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拾遗(53)——奏响总复习号角

      教过六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六年级数学下学期一半的时间都得留给复习,需要将小学阶段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类,然后汇总,通过综合应用进行复习提升。新课结束,接下来的任务才是本学期的重头戏——全面总复习。

    概念教学时,我们知道:任何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可以将此知识点涵盖的面不断呈现辐射式的拓展和联系,进行知识点的适度融合,不断融合新知与旧知。复习也是如此。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与堆砌,更重要的应该是建构知识的网络,让每一个分散的知识点融汇到小学数学的整体中去,牵一发而动全身,触类而旁通,实现整体的融合。

      知识经验是基础

      “数的认识”是总复习的开篇,复习之前,不仅老师需要做好准备,笔者觉得,学生也应该唤起已有知识经验,不管新知教学,还是旧知复习,学习者都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应是他所学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学习,别人永远不能取而代之。教师在复习之前,对学习者的先有概念的考虑必须成为一切教育计划的出发点。

      因此,在复习开启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概念先进行了整理,比如:负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因数、倍数等等。学生需要翻阅各册教材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将重要概念的文字表述准确摘抄,唤起记忆,同时可以更好的对各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个大致回顾,在总复习开始前做好心理和知识经验的准备,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

    课堂切入是关键

    复习课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难以把控的课堂。关于复习课的设计,研究的相对也较少,教师可以参考的成功案例也不多。所以,很多教师常常会在复习课上,要么以讲题代替复习,在练习中穿插概念复习,但是这样很难给学生系统的整体认知;也有的老师选择以拓展训练为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对于基础不够牢靠的部分学生,显然是揠苗助长;还有的老师选择知识点的罗列+练习题的形式,知识点罗列时教师自说自话,练习训练时学生机械重复,课堂参与度不够,效果自然也难提升。

    笔者认为,复习课的教学设计,选择切入点是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广泛而多角度的思考。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学生思维展开的起点,更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主要动力。

      因此,笔者在预习单中设置了“关于30.5”,你想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后,截取相关关键词:整除,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倍数,质因数,公因数,公倍数等等。课堂学习环节,要求学生针对这些概念,提出问题。

      主动参与是重点

      学生在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交流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除了单一的“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还提出了一些相关概念融合的问题:“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1为什么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生提问,学生答疑,有不同意见相互辩论,辩论后得出结论,如果还有疑问,老师帮忙解答……

      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有了知识整理的基础,有了概念的复习,有了前期的准备,还有课上的主动思考,关注度明显提高。整节课的学习以学生提问为序幕,以师生共同探寻问题答案为路径,以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为格局。学生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教师再顺水推舟,旁敲侧击,将问题引一引,带一带,最后教师边总结边整理提升,行成结构化的板书,给学生零散的知识以完整的呈现。

板书

      后现代教育理论家多尔曾说:课堂所形成的应该是一种混沌和程序彼此联系成为一体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综合的、有时甚至是“奇特”的新秩序的过程。学生的讨论交流,相互质疑,正是一种看似混沌的过程,但正是这样的过程,才是学习真正发生的样子,才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度学习的基础。总复习的号角已经奏响,如何在这场战争中引领孩子们冲锋陷阵,最终披荆斩棘迎来胜利,我们要做的,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拾遗(53)——奏响总复习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