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工人”的心理尊重需求,《寄生虫》里穷爸爸冲动杀死男富人

没看过《寄生虫》时在想,这韩国棒子的电影有那么好吗?连获那么多大奖。看完之后,就发现真有那么好。整部电影没有强行的煽情与刻意的鼓动,没有明确的好人与坏人,只有环环相扣的情节与细致的细节伏笔,及赤裸裸的人性展现。

穷人一家坏吗,好像挺坏的,通过阴谋手段赶走别人,自己上位霸占富人的屋子大吃大喝,还理所应当,最后还杀死男富人,造成富人家破人亡。

可是仔细想想,内卷化的韩国社会里,拼命考大学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去跟另外499人争保安的工作,贫富差距大,阶层固化,跟蟑螂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与半地下室里。他们也想住大房子,也想享受阳光,有份稳定工作,被当作人一样平等正常的对待,与富人家作朋友,除了工作外,聊聊家常。

富人一家惨吗,好像挺惨的,好端端的家破人亡,花钱养了一堆白眼狼。可是他们也有精致外表下的冷漠自私、不近人情。表面上装作一切正常的简单低调,内心里隐藏着一切为自己的盘算。有错吗,没错,在富人的概念里,花钱当然是买服务,干嘛要跟那些穷帮工交心作朋友。

这部片子探讨了几个主题:

- 阶层分化:当内卷化出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就好像分化出人与蟑螂的分野。自然就有富人想维持原有阶层,穷人想突破现有阶层向上的欲望。

- 阶层的打造:一个家庭里,突破阶层或维持阶层的重任往往由男主人、儿子来承担,他们被给予厚望,他们的财富地位能力往往决定家庭的层级。富人家的男主人,商业精英非比寻常,能得到地下室男人的尊敬,说明白手起家真的很难。穷人家的爸爸,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在一次次尝试突破阶层时,要么是生意失败,要么是没有know your place安守本份,从有计划的生活变成了随意的无计划生命。地下室男人则彻底接受了失败,心甘情愿接受了寄生虫的生活。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穷人家的穷爸爸在一贫如洗时自甘低贱,可以忍受别人在他家窗口尿尿。当全家成为富人家的帮工后,生活得到大幅改善,即在基础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穷爸爸开始产生强烈的被尊重需求,当别人再在他家窗口尿尿时,他和儿子立马回击。

因为这种冉冉升起的对做一个“人”的尊重需求,他希望被男富人平等的对待,可以深入彼此内心聊聊家常,而不仅限于做一个打工人或工具人,被嫌弃身上散发的穷人恶臭。极度混乱时,穷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得到救治,却发现男富人根本忽视他们,还下意识的从心底厌恶他们。最终在一个掩鼻子的动作下,自尊心彻底崩坏,情起冲动杀人。

好的电影引发人思考,角色饱满立体,充满血肉与争议。对于我们,不禁要思考,作为一个“打工人”,我们内心是否也有这种被当成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被在意、被尊敬的心理“尊重需求”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打工人”的心理尊重需求,《寄生虫》里穷爸爸冲动杀死男富人)