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谈话》读后感第20篇,反催眠实用技巧

分享催眠的第二个技巧:删减——把缺失的内容找回来,就能看清真相

  什么叫删减?我们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次节目上采访了一个小男孩,他问:“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男孩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男孩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听了这个答案,都笑得东倒西歪,他们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因此才会说出这么不负责任的话。在他们的理解里,男孩的意思是让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等死,而自己却跳伞逃生。

  在观众们的哄笑声中,林克莱特注意到,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里面有着悲天悯人的充沛情感。林克莱特制止了在场观众的哄笑,他问男孩:“为什么要这么做?”

  男孩大声地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听到这番话,在场的观众都震惊了。试想一下,如果林克莱特最后没有给男孩说话的机会,这将造成多大的误解,

  在与入沟通时,语言很难表达全面内容,大多数信息都会在有意或无意中被减掉,这些删减往往会让人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商人朋友一起在公园里散步。忽然,他停住了脚步,好像听到了什么。

  商人朋友不解地问:“怎么啦?”

  昆虫学家声音里满是惊喜:“听到了吗?是一只蟋鳞的鸣叫。这绝对是一只上品大蟋蟀。”

  商人朋友静下来,认真听,可还是什么都没听到,他怀疑地看着昆虫学家:“我什么也没听到!”

  “你等着。”昆虫学家一边说,一边向附近的树林跑了过去。

  不一会儿,他捉了一只蟋蟀回来,兴奋地说:“看见没有?我没听错吧!这可是一只大将级的蟋蟀!”商人忍不住感叹昆虫学家的听力实在是太强。

  两人边聊边走,突然,商人停住了脚步,他弯腰拾起了一枚掉在地上的硬币,这次轮到昆虫学家感叹商人的眼力太厉害了。

  为什么昆虫学家能听到昆虫的鸣叫,而商人能看到地上的硬币呢?因为两人对世界的关注点不一样,这决定了他们眼中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话语中信息的会给听者造成很大的理解偏差,第二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自己的关注注点不同,而遗漏一些信息,同时选择一些信息。

  负面催眠会利用语言的删减原理,让当事人陷入困境。删减类的后设语言模式,就是对这类的丽减保持觉察,从负面催眠态中轴离出来,站在超然的位置,通过下归类的语言模式,把被删减的内容找回来,从而跳出困境

  删减类的语言有四种类型:简单删减、比较删减、主词不明确和动词不明确。

  (1)简单删减

  简单删减就是简单粗暴地删减了话语中的重要元素,从而使得句子不再完整,要想破解这种负面催眠,我们只需要把删减的信息补充完整。

  比如,有些人自怨自艾“我不会做”,他用这样一个很含糊的话语把自己的潜能压下去,潜能只好躲在一个角落里面,不敢出来。我们要想破掉这样的框架,只需要追问一句:“你不会做什么?”通过下归类让他破框而出。

  前面我们讲的那个例子,员工说:“老板,不好了,出问题了。”老板问一句;“出什么问题了,哪里出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把信息补充完整。心情抑郁时,有些人会自我催眠:“我什么都做不成。”这时我们追问一句:“你做不成什么,能做成什么?”

  面对这种类型的删减,只要往下归类,找出被删减的元素,就能从负面催眠中走出来了。

  (2)比较删减

  比较删减,就是删减了话语中的比较对象,这时我们找回衡  量标准就能成功破框。

  很多家长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我的女儿原来是班上第一名的,现在考上高中之后变成了班上的第55名,她越来越差了,我该怎么办?”我会问他:“你女儿上的是哪所高中?现在高中的第55名,有多少竞争对手,之前班里的第一名,有多少竞争对手?”很多家长就会领悟到:“哦,我女儿现在进入了省内最好的高中,要和全省的人竞争,之前只要和一个区的孩子竞争,因此,现在的第55名,并不代表女儿越来越差了。”孩子家长找到了比较标准,对孩子的问题也就能看得更加清楚了,否则,不看比较标准,只是一味给孩子贴上“太差了”“变笨了”的标签,孩子就太可怜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被人比较时,我们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自信心和存在感都会直线下跌,世界好像突然间变成了黑漆漆的一片。这时,只要我们找到衡量标准,就能撕破乌云,让阳光从一片漆黑中露出头来。

  掌握了这个技巧,下次有人再说“你真笨”,我们就可以去找衡量标准。“跟谁比,你觉得我比较笨,是跟马云比,还是跟李嘉诚比?如果是跟这两个人比的话,我笨一点,人生同样可以很精彩。”

  (3)主词不明确

  主词不明确,就是一句话中主语含糊不清,常用词有“他们”、“人们”、“谁”等,这种现象在是非和流言中很常见,比如:

  “他们都说你不好。”

  “我们认为你信不过。”

  “人们都不喜欢你。”

  “顾客不喜欢我们的产品。”

  “谁都会这样想啦。”

  化解这类语言的方法就是找出主语具体指代的对象。

  “他们是谁?”

  “‘我们’是谁?你和谁这样认为?”

  “‘人们’是谁?能具体告诉我吗?”

  “有多少顾客不喜欢我们的产品?占总顾客比例多少?”

  “你所说的‘谁’究竟是谁?能具体告诉我吗?”

  这些负面的催眠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价看不清事实的真相。破解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目光聚集在细上,当你看清楚这些被模糊的细节,催眠就不攻自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人生的谈话》读后感第20篇,反催眠实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