牺牲者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承诺——主动
承诺是一个人坚持与他人维持关系的意图。如果一个人想要和伴侣保持长期关系,那么这个人会更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这段关系,特别是当这个人认为自己的伴侣可靠、愿意关心自己时。
(二)权力——被动
如果情侣间权力不平等,那么高权力的一方更有可能影响低权力一方的行为。
具体来说,高权力的一方因为受他人影响较小,这部分群体可能默认自己不需要对他人有准确和全面的了解,这使得他们无法认识到伴侣和自己存在不同偏好这件事。而且,即便他们意识到冲突存在,他们也有可能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伴侣利益之上。
无论是否有意识,客观上高权力的人都有可能会迫使伴侣做出牺牲。这时低权力者的牺牲便不是出于「自愿」,而更多是「不得不」的结果。
二、牺牲的动机
人们做出牺牲行为的原因可以套用「趋近-回避动机理论」解释,并从个人、伴侣、关系三个角度来看(Righetti, & Impett, 2017)。
(一)趋近
在趋近动机下,人们做出牺牲时更关注他们能获得的回报,包括:
1.个人——做出牺牲、成为一个慷慨的人会自我感觉良好;
2.伴侣——通过牺牲让伴侣获益能让伴侣开心;
3.关系——通过牺牲解决冲突能提高关系的亲密度和幸福感。
(二)回避
在回避动机下,人们做出牺牲时更关注他们能规避掉哪些负面结果,包括:
1.个人——不想逼迫伴侣做出牺牲而感到内疚,因此转而牺牲自己;
2.伴侣——避免伴侣因为做不喜欢的事而不开心;
3.关系——避免因为冲突升级而结束关系。
三、牺牲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虽然很多时候牺牲是为了维持彼此间的关系,但事实上牺牲行为并不总能保证双方关系满意度的提升。
2020年《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刊登的一篇论文研究了牺牲对牺牲者和受益者双方,在「个人幸福感」与「关系幸福感」上的影响。总体来看:
(一)牺牲的意愿
做出牺牲行为的意愿,和双方对关系的幸福感呈正相关,牺牲的意愿越强,两人对彼此关系的幸福感越高。
(二)牺牲行为
牺牲行为本身和双方关系幸福感之间没有联系,但牺牲行为会显著降低牺牲者的个人幸福感。
(三)对牺牲的满意度
无论是牺牲者、还是受益者,对牺牲越满意,其个人和对关系的幸福感越高。
(四)牺牲的代价
无论是牺牲者、还是受益者,牺牲的代价越大,其个人和对关系的幸福感越低。
综上,牺牲对情侣间关系的影响会由多方面决定,但至少牺牲并不是绝对有利的行为。
这个结果对牺牲者来说可能不太好接受——我都做出让步了,为什么对方还不开心?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答:对方是否知道你做出牺牲;对方的真实感受。
首先,人们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无法注意到对方的牺牲行为。受益者很可能没有意识到牺牲者的默默付出、甚至没有意识到双方需求存在冲突(Righetti, Visserman, & Impett, 2022)。
其次,即便受益者意识到了伴侣为自己做出牺牲,他们的感受也很复杂。虽然他们确实会对此表示感激,但同时也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比如内疚、对对方有亏欠感(Righetti et al., 2020)。
这种混杂的情绪除了会出现在受益者身上,也会出现在牺牲者身上。一方面,牺牲者会因为能使伴侣受益而产生自豪感,另一方面,牺牲者也会因为自身利益的受损而不爽。
这种矛盾情绪的增加又会反过来影响两人的关系,比如引起分手的想法和实际的分手行为(Righetti et al., 2020)。
既然牺牲可能会不利于情侣关系,那要怎么做才能尽量降低伤害呢?
结合上面的一些研究结果,我们或许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一)确认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做出牺牲
比如下馆子你想吃西餐,伴侣想吃日料,如果你本身不是特别抗拒日料或者非吃西餐不可,满足伴侣愿望并不会太勉强。如果这周想要看一部等了大半年的电影,但伴侣非拉着你出去徒步的话,可能就会负面情绪暴涨。
(二)关注牺牲付出的代价
日常、琐碎的牺牲一般无伤大雅,但付出重大甚至惨痛代价的牺牲,不但不会为关系带来增益,还会损害双方的幸福感。
(三)和伴侣充分沟通
让对方了解自己做出的牺牲。既然牺牲是为了维护关系,那么牺牲就不应该是一个单方面的行为。和伴侣开诚布公地讨论各自的需求,确认牺牲是否真的有利于关系发展、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甚至是否真的有必要。
(四)寻找牺牲以外的替代方案
牺牲应该是「不得已的最后一步」,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优选项」。有时候双方各退一步寻找「兼容项」或者直接各自满足自己的愿望可能都会比单纯牺牲要好。比如可以这周先看电影、下周再去徒步,或者干脆分头行动。
总结
牺牲确实是一种「舍弃小我满足大家」的亲社会行为,但我们或许不该盲目采取它或者对它有某种不切实际的期待,特别是考虑到牺牲并不一定会带来收益的情况下。
2021年《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上有篇文章提到过一个现象,牺牲者有时候会低估牺牲产生的成本、高估它带来的收益。
某种角度来说,这种「错估」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能让人们放弃个人利益时保持积极心态,更大程度上维护关系满意度。但换个角度看它也有可能成为一种「自我麻痹」,毕竟牺牲所付出的代价客观存在,过度消耗自己,最后并不一定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双赢」。
牺牲也许是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最后手段,但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确保双方了解牺牲的意愿、代价、收益。虽然其中一人会遭受损失,但归根结底,大家心往一处使。
当然,也建议受益方在伴侣做出牺牲后及时表示感激,甚至可以寻找机会予以补偿,让牺牲者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能有所回报。
参考文献:
Righetti, F., & Impett, E. (2017).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Motives,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 outcome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10), e12342.
Righetti, F., Sakaluk, J. K., Faure, R., & Impett, E. A. (2020). The link between sacrifice and relational and personal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6(10), 900.
Righetti, F., Schneider, I., Ferrier, D., Spiridonova, T., Xiang, R., & Impett, E. A. (2020). The bittersweet taste of sacrifice: Consequences for ambivalence and mixed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9(10), 1950.
Righetti, F., Visserman, M. L., & Impett, E. A. (2022). Sacrifices: Costly prosocial behavio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44, 74-79.
Visserman, M. L., Righetti, F., Muise, A., Impett, E. A., Joel, S., & Van Lange, P. A. (2021). Taking stock of reality: Biased perceptions of the costs of romantic partners’ sacrifice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2(1), 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